剛剛的週日,電視台播放了一個新聞節目,主角是一個全身幾近癱瘓的男子。他在香港某大學主修體育科,廿二歲那年,為畢業典禮準備體操表演,練習後空翻而受傷,脊骨第一、二節跌傷了,醒來發現只有頭部可以動,頸部以下全部癱瘓,甚至呼吸也得借助機器。從那時起,就開始了他躺在床上十三年的生活...
自那事起,其父結束了小小的印刷廠,每天去醫院探望他,然而日子漸長,年紀也漸漸老邁,身體機能較差便不能天天來。為了不負累家人,去年他寫信給特首要求安樂死,然而不獲批準...
看了這個新聞節目,讓我久久不能釋懷-若果我是他,我會作怎樣的選擇呢?如果要將這題目放在宗教範疇討論,大概又要大肆爭論到生命的權利的問題,或者有很多人仍認為若生命的意義不在其長短,為何要執著他的死是如何?
主人翁認為為甚麼自己的生命不可以由自己來作主,然而他是否先反省到,他真的有生命的自主權嗎?每個女性每個月只有廿四小時可以讓卵子成功受精,而卵子受精後要成功著床,不受任何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至成功分娩,機率只不足百分之五十。既然如此,生命的形成本來是遠超於人的能力控制範圍以外。要製造或結束生命,人並非可以自主決定的。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的心情,然而以一個母親的心情而言,即使他是怎麼的不幸,即使要像孩提時代一樣的照顧他,仍然很想他可以存活下來的這種心情,大概就是主公翁父親結東印刷廠的目的。而他卻因為“連累”而有輕生之念,到底“孝”的價值是在於自己的體現還是父母心裡的體現?
以往科技沒那麼發達,人尚且苟活,何以現在高床軟枕有人照顧,還可以用電腦抒發自己的意見之人,卻有尋死的意念?對比上周日同一時間的新聞特備節目,所播映的是一群因為基因問題而患有遺傳病的孩子,他們甚至連好好座著或說話都不行,他們那張拼命的想生存下去的臉,對比這個好端端地活了二十二年的人,因此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我突然反省我們到底有沒有好好地活過?
我不是當事人,沒能感受到那種心境,然而,如果要問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倒不如想想自己的生命可以帶給別人有甚麼的意義吧。作家杏林子著作有『我還有三根手指頭』將她即使擁有缺陷仍積極感化人的心情,會否讓我們反思為何人在身遇憂患的時候說自己生存並無意義,而在何快樂之時卻不想起?與其去評估自己能力可否福澤予人,為何不坐言起行付諸行動?
生命確實不在乎長短,但其意義也不見得在“貫獻”。冬蟬一生會在泥土裡活七年,從泥土裡鑽上地面後卻只有七天的壽命,牠們的一生沒有甚麼起伏,也沒有甚麼意義,但仍傾盡全力的盡力爭取在這世上生存;至於人類,即使在動盪的年代,過著比狗都還不如的日子,但還是要咬緊牙活下去的那種執著,仿佛就告訴我們“生命本是美”,生存本來就是意義。
大家在怨天尤人說不公平不公平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你在生與死之間,到底做過些甚麼」?人或者不是個個平等,然而不論你是多麼的卑微、多麼的富有,仍然必需經歷生、老、病、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