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1 21:02:46| 人氣72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淺談個人對「彰化文學國際研討會」的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雖然生於斯,長於斯,但不可否認的,我對台灣的一切一切,仍然是陌生的-彷彿我所認知的過去,仍隔了一層毛玻璃,霧濛濛的,因為太近,所以也就看不清楚…不否認自己認識台灣的珍稀動植物,比起自己對所謂「台灣文學」或「台灣史」的了解更為透徹,因為不知怎麼「近鄉情怯」,反而更不喜歡碰觸這類的議題。

因為我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及有沒有勇氣,去擁抱過去的傷痕…
可以很自在地引述晚清以前的中國史、可以很自然去接觸薩伊德「東方主義」、或是非裔美國人探討種族歧視的問題,甚至我能自在的討論各種國際新聞,但就是不再談論台灣時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關於「台灣」的一切一切,成為我心上的一個破窟窿,我擱著放著,就是不想碰觸…
沒有勇氣去書寫,鴕鳥似地我只想逃避,越近代的,越是「現在」的東西,就越是築起一道道心牆,把自己隔絕於外。

越簡單的東西越是難寫-寫家鄉,自己彷若是島嶼裡的流浪者,有很多個家,但都不會久留-新竹是故鄉、台北是故鄉、苗栗是故鄉,彰化,也是故鄉。在這四個城市,我是波希米亞人,永遠沒有駐足的打算,每次的淹留,換得是下次的打包。所以我每次都在書寫回家的時刻,然後又極匆促地記下逃離的日期,時間就這樣過了,浮圖三宿桑下,便產生恩愛;在彰化逗留近三年的時光,彰化亦成我第四個故鄉…

但我在這城市,因為太近,我也無法看得清楚,因為愛恨交錯而無法客觀的呈現,根源於自己沒有真正的遠離,所以無法感受這裡真正的聲音。

或論事實是否如此?實在是離開新竹,才想起新竹的風多溫柔;或許讓我真正對彰化有真正的遠颺,我的心版上才有深刻而成熟的體悟,於此,正也是我目前所無法處理的「台灣」,一個我深刻愛恨裡的生命原鄉。

所以我很喜歡黃儀冠老師在她『《自傳の小說》的鄉土修辭與性別符碼』的倒數第二段結論論謝雪紅,提到『反覆印證女性自身的存在感,及殖民者各種語言文化,複寫成重重層層的「我」,也是台灣本土多元豐富的面貌。這個變化多端的主體仍要落葉歸根,最終心之所繫,魂之所歸,飄搖回「家」,回歸到「彰化」,也就是回歸鄉土,找到心靈救贖與慰藉之所。』就像討論人蕭義玲
老師所提到的,這是「生命的隱喻」,是「家」的最終。

我的看法在此做出一個連結,我的感覺是,正因為《自傳の小說》的女主角是有著特殊飄零生命的奇女子謝雪紅,所以更襯出如同「願為黃鵠兮歸故鄉」(借漢烏孫細君公主詩句)的「生命隱喻」。

然而,在所謂「女性語言書寫」的界定上,毋寧的我更傾向蕭義玲老師所敘述的,此問題牽涉到更多政治與社會的問題,是故我個人比較傾向審慎的引用問題(或許是自己才疏學淺),因為過多的濫用術語並不是一件好事,我自己在這觀點認同薩伊德(似乎是《知識份子論》)所提過的,一篇好論文非是充塞術語即可,而是真正有思想有內容地,當然黃儀冠老師正如羅婉真學姊所稱讚的才華洋溢,這篇文章的精彩度是很具份量的。

自己還特別注意到此場發表另有二位外籍學者-秋吉收先生及申正浩先生發表,巧合的是秋吉先生的日本身分,微妙地成為在場人士的「前殖民宗主國」身份,是故當他在討論賴和時,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一種歷史的巧合對照感縈繞不散。有時候,歷史是諷刺的不是嗎?一輩子捍衛民族思想,寧死不屈,死前大呼「沒看到日本仔倒臺,我不甘心!」的賴和先生,死後竟亦有日本學者研討他的作品,真是令人感慨物時的變遷…不過,言歸正傳,我很訝異秋吉先生用徐玉諾先生與賴和先生做比較,說真的要不是秋吉先生提出,恐怕我無法認識這位作家了…我倒是覺得,賴和先生應有受魯迅先生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但,毋寧說,他畢竟還是在殖民地台灣,更有可能還是受日本文壇的影響。日本當時亦有「西化」,文學受法國影響頗深,我想若說賴和先生受小說家法朗士等人影響是較明顯的。(p.s秋吉先生的認真在他的回應中可以看到,在這裡對日本人的認真感到十分敬佩。)

提到申先生的論文,其實我覺得更像一篇「報告」,很遺憾那不是一篇完整的論文!不過申先生自己的角度來看葉榮鍾,我想這也是有意思的事,在那個日本人一心一意想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氛圍下,一個殖民地的知識份子怎麼去看待與他家國相似的土地,是個很微妙的經驗。但我認為,若是僅依靠著日記手札等資料來做研究的話,是否比較無法拖出一個人想法的全貌?我個人對於這點是較存疑的(抱歉純屬個人觀點)。另外,關於此次研討會,能看到四個國家的學者(日、韓、法、美)的文章出現,這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未來能再接再厲,出現更多不同語言討論的聲音!

關於柳書琴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牽涉更多是史料的爬梳,老師的史料豐富與運用能力是令人敬佩的。當她提到,戰後的日本知識份子對於這段「殖民地經驗」,有的是更多的愧疚感與罪惡感,是故往往很難在日本徵引到日本學者台灣經驗的資料。這令我想起通常人們在戰爭後,會很少願意主動提及當年的事情,這往往使當年的資料神秘化,而引起更多的臆測。悲慘的經驗亦復如是,很少有人願意想起大屠殺(除非加害者與被害者有此勇氣面對),我曾看過一部紀錄片,老先生倖存於南京大屠殺當中,但他的經驗更可能是親身經歷與事後震撼混雜其中…就像九一一經驗,我的經驗裡混雜了事後的驚懼之感…我想,這些日本學者為何不提到臺灣經驗?第一.社會的焦慮;戰後日本國家的精神打擊(原子彈爆炸亦是其中之因);第二‧戰爭的反思:醒悟到其實過去所做的一切是個錯誤,愧疚與贖罪感油然而生。自然對其殖民地經驗(背負戰爭罪惡),感到歉疚感…個人大致作以上的歸類,且日本的民族性,很難讓他們對此類「二戰」時的一切道歉(參考慰安婦、靖國神社參拜等事件處理),老一輩的日本人有歷史包袱,所以他們很難完全面對,但年輕一代(如秋吉先生這樣的中壯世代)較無歷史包袱,他們的討論更能客觀的跳脫史實出來。

這次的討論很精采,讓我見識到「台灣文學」背後內蘊的豐富人文思想。雖然如此,我卻不打算直接投入此領域。畢竟自己的古典文學底子並不深厚,再者我認為自己目前沒法很客觀的跳脫史實,這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人文學者除了資料的掌握外,他的研究工作仍需要科學的思考!毋寧說自己更需要的是沉甸與思考,是故除了很高興能夠參與這次的盛會外,對於接觸彰化文學也有了興趣,然而更渴望多了解自己的土地,畢竟自己的家鄉-風城,也算上一個人文薈萃的古都;更想深入了解台灣,但一切的一切,仍需時間的沉澱與自身的努力,我想這也是自己期許的。有一天,不再是浮雲游子,我能夠也可以勇敢地面對這塊土地,而不再近鄉情怯,我會既驕傲與快樂:「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製造』,我『了解』台灣,我是『真正』台灣人。」

台長: Catherine Y
人氣(72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oqahq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19 16:07: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