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13 23:01:33|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桃園縣新興高級中學95學年度第一學期國文科八股文、桐城派、湘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桃園縣新興高級中學95學年度第一學期國文科八股文、桐城派、湘鄉派報告
班級: 高86 座號: 7號 姓名: 梁恩佩 分數:

八股文
明代的考試,命題內容限於四書、五經,用八股文的格式來寫。所謂八股文(也稱做制義)就是:文分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八段,起承轉合有一定的規矩。除了最初三段和末一段可以採取散文形式外,中間四段都要用排偶的句子。同時考生作文須本諸聖賢之意,不許自己發表議論。
八股文的限制太嚴,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而八股文的題目始終脫離不了經書的樊籬,讀書人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完全不顧人情世事,一但真正出來作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上不了軌道。
桐城派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一六六八 -- 一七四九)開始建立的。苞字鳳九,號靈皋,晚號望溪,有《望溪文集》。他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後》)「義法」是方苞論文的唯一標準。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是說文
章要有條理要有形式技巧。不過,他們說的內容,是有關聖道倫常的內容。正如他所說:「非闡道異教,有關人倫風化不茍作。」可見內容仍是封建道德。他概括了向來古文家在章法、用語上的一些成就。在章法上,他主張「明於體要,而所載之事不雜」(《書蕭相國世家後》);在用語上,他主張「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中俳巧語」(《沈蓮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引),可見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是「雅潔」,雖然戒律過多,但還是便於學者掌握古文的寫作方法的。他也確實出過一些好文章,如《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
湘鄉派
十八世紀末期,繼承桐城派,並使這一派的力量有所加強的,是曾國藩(1811~1872)。 他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在政治上,《清史》稱之為中興名將。其後,卒於兩江總督任內。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在文學史上,也有人稱他為桐城派中興功臣。學宗程、朱,治軍居官,皆粹然有儒者風度。辭章致力於《史記》、《漢書》、揚雄、司馬相如。繼承方苞、姚鼐而不雷同茍隨,很服膺姚氏的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之說,由於學問深厚,見解宏達,故姚氏的文學主張,到了他,更加發揚光大。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

台長: 荏~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