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7-05 01:14:29| 人氣1,1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本之路 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卻望雲仙似蔣山 澄波雲霧有明灣
逢人怕問來時路 一水東航是馬關

郁達夫


百年來中國人和我們的鄰居大和民族,真有數不清的愛恨情仇。無論是早期的留日學生,或者曾經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我們對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有種說不出的混雜心情,我們既有點懷日,或者哈日,又有點排日,甚至仇日。總之那已經形成一種Complex,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明白。


我還記得八零年代尾端我第一次訪問東京,一下飛機,我的血液就覺得沸騰,迎面而來的諸多景物都引起我濃厚的興趣,好像遇見多年未見的朋友一般,親切備至。小時候聽的日本音樂旋律,日本電影的畫面,似乎漸漸在腦際浮升。但是就在當兒,我心底的民族意識立即向我抗議:這是仇敵的城市,你不能忘記日本人的殘暴和罪行。當然這種情緒我沒有表現在我的日本丈人面前。當時記憶裡閃現的一句話:『日本人的罪行可以赦免,卻不能遺忘。』(語出人間雜誌)。還好,十幾天的停留,這個情緒並沒有困擾我觀察日本文化和風景出色美妙之處。

觀察日本,總是無法逃脫一個窘困,為什麼日本比台灣進步、乾淨、整齊?為什麼他們擁擠而繁忙,但進出地下鐵仍然那樣井然有序?雖然那是十多年前的印象,我的觀察也是十足表象,但光是這些表現就叫我覺得汗顏。如果沒有比較,我們就很難認清自己,就不容易有正確的定位,自然就會坐井觀天,孤芳自賞。十九世紀的英國傳教士、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曾經深入非洲黑暗大陸,當他和土著們相見時,土著竟然發現原來自己是黑的。長的黑並不代表劣等,但是沒有比較,我們總是缺乏一面照映自己的鏡子。

近讀與日本相關的書籍,難免經常升起這個疑惑,同樣是東方的民族,甚至日本幾個世紀以來都受中國的影響,向中國學習,為什麼經過十九世紀轉型的階段,日本能這麼快進入現代國家的行列?甚至成為一個霸權。而中國卻需要那麼長的時間,至今現代化的轉型尚未成功。

經過了時間的因素,我們能有比較清晰的眼光。透過各種史料與史家的觀點,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弊病漸漸有比較明朗、深刻的理解。唐德剛先生在論甲午之戰有這麼一段評論,讀者不一定同意,但很值得深思:『老實說,大清帝國之亡國,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亡於甲午戰爭。甲午之敗把我國現代化運動的第一階段,歷時五十年,尤其是其後期的二十五年(所謂同治中興)的科技現代化的總成績給冤枉的報廢了。甲午之敗也拆穿了大清帝國五十年科技建設的紙老虎,而使新舊帝國主義加緊進逼,而形成一八九八年的瓜分危機。甲午之敗也使那個有見識有權力,集中興名臣於一朝的官僚集團,膽戰心寒而全部自動或被迫的靠邊站,對變法圖強喪失了信心。』

可以想見當日的大清帝國上下對此感受強烈的震撼與羞恥,幾十年來的洋務自強運動,竟然會在這個戰爭中完全潰敗。大家以為洋人之強盛不過就是船堅砲利,但這下敗在小日本手裡,給了當日的士大夫或民間的讀書人一個當頭棒喝。用羅吉甫在〈野心帝國〉書中的話來說,這是清廷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成果驗收的大對決。同樣是改革,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到底中國出了什麼問題?到底這個初升的太陽帝國是怎麼發展的?這必然是糾結在當日中國人心頭的問題。

唐德剛說:『我們甲午戰敗,非由於器械之不精也、資源之不廣也,或人才之不足也。我們之敗,是敗在顢頇落伍、貪污無能的政治制度…』。在晚清面臨挫敗之際,許多人理解舊日所謂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明顯不足,漸次領悟清廷制度的落伍,於是主張變法改制的議論紛至沓來。其中有個文件,我以往從來沒讀過,今天讀來雖然依舊沈重,卻很有啟發性的意義,我想當日的清廷可能因為極度羞恥而無法對此正視。

這個文件就是當日的日本海軍司令伊東祐亨,寫給大清國的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勸降書。書中說:『….清國海路二軍,連戰連北之因,苟能虛心平氣以察之,不難立賭其致敗之由。以閣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審矣。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書中他也提到一點日本經驗:『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我國實已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以不去舊謀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上面所提的這個文件是用英文撰寫的,當時中國海軍當中的各方艦長管帶都是伊東祐亨留英前後期的同學。他對中國事務與中國人必然也有相當的認識,所以他說中國的慘敗乃是『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這必然是他多方的觀察。很顯然的,清廷學習西方經驗的成果,主要仍是留在外在器物製造的階段,談不上深化的意義。


也許日本人向來都是善於模仿、複製的民族,所以相對來說他們的包袱也比較小,丟棄也較為容易。日本也有一種事大主義的傾向,中國盛唐的時期,日人大量來華留學,到了明治維新的時代,他們在這方面的特長發揮得更徹底。不能否認,比起當日迂腐封閉且仍舊自大的中國人來說,日人學習西方的精神與態度要深入得多了。在〈日本之路〉一書中,作者小林紀晴訪問許多各種專業領域的人,大多數都是青年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對自己專業的肯定與興趣。即使像釀酒或織品工藝這種我認為很傳統很基本的工業,那些受訪者流溢出的專注,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觀察別人,也藉此理解自己,論聰明才智中國人可能不在日本人之下,也許中國人自恃聰明,反而容易取巧,在學習態度的認真、紮實與專注上,中國人還得迎頭趕上,還得向我們的鄰居多多學習。




台長: 昆布
人氣(1,1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