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18 16:46:38| 人氣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續二)答孫善豪〈關於左派立場、價值與知識商品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答孫善豪〈關於左派立場、價值與知識商品問題答岳生君〉
是「理論潔癖者的革命遁」還是「理論錯亂者的實踐遁」?(續二)

三、孫先生把「贖買」搞成了「俗買」!

孫先生於<關於>一文中說到:「姑不論社會民主黨就是因為推翻資本主義遙遙無期,所以試圖以承認資本家的剝削為代價,為工人爭取更多現實的利益,即使蘇聯和中共在建黨初期,也都有向資本家贖買的政策」,並以此為理由,來勸說左派的同志們:「如果要在實踐上維持左派的純粹性,那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理論與實踐的差異在於:…實踐要忍受所有「過渡」中的不純潔性,而理論不必。如果不注意到這個差別,左派就只能打打高空,敲敲邊鼓。」…「我面對的是「資本家實際在剝削」的這個「現實」,要如何過渡到「無剝削」的過渡中的「起步」問題」,孫先生進而得出一個結論:「我設想的是『贖買』」資本家,我們承認資本家可以有利潤,…,把利潤當作獎金,用來刺激資本家。」

這真是驚人!對於中國共產黨執政後逐步邁向社會主義的進程,孫先生竟然做出與事實遠遠不符的詮釋。造成孫先生在反對智慧財產權的運動中,從理論的認識到提出的方案全盤皆錯,而且可以絲毫不考慮實踐的可能性就能跨出實踐的第一步,實讓人匪夷所思。以下僅就孫先生對於「贖買」政策的誤解,逐一分析之。

首先,從孫先生對於其「合理價格」說裡頭,相當重要的理論根據之一「贖買」的看法,即顯示出孫先生對歷史事實的曲解。以中共為例,由於中共當時的贖買對象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就先從中共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談起。中共自建黨到1949年成功奪得政權,首要歸功於對當時正確的社會分析,即認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凡是受壓迫的人民大眾都是其團結的對象,故開展出以工農為主體,結合工、農、兵、學、商及其他一切愛國人士的統一戰線,其中的"商"大部份就是民族資產階級。但就算是要團結這一部分的資產階級,也是得經過精確的階級分析,如果是親帝親蔣的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及其他資產階級,仍然是其鬥爭的對象,反之,少數從封建階級分裂出來的開明士紳,若是贊成土改、反帝、反蔣的人,也會是當時中共的團結目標。這是中共對當時所堅守的社會主義總路線,在不偏離馬列理論的普遍性方針下,所「具體」做出的鬥爭對策。

中共建立政權後仍與民族資產階級合作,是因為一來他們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反美蔣鬥爭時期,是中共統一戰線的盟友;二來中共因剛經歷抗美援朝的國力耗損,故在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為將國內的反抗壓到最低,便對民族資本家採贖買政策,即向民族資本家贖買生產資料;三來並不是因為他們在政治上或經濟上有什麼大力量,正好相反,恰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大部份是中小企業主,這種中小型資本主義成份的存在在當時還不致於造成危險,在中共建政後國有企業佔主要成份的情況下,私營企業外部受國營企業的控制,內部領導則由政府派員,並受工人監督,這也是中共向民族資產階級贖買的理由。中國革命與建國後(鄧派走資前)的社會主義實踐,在在證明一件事,不能清楚掌握馬克思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可參閱馬克思所撰寫的〈哥達綱領批判〉),就不會有正確的社會分析,沒有正確的社會分析,就沒有具體且正確的策略,如此一來,不但不能「從中打出」,而且只能「混水摸魚」。

以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經驗來看看孫先生所提到的微軟公司,我們究竟是應該要鬥爭它呢,還是團結它呢?以孫先生認為應該給予激勵的觀點看來,應該是團結它了。但團結微軟的社會分析從何而來?這是我們所不明白的。到底國際壟斷資本的微軟公司受到什麼壓迫?還是比爾蓋茲一夕間成了站在受壓迫人民大眾這邊的資本家?

第二、中共當時所實行的「贖買」政策性質和孫先生所說的非常不同,中共「贖買」政策的性質是往公有制的方向走,並試圖一步步地改變生產關係,總目標則是為了過渡到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因此,就算是在"贖買"資本家時,照樣可以「挑戰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而且不是「胡說八道」。

並不是所有的資本家都能得到中共的贖買,大致說來,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對資產階級的政策是連結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對抗買辦資產階級與官僚資產階級,所以只有被中共認定為連結對象的資本家才能拿到贖買的錢,一般的買辦與官僚資產階級,其所擁有的生產資料是直接被沒收而歸入公有的。所以我們可以設想:若當時微軟出現在中國,會是何景況?可想而知,財產必定全被沒收;要中共贖買?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正是中共所謂的帝國的、買辦的資產階級。

可見,中共建國後的「贖買」政策,根本上是對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的一種否定,否定了利潤的合理性,一句話,絕對與孫先生所謂的「合理利潤」大相逕庭!「贖買」政策是從具體的階級鬥爭中,對現階段「非階級敵人」的資本家,所採取的溫和手段,總的方向還是朝向公有制、朝向「按勞分配」甚至「按需分配」的新社會前進。而孫先生的說法則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把戲,我們不知是有意或無意,但呈現出來的就是為維持資產階級的利潤作辯護。

孫先生弄不清楚「贖買」不是支付利潤,而是把資本家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和緩地充公!所以,孫先生把「贖買」搞成了「俗買」,希望軟體能「俗賣」,資本家只拿”合理”的利潤。也因為孫先生對贖買做出了錯誤解讀,加上他認為資本家可能花了"力氣",逕以為「資本家可以有利潤」,於是進一步把利潤當做獎金,論斷支付資本家力氣的利潤不是剩餘價值,並以此做為實踐的手段,來"刺激"資本家,並成立生產合作社,讓全世界的人付錢給微軟,當然付的錢裡也包括"給微軟的獎金",真是美麗新世界啊!?但現實是,資本家根本不需要我們替他體貼地設想"把利潤當獎金"的刺激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在剩餘價值的分配與生產關係上永遠是一個鬥爭的過程,在資本家的認知裡,無產階級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當然是他的,因為利潤那是他每一分資本”應有”的報酬,而如果可以藉由國家法權保有超額利潤當然更好,憑什麼他要讓步,僅拿「從中打出的”左派”學者」為他體貼設想的"刺激生產獎金"? 訴諸資本家的良心嗎?如果資本家這麼容易讓步,那為什麼大家還需要為了爭取一點調薪而爭得頭破血流?為什麼資本家還要不斷地對「法定工時的縮短」進行反撲?

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中,無產階級利益是靠鬥爭得來的,贖買之所以可行也是因為無產階級掌得政權。在資產階級還掌握生產資料,與國家法權血脈相連時,談讓資本家只拿"為刺激生產而給的獎金"的利潤,並組成生產合作社,實讓人有天方夜譚之感!這樣的"實踐"的"起步",實在讓人不知如何行動。孫先生強調理論可以保持純粹性,而實踐卻必須忍受所有過渡中的不純粹性,姑且不論這種區隔的荒謬(這是本文最後要處理的問題),孫先生的問題不在於純不純粹,而在於他沒有以正確的社會分析來指明實踐的道路,讓認識與實踐割裂,這就是所謂的「亂亂做,亂亂對」,「摸著石頭過河」的運動觀!這樣的運動觀,在本文第二部分有提到,就是對右派徹底的靠攏,就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否定。

更糟的是,孫先生關於「合理利潤」的論述,還會模糊掉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認知,模糊掉生產資料與剩餘價值的所有權都還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的事實,而讓無產階級把希望寄託於資本家的良心之上,而忘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這種根本矛盾。孫先生自詡為馬克思主義者,但希望您在滿懷熱情地想為普羅大眾指出一條明路時三思而後行,不要讓台灣無產階級掉入資產階級的虛假意識裡,而削弱其鬥爭的力量。

(此為第三部分,待續)

台長: 新世代青年
人氣(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