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0-03 09:42:57|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傳學鬥電子報第十四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 傳 ▍ 學 ▍ 鬥 ▍ 電 ▍ 子 ▍ 報 ▌▋▊▉
⊕∮⊙◇★☆⊕∮⊙◇★☆⊕∮⊙◇★☆⊕∮⊙◇★☆⊕∮⊙◇★☆







《本周內容》

∮編輯室報告
從媒體內容到媒體產製的把關
─從「媒體共ㄍㄨㄢ聯盟」成立談起

∮本周媒大事

∮傳學鬥論壇
小巫論壇
原住民與媒體
(金惠雯)
大巫論壇
丟棄國族,從文化角度重新思考奧運
(劉昌德)

∮鬥陣俱樂部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歡迎社運團體要求轉載文章與活動訊息,快來快來。



┌────────《 2000/10/2第十四期》───────┐
▉▊▋▌ 編 ▍ 輯 ▍ 室 ▍ 報 ▍ 告 ▍▌▋▊▉
⊕∮⊙◇★☆





從媒體內容到媒體產製的把關
─從「媒體共ㄍㄨㄢ聯盟」成立談起


九月底,由21個關心媒體環境的社會團體共同組成了「媒體共ㄍㄨㄢ
聯盟」,希望結合「觀賞、關心、觀察、關機」的概念,能夠為台灣現
在這個逐漸走向膻色腥的媒體節目進行把關的工作,並期望能改變這
樣的媒體環境。

從解嚴以來,由於各種媒體的解禁,使得媒體之間彼此的競爭愈趨激
烈,因而使得媒體逐漸忘記了作為社會公器的功能,而只是在追逐利
益的前提下,拚命地將各式各樣膻色腥的節目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
因此也就應運而生許多監控媒體內容的機制與團體,希望呼籲社會大
眾能夠重視傳播媒體的內容,並進而改善現有的媒體。

不過,我們現在所擔憂的媒體內容,其實都是透過媒體運作之後所產
生的,這其中包括有主管媒體內容產出的基層工作人員,也有負責傳
播媒體運作的管理階層,就像在新聞學中所談的守門人一樣,這些人
都扮演著媒體內容製造與把關的工作,所以在「觀賞、關心、觀察、
關機」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媒體對社會的影
響。

從媒體產製的觀點來看,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媒體內容,實際上受
到掌握媒體的資本家所影響,在追求收視率與廣告量的前提下,從資

本家、管理階層到實際產製內容的媒體從業人員,也就容易忘記做為
媒體人所應該負有對社會的責任,而只能製作出一些符合所謂「大眾
口味」的節目,但這些節目卻對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所以,在我們關心媒體內容對社會大眾以及下一代影響的同時,我們
其實更應該將焦點放在媒體產製的層面上去思考與深究,當媒體的所
有人不再是資本家,而是能將媒體公共化,那麼所生產出來的媒體內
容也就不會純粹地只是為了追求利潤,而能從社會大眾的共同需求出
發,並生產出更好的媒體內容,那麼在「觀賞、關心、觀察」之外,
也就不需要「關機」了,不是嗎?




Our Questions


1. 媒體共ㄍㄨㄢ主要的監督辦法是在對於媒體的不當內容進行把關;
然而,什麼樣的內容可以稱作煽色腥,是必須要「把關」的內容呢?

2. 內容的適當與不適當,向來是一件難以界定的事情,例如女星寫
真集現在的主要自我論述是「藝術、女體之美」,雖然背後明明是女
體販賣的生意,但是對該內容的禁止,常常遭到迫害藝術、創作自
由的指控。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內容取締是一件可行的方法嗎?



3. 然而藝術門牆裡,卻也時有這種游走邊緣的事件出現,例如裸體
素描或暴力美學等等;部分藝術作品缺乏背後的生意動機,但是表面
卻呈現出和那些女體、煽色腥販賣相似的外貌。在這些情況裡,內容
的取締是一個容易的方法嗎?

4. 為什麼媒體充斥煽色腥內容呢?已經有非常多人注意到這是商業
媒體的本質,因為商業媒體追求收視率、販賣廣告以及閱聽人,所以
這種內容是商營結構的產出物。如果這個結構不改變,那麼單是監督
內容,是不是有些治標不治本了呢?

5. 請再思考商營電視之外的電視制度,例如英國BBC、日本NHK,
那些公共電視,是不是和商營電視有非常大不同?


關於無線電視公共化的網址:
http://www.gio.gov.tw/info/newmedia/mindex.htm
快上去瞧瞧!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九二一專刊獲得熱烈迴響,真是謝謝大家!

傳學鬥裡的族群問題專家金惠雯為大家帶來她對原住民媒體的觀察
與想法;傳學鬥的體育專家劉昌德則趁著奧運熱季,討論奧運與國
族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媒體一片為中華健兒加油聲中,這是非常有
趣的思考。

這週刊登兩篇投稿,投稿人其實都很早就寄來稿子,但是因為我們
推出專刊的關係,以致來稿延遲刊出。不過這兩篇文章討論的電影
政策問題與自殺新聞效應,都有非常精采的論述,並不會因為時效
而降低可讀性唷!(時效性本來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難道事情過了
熱頭,就不是件事情了嗎?)

歡迎大家繼續投稿!





▉▊▋▌ 本 ▍ 週 ▍ 媒 ▍ 大 ▍ 事 ▍ ▌▋▊▉
⊕∮⊙◇★☆





本週的媒體新聞:


1. 那個討厭鬼又惹火了我們心目中的女神蘇菲瑪索!真是再也不想
聽到那三個噁心的字,希望大家再也不要提起那三個字,我們乾脆在
媒體上把他殺了。

2. 台視董事長賴國洲胞兄在外招搖撞騙,藉賴之名詐欺借錢。嗯,
看來我們得加速進行台視華視公共化的工作,才不會再有人受騙!

3. 工運界活躍人士曾茂興入獄,真是奇怪,所有報紙都說曾茂興是
光榮入獄,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光榮,那為什麼還要入獄?

4. 香港冥紙店最近繼紙桌上型電腦、紙Notebook之後推出紙手機組
合,包括機子、電池、旅充、座充和門號。天啊,真是死了也不得清
靜。



(編輯室報告與本週媒大事也可以在立報看到喔!)





▉▊▋▌ 傳 ▍ 學 ▍ 鬥 ▍ 論 ▍ 壇 ▍ ▌▋▊▉


————————————————————
⊕∮⊙◇★☆ 小巫論壇 ⊕∮⊙◇★☆
————————————————————
⊕∮⊙◇★☆




原住民與媒體

金惠雯(台灣立報原住民版主編、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一直處於社會最底層以及最邊緣位置的原住民菁英,在解嚴前以發行
刊物的形式,希望能找到更多有意識的原住民青年,投入重振民族尊
嚴的行列,於是從「高山青」開始,許多原住民的地下刊物,也隨著

政府對於原住民運動的高度鎮壓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個時間內的原住民,主流媒體中的原住民依然是酗酒或歌舞的代言
人,我們絲毫看不到比較正面的或是所謂「原住民觀點」下的原住民
形象。然而究竟什麼是原住民觀點呢?筆者以為所謂的原住民觀點是
指以原住民主體性為出發,在原住民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下的一種看待

原住民處境與問題的思維模式。在這個觀點下,原住民可以跳脫國家
機器的框架,可以用民族自主的觀點找到與強勢族群的互動方式,甚
至是進一步地思考民族未來的出路。

在現代這個講求多元的社會裡,此時的原住民媒體應該扮演的角色,
應該是更多元的,就內容而言,首先當然是以資訊的提供與交流為主
,讓原住民不必再從密密麻麻的主流媒體版面上辛苦搜尋他們該知道
的資訊;其次應該是以與原住民部落或社會發展等有關的議題與討論
,讓原住民可以在這些媒體上了解自己所屬族群最近發生的事情,以
建立原住民部落或族群之間的關聯與聯繫管道,從而使原住民部落或
族群之間的串連以及互助成為可能。

就媒體所有權的觀點來看,過去的國家機器到現在的資本主義,讓許
多弱勢團體與族群都深深體認到掌握媒體對於改變結構的重要性,因
此從地下刊物時代對體制的衝擊,到多元文化思潮下許多原住民小眾
媒體的慘澹經營,在在都顯示出媒體在原住民運動以及部落發展上相
當重要的位置與功能。然而在掌握媒體的重要性從戒嚴時期的殺出血
路到現在小眾媒體在主流社會中尋求發聲管道並努力擴大影響力的過
程裡,很顯然地「媒體」這個工具並未能在原住民社會裡成為一個重
要的溝通橋樑,因而也使得這些現存的原住民小眾媒體努力地在主流
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時,而忽略了媒體其實有一個很單純的功能─原
住民社會中的資訊傳遞角色。或許當原住民媒體尋求邊緣戰鬥的可能
性時,應該回頭想想原住民社會中無法輕易獲得資訊的基層原住民,
在他們不易接近網路,也不易從主流媒體中取得應得資訊時,原住民
的小眾媒體們應該可以來扮演這樣的角色,解決基層原住民最基本的
需求。


面對未來更為多元的媒體環境,我認為原住民小眾媒體不如採取合作
的方式先擴大這些小眾媒體在原住民部落的影響力,然後再去談與漢
人互動的可能性,如此也才能讓真正的原住民觀點,不只是原住民媒
體從業者的理想,也可能真正讓基層的原住民開始去學習重新找回這
些屬於原住民的觀點,同時也藉這個機會讓原住民的文化傳承與部落
發展的思考可以從原住民真正的需求出發,透過媒體所形塑的「公共
領域」,讓這些問題有更多原住民進來參與討論,我想這也才是原住
民媒體所應該擔負的重責大任吧!





————————————————————
⊕∮⊙◇★☆ 大巫論壇 ⊕∮⊙◇★☆
————————————————————
⊕∮⊙◇★☆




丟棄國族,從文化角度重新思考奧運

劉昌德(國科會研究助理、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四年一屆的奧運,激起台灣社會原本就爭議不止的國族認同問題。當
兩韓選手同旗入場,有些人開始砲轟台灣代表隊無法與中國同歌同旗
,是「狹隘」的台灣政客干預體育所致;而當陳靜奪牌後,針對她不
披中華隊制服戰袍、不認同台灣,因此不足以代表台灣出賽的批評,
也不曾或歇。

種種爭端,莫不來自於奧運的國族主義象徵重擔,壓得運動員與台灣
社會抬不起頭。

其實,強調「世界一家」的奧林匹克運動,從來就不超越種族、也未
曾帶來和平。回顧奧運的歷史,堪稱奧運之父的古柏坦(Coubertin)
推廣體育的原意,就是要透過體育教育,喚起普法戰爭屈辱下的「法
國魂」。正因為奧運是從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激盪下的歐洲社會中
誕生,所以現代奧運的參賽者,必須以「國家」為代表單位。這種當
前視為理所當然的選手參賽方式,其「傳統」不會超出現代奧運的百
年歷史太遠;尤其是現代奧運所要復興的對象--古代希臘奧運,就與
這種充滿民族主義的國手代表方式完全無關。

奧運的興盛及全球化,也與民族主義脫不了關係。當奧運在二十世紀
初期尚未成為國族想像投射對象的時候,這項運動會也沒能受到重視
,有時只是萬國博覽會的點綴項目、部分參賽選手甚至直到賽後才知
道自己參加了「奧運」。直到歐戰結束,戰敗國與歐洲剛獨立的民族
國家為了凝聚國族認同、選擇體育作為「民族榮光」象徵,才使得奧
運逐漸為歐美各國所重視,而獲得足夠的資金物力奧援、成長茁壯;
當時納粹德國在大日耳曼民族主義驅使下,舉國投入著名的柏林奧運
,就是最顯著的例子。而二次大戰後亞非與南美國家獨立風潮、以及
東西方陣營的冷戰,更使得奧運搭著民族主義與意識型態對抗的順風
車,一舉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體育活動。

因此,奧運原是民族主義下的產物,它是紛擾世界的反映,而往往與
運動精神中的進步思想相抵觸。南北韓的和解,並非因為奧運;海峽
兩岸也不會因為體育而獲得和平的保證,奧運只是另一個彼此角力的
場域而已。以爭取民族主義式奧運獎牌的思考方式,只會讓人民與運
動員再度陷入偏狹的大中國意識與極端台灣民族主義的糾結當中。

回頭思考體育運動的意義,在於作為常民生活與社會文化一部份;它
就像我們的音樂、藝文、或電影等文化活動一般,運動員的角色也與
音樂家、畫家、導演等藝術家相同,他\她們為我們展現了人體與競
技的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元性。我們不會拿台灣認同去質問
來台表演的香港藝人,為何獨獨賦予陳靜這麼沈重的枷鎖?我們不會
怒罵美國籍的馬友友不認同中國,又為何獨獨不滿台灣代表隊的旗幟
顏色跟中國有異?

剝除體育的國族重擔、還原體育文化意義,並不意味著政府就要放棄
本土選手的培養,因為在觀賞運動表演的文化活動中,「認同」具有吃
重的角色;而觀賞運動表演,不僅可以帶動全民體育,它本身就是運
動文化的一部份。對於運動員的認同,當然可以是出於國族的,例如
在奧運比賽中支持本國的代表隊;但也可以是非國族的、例如在職棒
比賽裡為兄弟隊吶喊;更可以是跨國族的、例如在四大公開賽中為大
威廉斯振臂歡呼。運動員在奧運與其他運動場上的勝利,代表了整個
訓練團隊與個人的努力,而不是民族與國家的勝利。因此,政府「適
度地」鼓勵與支持這些運動「表演者」的目的,在於透過對於本土運
動員的培養,提供人民觀賞體育活動的認同對象、進而維繫社會的運
動文化。

唯有揚棄以「國」手爭奪獎牌為導向,回到文化的體育政策與思考方
向,台灣的人民與運動員才能走出四年一次的奧運奪牌夢魘,重新賦
予奧運作為競技式體育表演殿堂的意義。我們將可以熱烈地為自己所
認同的運動員精彩表現歡呼,而不用再寄予任何「復興中華」或「凝
聚台灣民族」的錯誤想像。








▉▊▋▌ 鬥 ▍ 陣 ▍ 俱 ▍ 樂 ▍ 部 ▍▌▋▊▉
⊕∮⊙◇★☆


從南韓經驗談本國電影政策

翁曉玲(國防大學法律副教授)


據報載(中國時報,2000/09/01, 第26版)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於
此次威尼斯影展中大聲疾呼各國政府應重視本土的電影文化,積極
推動保護本土電影的活動。其並以南韓電影圈自98年開始,透過一
連串抗爭行動,爭取推行本土電影放映日期保障制度之經驗為例,
來說明自己為此制度下的受益者,因而能有機會參加威尼斯影展角
逐國際影展獎項。看到此一消息,一方面為南韓電影界雖身處於如
此惡劣環境下尚勇於積極爭取自我生存空間的作法感到欽佩,畢竟
遲來的保障仍是保障;但另一方面則為我國瀕臨垂死狀態的電影環
境尚不知何時能挽回一線生機的情況感到悲哀。南韓畢竟在電影文
化保障方面跨出了一大步,而相較於我國,既使官方亦意識到本土
電影文化亟需保護的迫切性與外片充斥國內電影市場的嚴重性,但
卻未見有一具體規劃與策略來對抗外來的文化入侵,防衛本國文化
發展的生存空間,自然更別提說是提昇發揚本國文化了。是否真的
得逼著電影從業人員走上街頭進行抗爭活動,就像南韓經驗一般,
才會積極解決此問題?

事實上透過立法手段捍衛本國電影以對抗外國影片(尤其是指好萊
塢電影)傾銷本國電影市場的經驗,韓國絕對不是創舉。早在一次
世界大戰後法國即意識到本國電影經濟將面對美國電影市場強勢競
爭的挑戰;而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國家如德國、義大利等國亦
面臨相同來自美國強勢電影經濟的威脅,面對好萊塢電影的大肆入
侵本國/歐洲電影市場,這些國家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可言。有鑑於此
,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早於四、五十年前便為保護本國電影市
場、提昇本國電影產業和強化本國電影經濟結構採取各項保護措施
並推行各項輔助政策,其中除了類似於我國國片輔導金辦法的電影
補助法令之外,亦經由其他途徑如減免稅捐、立法訂定保護國片映
演與發行條款等方式來直接或間接獎勵國片投資和促進國片發展之
行為。

暫且不論歐洲各國實施這些電影輔助與保護措施之利弊之處以及其
實行後的成效,因為事實上顯示,美國影片佔歐洲各國電影市場的
比率自90年代以來除了法國尚能維持其國產影片佔本國市場的百
分之四十以上,其餘國家美國影片所佔比率均高達整體電影市場比
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儘管有些國家如德國提供相當充裕的經費去
輔助獎勵電影事業,然而既使在此種優渥的輔助條件之下,亦頂多
僅能維持既存的電影環境不再惡化下去,若要突破瓶頸向上提昇電
影經濟實非易事。但在此值得我們稱許與傚倣的是他們那份重視本
國電影文化並視電影為國家文化藝術的產物而非以兩論價的商品的
文化價值觀。此種珍視與維護本國文化發展的認真與執著正是我國
一直所欠缺的。儘管民間與政府一再呼籲應維護固有文化、提昇文
化素質,但似乎總是說的比作的要多,當涉及個人利益或國家經濟
利益時,一切以公益、文化為重的想法均可暫時放在兩旁。

電影文化為國家藝術文化的一環,在促進文化事物發展方面本應避
免市場取向的考量和任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
概念在涉及保護文化的事項上應無討論的餘地。主張電影藝術自由
不意指著應任由電影文化事業自行發展,自生自滅;而禁止國家介
入藝術文化活動的主張亦不表示國家對於維護電影文化不具有任何
保護的義務。個人以為當業者無法自助自省共同為保護國片市場而
努力時,唯有透過立法手段課與業者一定負擔的義務,如針對映演
業者得訂立最低國片映演比例條款、針對發行業者得訂定發行外片
限制條款,而對於電影院業者、錄影帶業者和電視台則得徵收電影
公課等,才能真正有效抵制好萊塢影片充斥於國內市場的情形。

雖然我國亦有電影輔助政策,但就現行的電影輔助制度─給錢拍片
或事後補助的方式─ 根本無力拯救垂死的電影產業。對於我國處
於此種惡劣電影環境的情形,新聞局於其官方網站中在介紹台灣電
影事業概況之項目中亦明白指出:「台灣的電影事業...陷入了一種
嚴重衰退之中,其中又以電影製作業的情況最為慘烈,...電影發行
商亦紛紛棄守國片而轉向外國影片的發行」。於閱讀上述文字之後令
人心寒與憤怒的是,政府當局不是不明瞭國內電影市場的困境,然
而竟可以第三者的姿態出現客觀評論此一現象而不見其有任何明顯
積極的改革行動出現。值得憐憫的是那些仰賴政府電影輔導金拍片
的電影工作者,為了實現拍片的夢想,往往不惜折腰迎合評審團的
口味,搶食瓜分這尚不足以拍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大餅」。而更值得
同情的是無辜的納稅人,本以為政府會將其血汗錢有效運用在維護
和提昇電影文化事業方面,然而年復一年,所見到的只是本土電影
經濟是越補越大洞的景象。

改革電影補助制度是複雜、艱困的,然而此項制度必須徹底且迅速
的改進,否則在不久的將來,國人也許再也看不到本國製作的電影
,街頭上倒是不時可見曾名噪一時導演或演員的身影,而新聞局的
網站上則不再介紹台灣電影事業概況,而改寫好萊塢電影事業概況。




⊕∮⊙◇★☆

重視自殺新聞潮效應

黃浩榮(目前為台大外文系學生)


又驚傳數起自殺新聞!近日來各大媒體一連串的自殺、自殺未遂的
報導,讓好不容易剛走出上個月自殺新聞潮陰霾的全國民眾,卻又
隨即陷入另一波自殺驚怖的渦漩當中。媒體接二連三的報導,社會
上瀰漫著不安定的自裁氛圍,彷彿生活空間周遭佈滿了不安定的炸
彈,引信隨時可能燃盡,一次次的輕忽生命就此引爆!

自裁行為於我國法理上係屬「放任行為」,但從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加工自殺罪的邏輯加以推論,顯然台灣社會並不認定自裁為個人之
合法行為,故自殺事件有其相當偏離社會的非尋常性,因此媒體對
於自裁報導的選擇確實符合新聞從業人員對於「新聞」的認知與既
定印象。

然而,透過媒介呈現出來的報導往往對於一般閱聽眾的心理存在著某
種「放大效果」,形塑出強大的意見氛圍,使閱聽眾對於何為當前盛
行的社會價值與意識型態產生誤判。儘管立於生命槓桿極端的自裁行
為,可輕易地經由大眾的經驗與共識,認定其絕非任何形式的主流,
對普羅大眾的影響層面也相當有限。但媒體一而再、再而三的自裁報
導,尤其電子媒體的影音效果甚至即時轉播,不僅長期在大眾心中潛
移默化地累積、強化自裁的印象,特別是對於正掙扎在生死一念、天
人交戰的「意圖自裁者」(Suicide-attempts)而言 - 他們的意志薄弱、
瀕於崩潰,內心發展遭受強烈挫折,正臨界於自殺五階段(挫折、自
責、敏感、無望、自殺行為)的「無望」與「自殺行為」之間飄搖擺
盪—一次次的自裁報導更對他們毀滅性的自裁行為授與一定的的勇氣
與偽正當性,鼓舞著「別人也是這樣解脫」,激發他們大膽做出那關
鍵性的一動!

新聞報導於焉成了一道道的催命符。

社會學者涂爾幹(E. Durkeim)指出,自殺不單是一種個人行動,自
殺是一種團體的特質,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特別當社會凝結
(Social Solidarity)降低時,自殺率便陡然而升。在台灣社會的傳統
倫理與法典規範中,皆認定自裁是對生命責任的不忠、對父母不孝之
罪,佛家典籍亦闡明「自裁乃萬罪之中最尤甚者」。這一切的道德、
法理、宗教規範皆是「反自裁」社會凝結中的磐石。然而堅實的社會
凝結在面對自裁報導持續的撼搖鬆動、滴水穿石,蘊含其中的社會規
範力量亦可能日復一日地土崩瓦解、流於無形。媒體非但未能發揮穩
定現有社會秩序、固化道德規範的功能,反而鑄成倒行逆施的負面效
用。大眾對於自裁的畏懼與道德排斥日益減弱,自裁逐漸在人們心中
烙下一種心像,標示著「跳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的最終途徑」。

或許,在新聞報導中,我們不該一味地隱惡揚善,粉飾出承平盛世的
假象,而應忠實地、完整地呈現任何值得報導的社會事件。但是,自
裁新聞的報導價值與其帶來的社會偏離效果,熟為重,熟為輕?究竟
該如何從中取捨?自裁事件報導是否有其正面效應,還是更可能成為
意圖自殺者的強心劑與模仿對象,特別是仍有許多災民尚未能夠走出
震後的陰影?

乍看下又是一個沈浮於實務與道德、實然與應然的兩難。然而,不妨
粗略地將問題簡而約之,或許答案就呼之欲出:「在一則可逝者已矣的
事件,與潛在數條人命的犧牲,我們該選擇哪一項?」





⊕∮⊙◇★☆



@活動訊息。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媒體素養研究室】系列演講Ⅰ

講題:從成龍到小甜甜布蘭妮--談流行文化與媒體教育
(From Jackie Chan to Britney Spears:
The Wonders of Media Education)
演講者:香港大學課程研究系 張志儉博士
Dr. Chi-Kim Cheu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時間:八十九年十月三日星期二中午12:00-1:30
地點:傳播學院三樓視聽室

這年頭不看電視、電影、不聽流行音樂的人可能已經不多了
但身為X世代、Y世代、Z世代、甚至E世代的你
能否覺察到目不暇給的流行文化
已經對你我的價值觀、與看待人事地物的方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媒體教育專家 張志儉博士將從他的個案研究談起
帶領大家思考
流行文化大鳴大放的同時,我們為什麼需要媒體教育
本演講也將論及香港媒體教育的內涵、教學教法的實驗
以及媒體教育對媒體工作者的意涵







投稿或訂閱請e-mail到以下信箱:


schlafen@ms24.hinet.net
benla@tpts5.seed.net.tw
投稿並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你想要的刊出方式。




└────────《下次再見囉。》─────────┘










台長: 五分珠
人氣(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