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02 19:11:03| 人氣9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褓抱筆記198】《阿德勒談心理3》自卑感與人際關係3Y1M2W(0611-0617)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是受了封面上「有點黏又不太黏,這樣的關係才能持久,不致陷於水深火熱」這句話的吸引而借了這本書,但翻開才看了前言的第一段──阿德勒是將眼光放在「如何教出能為人類帶來美好未來的孩子」,而非「如何教出滿足父母期望的小孩」──我就完全臣服在這本書的敘述裡了。而裡頭關於生氣這件事,習慣把過錯推給他人等面向,都讓我非常嘆服。是大家可以好好展讀的一本在生活中善加實踐與應用的好書。

 

至少,在閱讀及騰打的過程中,我真的因為書中的提醒,而讓滿腔對M的怒火消逝於無形,讓一個夜晚不至於因為我莫名的火氣而毀掉。這本書也提醒我,多使用對話,而不是要對方有「女人心翻譯機」去讀出你心中的不滿。有好多功課在裡頭,很受用!

 

前言

「阿德勒(Alfred adler)在後半輩子時尤其重視育兒與學校教育。……就算制度再怎麼變革,如果人心依舊沒變,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有光明前景。因此他希望能透過育兒與學校教育,培養出具有共同體感覺的孩子,打造光明的世界。所以,阿德勒是將眼光放在「如何教出能為人類帶來美好未來的孩子」,而非「如何教出滿足父母期望的小孩」。」

P.5

 

第一章    健康的人格

情緒與精神健康的關係

 

「所謂的情緒,幾乎都是用來迫使對方有所行動的手段……。憤怒這種情緒,與支配對方有很深的關係。想要別人照自己的意思行動的人才會生氣。所以,只要放棄希望別人照自己的意思做這種想法,就不會生氣了!」p.13

 

「基本上,想要別人按自己的想法行動,就不是很健康的人格。一方面認為每個人都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別人應該照我的意思做,這不是很矛盾嗎?p.13-14

 

情緒是有「目的」的

「問題行為(在此例中是指「丈夫晚回家」這件事)一定會有扮演「對手」角色的人(此例中的妻子)。也就是,問題行為是一種對人的行為,而且該行為會影響到對手。對手雖然會試圖消除問題行為(在丈夫晚歸時生氣),但如果問題仍持續發生,想要解決問題所做的努力,往往反而會變成使得問題行為持續下去的推力。這一類對手角色的行為,家族治療師稱之為「偽解決」。當問題行為與偽解決形成惡性循環時,問題行為就會持續下去。要擺脫這種惡性循環,對手必須停止偽解決的行為。」p.14

 

◆如何消除怒氣

……夫妻關係大致上是一種一方勝、一方負的競爭關係。但這樣的夫妻關係基本上並不健康。……建立在競爭上的關係,等於是建立在不信賴感上,不是真正良好的關係。」p.15-16

 

「夫妻關係不是要爭誰的地位高、誰的地位低,也不用靠著威脅讓對方屈服,放低姿態用理性的方式拜託對方也不會怎樣。而且,當妻子親身體驗到這樣的相處方式可以讓丈夫願意聽自己的話,怒氣就會很神奇地消失了,連怒意這種情緒都不會再出現,在心裡面遍尋不著。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才健康。直率地表現出憤怒是不成熟、孩子氣的。一個人總是感到生氣,是因為他的對人關係基本上是勝負與競爭的關係,還處在不健康的狀態。我想,如果能進到剛才所提的那種合作關係、信賴關係的話,就不會出現憤怒、憂鬱、不安之類的情緒。因為已經學到了可以更輕鬆解決事情的方法……。」p.16-17

 

◆人運用情緒的方式很奇妙

「除了生氣,最好也避免出現憂鬱或不安這類情緒。所謂的憂鬱,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和挫折一直耿耿於懷。但這樣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不安指的則是焦慮、擔心未來的事,像是「明天不知道會不會下雨,要是下的話就傷腦筋了」這種煩惱。但就算想再多,會發生的時候就是會發生,不會發生的時候就是不會發生。既然這樣,還不如不要想。」p.17-18

 

「我常說,人運用情緒的方式相當奇妙。想搭計程車趕去開會時,偏偏沒有計程車肯停下來,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過去。一般人在這種時候都會開始感到焦急,變得不安、煩躁。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算煩躁,計程車也不會停下來。在招到車之前,不妨一面招手,一面想想「這裡的人長得真好看啊,乾脆不要開會了,來跟他們交朋友吧」之類的事。坐上計程車之後,又為了開得不夠快而煩躁。但就算著急,計程車也不會變快。這時候就看看車窗外的風景吧。如果因為開會遲到而必須道歉,從下車到走進會場為止,只要擺出一臉困擾的樣子就好,這樣就不會有問題了。可是,如果一直對每件事不安、生氣、肚子痛、頭痛……只是在摧毀自己的健康而已。為什麼人會這樣做呢?因為那是有目的的。……阿德勒心理學絕對不會去想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只會思考這樣做是為了什麼目的。」p.18-19

 

「最近有個很有意思的孩子為了他沒辦法去上學的事來找我諮商。根據他母親的說法,頭痛是「原因」,沒辦法去上學是「結果」。但其實不是這樣,不想去學校是「「原因」,頭痛則是「手段」。這個小朋友最初不想去上學是有理由的,那個理由就是原因,……只要存在不想去上學這個終極目的,他就會用盡各種手段去達成。所以,如果沒有碰觸到那個終極的目標,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p.19

 

◆他好壞,我好可憐的遊戲

「我經常受邀參加商討學生拒絕上學問題的會議……如果是媽媽們主辦,就會全都怪罪學校;如果是學校老師主辦,就會怪到家庭上。有時也有會議是雙方人士都出席,這時候大家就會說是政治的錯。簡單來說,就是秉持著「思考原因」的思維。這種追究原因究竟為何的思維,到頭來也只是想撇清自己的責任而已。例如,如果有學生拒絕來上學,學校的老師該思考的不是「這是誰的責任」,而是「我能做什麼」。自己的小孩拒絕上課時也是一樣,必須思考「身為家長,我能夠做什麼」,而不是「責任在誰」。但是,大家就是不會這樣想,總是設法讓別人去做些什麼。這樣一來,就開始找人背責任了……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其實自己隨時都有能做的事,希望大家先注意這一點。」p.20

 

「這樣做事不會有任何改變的。我們必須去想,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還有自己能做的事。……只是探究原因的話,會不斷將孩子淘汰掉,也將自己能做的是淘汰掉。這樣恐怕只會讓我們離真正的問題越來越遠。這樣做是不行的。追究過去,或是將問題擴及到社會周遭的做法也很糟,完全不會有幫助。……我們必須隨時隨地思考的,就只有「我能為這個孩子做什麼」。」p.21-22

 

2.健康人格的條件

接納自己

……如果能像這樣了解自己性格好的一面,懂得發掘一件事物中好的那一面,就能夠接納自己,也就是對自己有自信、喜歡自己。」p.24

 

……阿德勒常說:「問題不在於別人給了你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別人給你的東西。這句話套用在性格上也是如此。因此,我們的性格怎樣,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運用自己的性格。」p.24

 

信賴這個世界

「就和自我厭惡的人無法成為健康的人一樣,一個人如果被對他人的不信賴給限制住,也肯定不會健康。這種人會陷入被害妄想之中,總覺得「大家都看不起我」、「大家都要害我」,這樣絕對無法過健康的生活。當然,其他人一定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和這些有問題的人一起合作、同心協力活下去,是我們人類唯一的生存之道。所謂的合作,也就是奠基於信賴上,不做不必要的競爭。」p.26

 

……日本人常會拿別人和自己比較,想著「我比他差」、「我贏過他」之類的事。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競爭心態,缺乏對他人基本的信賴感,或是缺乏自信的另一種表現。喜歡自己、信賴他人的人,不會拿自己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像這樣喜歡自己、信賴他人,可以算是構成健康人格的一大條件。在人格健康的人眼中,這個由他人──可以信賴的他人──所建立的世界是非常安全的,而且這樣的世界不是戰場,也不是非輸即贏、非生即死、吃人或被吃的地方,而是大家一同合作實現理想的場域。身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明確地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相信大家會幫助我而不是傷害我,這些心態也是構成健康人格非常重要的條件。」p.26-27

 

◆「信賴」與「信用」的不同

 

……與其戳破孩子的謊言,倒不如就讓他騙。面對自己老公、老婆也是一樣。當你徹底地被騙了,對方就無法再騙人了。」p.30

 

◆讓丈夫停止外遇的一句話

「人在受到信賴的時候,其實會飛常不知所措。」p.32

 

◆開空白支票給別人

「所謂的信賴就是這樣。也就是我們相信自己的小孩、配偶、家人或朋友到什麼程度,能不能開給對方空白支票。……做媽媽或做老師的常會說「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卻背叛了我的信賴」。會被背叛的信賴,就不是信賴了。會被背叛的是信用,信用是一種交易。「只有在你表現得好的時候我才會喜歡你哦」,這種附帶條件的愛情也不是愛情。」p.33-34

 

「不插手干預是需要勇氣的。覺得孩子無法憑自己處理好,所以得要出手幫忙的話,恐怕會把事情弄得更麻煩。」p.34

 

◆擁有歸屬感也很重要

◆具有貢獻感

……「發生一件事時,健康的人會先去思考大家如何看待這件事,或者說別人如何看待這件事。但不健康的人會先想,自己如何看待這件事。」我認為,會將一件事看作是大家的事,會先去思考這件事對大家是好是壞,思考自己在這件事中能做什麼,這是健康的重要條件。」p.37

 

◆不要剝奪孩子的貢獻感

「這就是現在孩子們的不幸──感覺不到自己在家中是不可或缺的。」p.40

 

「不論是自己小孩,或是在公司帶領部下時,不斷製造出表達「你是不可或缺的,你很有幫助」的機會,是培養出健康人格的重要條件。父母不可以什麼事都一手包辦。」p.41

 

「如果父母擺出一付萬能的樣子,就會顯得小孩沒用。……在職場當別人的上司基本上也是一樣的。」p.42

 

誠實

「由於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無意識地欺騙自己或他人是一種病態的行為,因此對於自己、對於別人都能真誠、不虛偽,並且總是能試圖冷靜、誠實地解決眼前的問題,才是健康的要件。」p.43

 

具有共同體感覺

「以上這些特質,我們統稱為「共同體感覺」。……自己所屬的團體,也就是家庭、學校、職場,或是範圍稍微擴大些,把國家、社會也算進來,甚至將範圍拉得更大,擴及到全人類,自己所屬的團體全部都可以想作是「共同體」。覺得自己身處共同體之中、是共同體的一份子,受到共同體的照顧,並對共同體有貢獻,這樣的感覺就叫作「共同體感覺」。」p.43-44

 

3.如何擁有健康的人格

……第一個是,持續不斷地思考「我能做什麼」。一旦你想改變別人,對方就偏不會改變,但只要起心動念,你就能改變自己。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改變的人,只有自己而已。」p.47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有自己是隨時都可以改變的。所以,絲毫不肯改變自己,只想要改變別人,當然不會有任何效果。」p.48

 

◆嘗試各種實驗

「如果過去的做法沒用,就請停止這樣做,這是最簡單的,請做點不一樣的事。」p.49

 

……很多事沒去做之前都不會知道究竟是如何。要做過了,才會清楚。可是,一旦相信了「只要罵,對方就會改變」這套奇怪的理論,就算罵了沒用,卻還是會執迷不悟。如果願意更放開心胸去觀察眼前所發生的事,就能立刻明白該怎麼做比較好。」p.49-50

 

「人一旦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會看不清現實。我們大家都以為只要罵了對方就會改、一直唸對方才會聽,這種成見已經根深蒂固,因此讓我們看不清現實。我們必須擺脫這種狀況,首先就必須讓自己擺脫這樣的成見。只要自己有了改變,也就能擁有健康的人格,進而擴及身邊的人。」p.50

 

煩惱只是為了將自己正當化

「因為自己的小孩行為偏差而煩惱的父母,其實是自我中心的人。最後就會變成父母覺得只要自己得救就好,小孩怎樣都無所謂,就是這麼一回事。想要拯救孩子,就不要為孩子煩惱。一旦煩惱孩子的事,就會把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名聲看得比孩子重要。如果你不是這種人,就不會感到煩惱。煩惱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演「我好可憐,他很壞」這齣戲。……就是在讓周遭的人知道,小孩行為有偏差不是自己的責任。……p.51-52

 

◆如何讓拒絕上學的孩子去學校

「煩惱只是一種愚蠢的結局,因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煩惱只是在顧全自己面子,並不是真的為了幫助別人而傷神。所以我們要先讓自己幸福。不幸的人是沒有能力讓別人幸福的。」p.53

 

◆先讓自己幸福

◆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

「自己不是理想的人,所以也不要求對方當個理想的人,這樣才公平,不是嗎?同樣身為不完美的人,彼此該如何相處,這就是我們人類的課題。」P.56

 

2章 人格的形成

4.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性格、人格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的正式名稱是「生活型態」(Life style)……p.58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只有自己能決定生活型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決定生活型態的因素,其實是孩子自己做的決定。」p.61

◆生活型態會在十歲左右停止發展

 

5.影響生活型態的因素

「生活型態有所謂的「影響因素」與「決定因素」。那些對孩子生活型態造成影響的各式各樣資訊就是「影響因素」。而決定因素則是孩子自己的決斷。」p.66

 

◆父母對性格的影響

……父母在透過「好或不好」讚美、訓斥或是教導孩子是非善惡上,有很強的作用。」p.80

 

6.不適當的生活型態

◆當平凡人的勇氣

 

3章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7.人的行為皆有目的

「我認為,我們人生中的各種煩惱或是問題,其實都是人際關係和對人關係的煩惱。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就曾說過「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問題」。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與幸福的生活絕對必要的條件。……阿德勒心理學提倡要拋棄縱向關係,投入橫向關係。」p.110

 

◆行為皆有目的

……情緒不過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被製造出來的手段。」p.112

 

◆生氣的人代表想要支配對方

 

人無法察覺自身行為的目的

 

……要如何知曉行為真正的目的呢?答案是不要相信一個人所說的話,而是觀察他所做的事。」p.115

 

◆觀察行為便能看見無意識

「被大人用「我可是為了你好」當藉口而遭毆打的小孩可說不計其數。不管在怎麼解釋,打人就是暴力,被打便得承受傷痛。不只是傷痛,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也會便的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大概又會以「為了你好」為由毆打下一代吧。不僅如此,還有可能為了國家社會的榮耀,而高舉「正義」的大旗向國外開戰。育兒與教育中的暴力會製造出社會中的暴力,甚至成為允許戰爭等政治性暴力的元兇。」p.116

 

情緒是達成目的的工具

……情緒存在於哪裡呢?答案是存在於你我之間。」p.117

 

「憤怒這種情緒的目的是讓自己身處於上位、對方居於下位,也就是強化縱向關係。不論是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或覺得自己比對方正確,都會讓關係便的不對等。」p.118

 

◆「我是對的」是憤怒的根源

……阿德勒心理學偏好的是「什麼有助於生存、有助於得到幸福」、「什麼對生存、得到幸福會造成阻礙」這類看法,非常不喜歡誰對誰錯的觀點。阿德勒心理學會去思考「那樣做不會妨礙大家和諧共存嗎?」或是「不會對社會造成不便嗎?」等問題,旦思考某件事是對是錯只是爭端的根源。」p.118-119

 

「所謂的正確只是當事人自己的正義,不是全人類的正義……。」p.119

 

「如果去想對錯的問題,一定會製造出憤怒、與對方出現爭執,所以就別再這樣做了吧。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點。不要去想孩子做的事是正確或錯誤的,也不要去想是我對還是對方對。這種事誰也不會知道,這不是人類所能理解的事。但我們可以冷靜地判斷,某件事會為全家帶來好處還是壞處,或者一件事事對社會有益還是造成損害。……例如,對行為偏差的孩子生氣,有助於讓他重回正軌嗎?我想是沒有幫助的。我們生氣的話,就變成了我們在上、他在下,這樣無法帶給他勇氣。「賦予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再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上上最重視的一件事…….。因此,如果覺得他們做的事是錯的,就無法幫助他們了。他們做的事不是錯的,他們只是選擇了對自己和周遭有害的生活方式。所以只要教導他們更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p.119-120

 

「人們為了讓自己居於上位、置對方於下位,會將人際關係縱向化。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便會善加利用憤怒的情緒,以及所謂正義的思維。縱向的人際關係始終是一種破壞性的關係。唯有自己與對方是橫向的關係時,人際關係才會順利、圓融,否則便會產生問題。原因在於居於下位的一方一定會想辦法往上爬,沒有人喜歡一直屈居別人之下。」p.121

 

◆阻隔於大人及孩子間的歧視

 

「即便是零歲的嬰兒,和我們也是平等的。如果用我們在上、孩子在下的態度對待他們,一定會遭遇反彈。不論男女、大人小孩,只要是人類,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人類的歷史中,到頭來全都是在歷史屈居於下的那一方獲勝。而現在僅存的歧視,就是大人與小孩的歧視了。最後也必定是大人會輸,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除非大人同意大人與小孩完全平等,否則孩子們會不斷抗爭下去。但我們都已經是中年人了,而小孩子可是活力充沛,大人是贏不了的。」p.122

 

從縱向人際關係轉變為橫向人際關係

「如果能清楚地意識到並且學會如何維持橫向人際關係,就不需要動用到憤怒或其他不合理的情緒了。……大家可能會有很多漂亮的藉口,但到頭來想做的事終究是居於別人之上。就算你說「我是為了他好」,那也不過是藉口罷了。自己說出來的話是不可信的,因為那是想將我們自身正當化的陰謀。我們不妨想想,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最終追求的位置和所在究竟為何。」p.122-123

 

◆「理想男性」的矛盾

「很多人在結婚時,都抱著錯誤的想像展開新生活。我最近有不少諮商對象是快結婚的年輕情侶,他們之中許多人打從一開始就想錯了。他們覺得只要和伴侶處得來、同心協力並且彼此都把心思放在相同的事情上,就會幸福了。乍看之下這樣的想法似乎沒錯,但其實這是一種支配慾。他們覺得,要是伴侶可以照著自己的意思行動就好了。但實際上哪會有這樣的人。夫妻要面對的課題究竟是什麼呢?只要結了婚就會知道,那就是要如何與一個對事情的看法、感受和生活方式都跟自己不同的人共處。那些抱著錯誤想法的人希望伴侶盡可能和自己一樣,所以一開始就失望了。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孩子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人。要如何跟出生的時代、相處對象、興趣以及想法全都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共處,就是我們的課題。」p.124

 

「最差勁的就是想藉由結婚讓別人帶給自己幸福。……只要女性還抱持著「寄生在男人身上、藉此獲得幸福」的想法,男女就不可能會有平等的一天。」p.125

 

「由於婚姻從一開始就是縱向關係,因此伴隨婚姻而來的人際關係,像是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也全都是縱向關係,結果就造成情緒不斷地起伏。基本上只要存在縱向關係,我們的情緒便不會平穩。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情緒化,原因便在於你的人際關係中存在著縱向關係。」p.126

 

◆平等與角色的不同

「「平等」與「相等」這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把它們看做一樣的話,才是天大的不平等。……所以,我所說的平等是指大家一起做決定,並對角色的分配達成共識,而未必得要大家都做相同的事,也沒有誰比較了不起、誰的地位比較低之分。只要能實現這樣的關係,心靈便能得到平靜。」p.127

 

◆改變人生規劃

「情緒一旦製造出來,我們便對它束手無策了。」p.128

 

何謂好的人際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的看法

過去的看法

尊敬

無條件尊敬對方而不關乎對方的狀態或行為,總是以禮相待。

尊重

評估對方的地位及能力,只有在判斷對方比自己優秀時才予以尊重。若對方看起來遜於自己,便粗魯對待。

信賴

從根本上相信對方,總是想發現對方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善意。將對方視為有能力的。

信用

基本上不相信對方,而是觀察對方行為,藉此判斷對方是否有信用。懷疑對方的能力。

合作

原則上,只要對方沒拜託自己,就不會去干涉他的人生。若受到拜託,會盡可能給予協助。

保護、干涉

不論對方有無拜託自己,僅憑藉自身的判斷便去干涉對方的人生。

同理心

以一個對等的人的姿態關切對方身處的狀況、想法、意圖、在意的事物等。

同情

懷抱自己位於對方之上的感覺,針對對方的情緒做出情緒性的反應,意圖製造連帶關係。

對話

若有協調的必要,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對話,設法達成共識。

體貼

重視心領神會的共識勝於言語對話,要求對方也要能體察自己的想法。

平等

認同每個人的特色,只要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對他人造成困擾,便認可最大程度的自由。

無差別

認為全體必須一致,無視每個人的差異及喜好,試圖逼使每個人做一樣的事。

寬容

了解自身的價值觀並非絕對,不以自身的價值觀評斷他人,並認可他人的自由。

獨善其身

認為自己的善惡標準是絕對的,以自身的標準評斷他人、強加於他人身上。

主張性

認為應該冷靜主張自己的想法而非流於情緒,並且注意不要傷害到對方。

攻擊性或非主張性

以情緒性的方式令對方達成自己的要求,或是為了不傷害對方而按捺住自己的要求。

p.129

 

8.橫向人際關係的特徵

尊敬對方

「只有愛能誘發出愛,只有信賴能誘發出信賴。如果你想帶給別人影響的話,你必須是個能真正激發他人、帶給他人勇氣的人。」─馬克思(Karl Marx)p.132

 

信賴對方

 

「假設有一對婆媳處得不好,媳婦因而抱怨「我婆婆真是壞心眼」。但是做婆婆的覺得自己並沒有對媳婦懷有惡意,……自己只是抱持著身為婆婆的善意給予建議……由於她不知道怎樣才是好的方法,於是便用了錯誤的方法、走上消磨媳婦的勇氣、讓媳婦感到絕望的路。不過,她的原始動機可以看做是善意的。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最根本的意圖是善意的。原因在於人類最根本的意圖是找尋歸屬。……但人卻有可能會將為了找尋歸屬所用的手段設定成錯誤的次要目標,例如復仇、權力鬥爭等等。儘管如此,終極的目標仍舊是善的。我們首先必須看清這一點。如果我們能看出這個婆婆是想在家族共同體中尋求歸屬、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才會有這些言行,便能夠給予婆婆信賴,媳婦也就能改變自己的行為。」p.133-134

 

◆再談「信賴」與「信用」的不同

「過去的思維認為,信用的內涵並不是這種無條件的信賴。例如,許多母親在小孩誤入歧途時都會說「我那麼信賴你,你卻背叛我」。但信賴是不會被背叛的。只要信賴的對象還活著、沒有做出喪心病狂的舉動,就要持續信賴他,而不是根據他的行為恰當或不恰當來決定信賴或不信賴對方。」p.134-135

 

能相互合作

「不管對方有沒有提出請求,只憑自己的判斷就認為應該要幫忙,插手別人的人生或下指導棋,這種行為不是相互合作的人際關係,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身優越感的錯誤且不適當的行為。」p.136

 

同理心

……「關心對方所關心的」關切一個人究竟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等等這些他對人生的抉擇和態度,並做為一個同伴雨他相互合作,才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同理心。」p137

 

◆「同理心」與「同情」的不同

……在過去的思維中,有些人認為理解對方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我們稱之為同情。「同情」就像前面提到的,是在「自己居於對方上位、身處於安全範圍內」的前提下為了確定自身優越所做出的行為,是一種隱性的縱向關係,隱含著優越情節,因此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條件。」

 

理性解決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注重的是以理性、對畫的方式與人相處,而非憑藉情感。如果相處之中有需要協調的地方,應該不斷對話、討論以求取共識。」p.138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我們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問題都可以不透過情緒解決。情緒化地與他人相處、藉由情緒解決問題,是不成熟且幼稚的解決方式。因此,在達成共識前應該充分地對話。但日本人特別不喜歡這種相處之道。日本人非常重視所謂的體貼,或者該說「即使對方沒講出來,也能察覺他的意圖迅速作出回應」這回事,以及默契、心意相通、盡在不言中等等,但這些都是誤解的根源。」p.139

 

主張性

「因此,我們得要正確地將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對方。什麼都不說的話,對方是不會知道的。希望對方透過眼神、臉頰的變化、唇形就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必須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用加上情緒這層外衣,只要冷靜、理性地說出自己的話就夠了。我們應該時時注意到不要傷害到對方,不要給對方帶來不好的、破壞性的影響,並且盡可能顧及這些層面的同時,努力完整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對話的每一個人都應該這樣做。」P.142-143

 

平等

「如果不論男女、大人小孩、老師學生、父母子女,大家全都必須一樣的話,這並不是平等,我會稱之為無差別。……無差別其實非常不平等。在思考學校教育時,這是十分重要的問題。阿德勒心理學便對於「為何孩子們得在相同時間,以相同方式學習相同知識」這件事提出了疑問。」P.144

 

「面對各種不同的孩子,我們必須以最適當的方法,在最適當的時期提供最適當的教材給他們。我認為這樣才能實現所謂的平等。我覺得我們日本人完全把平等和無差別搞混了,結果導致社會非常地齊頭式平等,或可以說非常不平等。承認每個人的特性,而且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擁有最大程度自由,這種真正的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P.145

 

「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最大程度地包容每個人各自的喜好與特色,並且認同每個人在身為一個人的價值上都是相同的。不論是聰明絕頂的小孩,或是智力發展有問題的孩子,他們身為人的價值完全平等,並無高低之分。」P.145

 

寬容

「寬容……經常被忽略。這是因為在良好人際關係的背後,總是或多或少會帶有是非善惡的判斷。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正義或良善都是相對的概念。正義或善、不義或惡的基準都會隨著時代、民族或是每一個人各自的想法而有所不同。因此,如果誤以為自己的正義或善就是絕對而不可動搖的,恐怕會製造出許多不幸。」P.146

 

9.主張權利與負起責任

「第一項責任是,認可他人也能享有自己所主張的權利。……第二項責任是,坦承因主張自己的權利而引起各種事態,都是自身行為所導致的結果。……第三項責任是,主張權利時,要避免危害到共同體。說得更具體點,就是有責任注意不要傷害到別人。」P.147-148

 

做錯事時該如何負責

 

「1.          恢復原狀.2防止再犯3.道歉」P.150-152

 

◆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奠基於共同體感覺的人際關係

……共同體感覺,則是在體驗良好人際關係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共同體感覺應該是在實際的體驗中學會的「感覺」,與所謂的道德有些不同。」P.152-153

 

「人生這場戲要玩得開心,有三個訣竅:第一,守規則。第二,認真玩。第三,別當真。也就是不要執著於勝負、為此情緒化。……根據競爭原理行動的人很不會面對失敗。但是,秉持合作的原理行動,偶爾面對必須競爭的狀況時也願意競爭的人,不會執著於勝負,不論輸贏都覺得好玩,認真玩而且樂在其中。因此,在合作原理的教養下成長的小孩實際出社會時,會很明顯地更具備生活能力,而且更有毅力。」P.155-156

 

野田俊作 甘為治譯 楓書坊出版


※圖片引用自博客來

台長: 圓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