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聯一詞ㄉ由來
「蟬聯」是某項成績一直連續保持下去,即稱之。
如棒球比賽、網球賽等,連續保持冠軍,就叫「蟬聯冠軍」,一直保持了亞軍,就叫「蟬聯亞車」等。
而「蟬聯」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顧名思義,「蟬聯」是由「蟬」演化而來。蟬俗名又叫「知了」,幼蟲生長在土裡,吃東西是依靠針狀口器刺進樹枝裡,吸取汁液來維持生命。當幼蟲變成成蟲時,便脫掉蟬殼,軀體在原來基礎上得以延伸,故稱為「蟬聯」。
每下愈況
「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已被誤用到積非成是的地步了,常看到的寫法是「每況愈下」,其實<<莊子.知北遊>>原文是:「正獲之問於監市覆狶也,『每下愈況』。」
「正獲」和「監市」都是官名,「覆狶」則是用腳踩豬以試出肥瘦;而「每下愈況」的原意是:「若要知道豬的肥瘦,須從下部、易長肉的小腿去試,因為腳脛部位的肉愈多,豬就愈肥。」後人拿來比喻:「越往細微處去探索,就愈能明白事物的真實情況。」
不過這層意思後世已不大使用了,反而混同「每況愈下」,用來比喻「情況愈來愈壞」,如:「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的家庭經濟『每況愈下』。」
被誤用的「每況愈下」一詞,始作俑者是宋人洪邁,他於<<容齋續筆>>卷八<蓍龜卜筮>說:「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由是藉手於達官要人,舟車交錯於道路。」
據後人猜測,洪邁是因筆誤而寫成「每況愈下」,現在我們卻把兩者混用,下次別再弄錯囉!
三寸金蓮的由來
「三寸金蓮」是中國古書裡描寫女人小腳的代名詞。
在古時男尊女卑的社會裡,裹小腳的女人才是男子眼中的美女條件之一,所以女子自小就得忍受裹腳的痛苦,以便長大能順利嫁到好婆家。
而「三寸金蓮」的由來則源自一則有趣的故事。據<<南史>>記載:東昏侯驕奢淫逸,有一次,他命人用金子鑿成蓮花,貼在地上,然後讓他的寵妃潘妃在上面行走。東昏侯看寵妃在金蓮上搖曳生姿地走,便高興稱說:「此乃步步生蓮花。」。從此,人們就用金蓮比喻女人的腳,而「三寸金蓮」則比喻女人的小腳。
即使
每次看到有人把「即使」寫成「既使」,或把「既然」寫成「即然」,就忍不住想動手改過來。
「ㄗ」部的「即使」,帶有假設語氣,譯成白話文,近似於縱然、即便、就算是……如《左傳昭十二年》云:「即欲有事,何如?」
「『即使』與我無關,能為社區盡一點心力,也算是沒在這裡白住一場。」
「成功有時要靠一點運氣,『即使』你有充足的準備,也無法保證一定如願。」
曾有人質疑「即便」一詞外形和「即使」相近,因此認定二者屬於「形近」之筆誤,不過詞彙本來就是不停的創造,不會因為少數人筆誤或誤讀而造成大多數人跟進;「使」與「便」雖形近而音不同,應不至於相混,所以這個可能性必須排除。
至於「旡」部的「既然」,則有過去了、已如此的意思,如:「既成事實」、「法律不溯既往」、「既然親友間講誠信都這麼困難,更何況是陌生人」等,「既然」與「即使」的意思天差地達,切不可誤用!
「媒妁」形成禮制的時代
媒妁制度形成的時間比婚禮稍晚,可信的說法應是在東周時期。方川《媒妁史》認為「媒」字最早見諸文獻是於《詩經.衛風.氓》一詩:「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詩中一個貌似忠厚的年輕男子,假借買絲向女主角求偶,按照當時禮法,女子不得定終身,必須找媒人慎重其事地提親,但在男子苦苦哀求之下,女子答應他的求愛,當女子私定終身之後,男子卻無情地拋棄了她。
何休注《公羊傳》有云:「禮,男不親求,女不親許。」這段話原意是在諷刺魯國的季姬要求鄫君在「防」這個地方私下會面,無媒卻互定終身,已嚴重違背社會禮俗。
《詩經》中不乏類似的意思,譬如〈齊風.南山〉說劈柴當用斧頭,表明娶妻須面告父母、央請媒人,否則不得結婚:「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先秦時期,作媒締婚被稱為「伐柯」、「作伐」或「執柯」,應該與上述詩句有關。
《楚辭.九歌.湘君》也有對方如果跟自己不同心,媒人也只有徒勞往返的說法:「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媒妁」之所以形成禮制,除了父母可權衡家族利益來決定聯姻事宜之外,古人也借助媒妁來衡量婚姻是否合乎禮法,並防止淫佚的行為。
人類有好色天性,唯有制定完整的禮制,才能對青年男女嚴加隔離,使其遵循倫理道德,保存廉恥之心。《白虎通.嫁娶》對這一點說得很清楚:「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佚也。」
孟子說得更直接,他把那些不待父母同意,不經媒人說合就爬過牆去跟異性相好的男女,歸為「私會」的行為。〈滕文公〉有所謂:「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可見在孟子時代人們已普遍接受了由父母主婚、媒妁撮合的觀念。
暢銷書
書局中銷路廣、銷量大、賣得快的書稱為「暢銷書」,在台灣各大書局很流行暢銷書排行榜,並將排行書單醒目的張貼在書局門口,甚至還區分為文學類、非文學類,這很方便讀者作為購書的選擇,更是書局最佳的促銷手法。
而「暢銷書」一詞是如何產生的?
一八九五年,美國《讀書人》雜誌列出了歷史上的第一張暢銷書單,那些被稱為「Bestseller」的是從十九個城市書站中挑選出的六本書。
一八九七年,這家雜誌又發表了全美「最好銷的書」的書單。自一九○三年開始,《讀書人》月刊每期都公布本月內銷售最好的六本書的書名,稱為「暢銷書六冊」。「暢銷書」一詞也隨之出現了。直至今日,「暢銷書」一詞早已普及許多國家的出版界。
卸貨
誰不知道「卸貨」就是把船上或車上的物品搬下來呢?這債一個非常普遍的語詞,但還是有人把「卸貨」的「卸」用,誤寫成「御用」、「御風而行」的「御」,反過來的情形也有,其實這兩個字完全不同。
「卸」有拿下來、解脫、除落的意思,凡事物有所解除,即稱「卸」。
《說文解字》解釋「卸」為:「舍車解馬」。
《增韻》則提到說:「脫衣解甲曰卸。」
《正字通》也有:「今人臨時卻退,舟次出載,行者釋擔,皆曰卸。」
現在甚至連解除職務,也用「卸職」、「交卸」、「卸責」。
至於「御」,則指駕糊車馬或趕車的人,引申為、統治、管理、支配,如「御者」、「御下」、「御妻」……以往也把有關帝王的事物、行動稱為「御」,如「御筆」、「御駕」等,特別是現在言論中,「御用」多用來諷剌統治者所操控或專享的各種事物。可見「卸」與「御」不可混用!
破天荒
「破天荒」,就是史無前例、第一遭的意思。這個有趣的說法是怎樣產生的呢?
據北宋,《北夢瑣言》一書記載:唐朝時,荊州地區讀書人很多,每逢京城會試,荊州都要選送舉人參加,卻從來沒有人金榜題名過。因此,人們譏諷荊州是「天荒解」,說荊州是不毛之地,當然培養不出人才。終於有一天,從荊州來的舉人劉蛻,為荊州人爭回了面子,考中了進士,就被稱為「破天荒」。
後來,人們再遇到什麼新鮮事,便戲稱為「破天荒」,沿襲至今。
「破天荒」一詞也由此而來。
三隻手
一個人有偷竊行為,我們就會虐稱他有「三隻手」。所以「三隻手」,是用來指小偷或形容偷竊行為。
「三隻手」一詞是個外來語,它源自於古羅馬劇作家普拉圖斯的著名喜劇《一罈黃金》。在劇中,吾嗇鬼尤克里由於丟失了一壇金子,他異常惱怒,氣急敗壞地要僕人們伸出手,看是否偷了他的金子,看了一隻手又看另一隻手,尤克里並沒有發現金子的蹤影,他仍不罷休,非要僕人拿出「第三隻手」給他看。於是,「三隻手」一詞就流傳了下來,成了「小偷」的代名詞。
前倨後恭
「人」部的「倨」有傲慢無禮、不謙虛的意思,「足」部的「踞」則指蹲的動作,而「尸」部的「居」則解釋為住;因此「前倨後恭」當用「倨」而非「踞」、「居」。
「前倨後恭」意指待人接物態度不一,先前對人非常倨傲,後來卻又萬分恭敬,一般用來形容以貌取人,或特別勢利的嘴臉,也稱前倨後「卑」。
《史記.蘇秦列傳》中,據司馬遷記載,戰國策士蘇秦曾到秦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惜秦王興趣缺缺,最後他連旅費都用完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得垂頭喪氣的回到洛陽家中。家人看他這樣狼狽,父母懶得跟他講話,妻子不肯目他一眼,甚至當他要求嫂嫂弄點吃的,嫂嫂不但不給,還數落他一頓。
蘇秦難過之餘只好立志苦讀,有時看書看到打瞌睡,就用錐子猛刺大腿,因此產生了「引錐剌股」這個成語;後來蘇秦終於學成,周遊列國,促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成同盟。
有一次,蘇秦路過老家,遠遠看到父母拄著拐杖在路口等候,回到家裏,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嫂必恭必敬地對他。蘇秦笑問,嫂嫂,妳以前瞧不起我,現在為什麼這樣謙卑?他嫂嫂回答,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哪敢像從前一樣?蘇秦不禁感嘆道:「人窮了,連父母都不以為,富貴了,親戚也會怕你,難怪人們看重權勢利祿了!」
蘇秦問嫂嫂的那句話:「何前倨而後恭也」,就是「前倨後恭」的由來!
風聲鶴唳
《晉書.謝玄傳》記載,公元三八三年東晉與前秦在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均出於此。
話說大秦天王聰堅不顧群臣反對,執意攻取東晉,他親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直逼東晉,更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
晉武帝則採納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
聰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描述一有風吹草動,人便疑神疑鬼起來。
當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淝水乘勝追擊,秦軍人馬相踐踏,晝夜潰退,聽到風的呼聲、鶴的嗚叫,以為是束晉追兵,後世即用「風聲鶴淚」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下,自相驚擾的樣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