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04 04:34:25| 人氣7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國隨筆】《三國志》選讀〈田疇傳〉下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

  ○田疇對於過去烏丸搶劫殺害右北平郡的士大夫一事懷恨已久,想要討伐烏丸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還沒到右北平時就先派遣使者徵辟田疇,又命令田豫前來遊說。田疇於是吩咐底下的隨從迅速準備行囊上路(「嚴」即裝字,就是行裝。漢明帝名莊,所以裝字避諱寫成嚴字。莊裝妝三字古通,與後代音同嫌名而改之例不同。古代避諱的方法大致有三,第一是空字,即空應避諱之字不書而打框,或是直書此字犯了哪個人的諱。第二就是改字,比如帛書老子「小國寡民」作「小邦寡民」,就可以知道它寫成的年代在漢高祖之前,現在看到的本子為了避劉邦的諱全改成小國寡民了。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缺筆,比如看清代刻的老子「玄之又玄」有可能改字成「元之又元」,也有可能是玄字的最後一點不寫,這是為了避清聖祖康熙之諱。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參考陳垣先生的《史諱舉例》)。隨從問田疇道:「從前袁紹欽慕先生您的才德,屢次備極禮數來邀請您,可是先生您次次守義不屈。現下曹公的使者才來一次先生您就這麼熱衷,這到底是為了什麼?」田疇笑著回答道:「說給你聽你也不懂啦!」於是隨著使者前往曹操的軍隊,曹操旋即任命他為司空府戶曹掾,並與他討論對策。第二天一早,曹操就下達命令道:「田子泰做我司空府裏的佐吏實在太屈就了。」當即推舉田疇為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漢光武帝名秀,秀才因而避諱改為茂才。兩漢州刺史推舉秀才,郡太守推舉孝廉,秀才原本在孝廉之上。可是後代孝廉變成舉人的尊稱,地位反在秀才之上),任命為蓨縣縣令,但不教田疇前往上任,而是命他隨著軍隊駐紮無終(《左傳‧莊公三年》傳曰:「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軍隊出發住一個晚上叫舍,退避三舍就是往後退三天的行軍距離。駐紮兩個晚上稱為信,三個晚上以上為次。這分別後代已不明顯,不過各位如果去看《左傳》,其中還稍微保留一點痕跡)。當時正巧是夏天,大雨不停地下,濱海一地又因地勢低下淹水泥濘難以通行,而烏丸等又在可通行的要道上駐軍防守,曹操的軍隊無法向前更進一步。曹操對此現狀非常苦惱,便詢問田疇的意見。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奇怪。田疇之前不是還義正詞嚴地說道:「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可是除了看他說說外也沒見他做了什麼事,現在還幫曹操打烏丸,豈不莫名其妙至極。再者各位如果去看〈公孫瓚傳〉,劉虞死後他的部下鮮于輔、鮮于銀等曾聯合閻柔、烏丸、袁紹等起兵為劉虞報仇,但這件事前前後後不曾聽說田疇參與過,田疇到底想不想替劉虞報仇呀!我還記得我大表哥從前很喜歡逛酒吧,通宵不歸也是常事。現在他結了婚也生了小孩,下了班就乖乖回家。當我們孤身一人時,很多事要做就做,很少考慮後果;但如果有一天某些人的幸福必須仰賴你的所作所為時,稍微有點責任心的人就很難為所欲為了。當年田疇掃地而盟的心意並沒有絲毫改變,但不同的是如今的田疇必須要承擔徐無山裡五千戶人家的幸福,田疇的性命已經不屬於他一個人了。塢壁的存活策略就是中立,若是田疇真和老同事鮮于輔替劉虞報仇,失敗了公孫瓚報復的矛頭必然指向徐無山裡的五千戶人家;就算成功了,也不過拒虎迎狼,烏丸、袁紹又豈是什麼好貨色。或許田疇於氣節有虧,但比起教東武陽百姓七八千人相枕以死的臧洪,我更喜歡田疇的懦弱。


  ●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于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衆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自以始為居難,率衆遯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田疇回答道:「這條路秋夏往往會淹水,說它淺但車馬過不去,說它深船又浮不起來,長久以來就很難通行。過去右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剛縣,從無終這裡可以穿越盧龍抵達平剛,再由平剛取道至柳城。但這條路自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就已經毀壞斷絕,迄今將近有二百年的時間,不過我聽說尚有小路可走。眼下敵軍都認為我軍被困在無終這裡無法前進必定會無功而返,各個鬆懈無備,我們乾脆就利用這點偷偷地從盧龍口轉進,越過險峻的白檀,儘挑些沒人居住的地方走,這條路又近又方便,必能攻烏丸於不備,到時蹋頓的頭顱不用作戰也可手到擒來。」曹操對此計策大為讚賞,於是假裝退兵,又在水邊路旁豎了塊木頭做的標誌,並在上頭寫道:「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待秋冬,乃復進軍。」烏丸的刺候見到這個標誌,都以為曹操的大軍真的撤退了。曹操又命令田疇率領他在徐無山的部下擔當大軍的嚮導,東上徐無山,北出盧龍口,歷經平剛縣,登上白狼堆,一直進軍到柳城外二百餘里(各位如果想體驗田疇的北征之旅,可以在今天北京市的薊縣搭乘大秦鐵路坐到遵化市,再北上穿越長城到達承德市,接著搭錦承鐵路一路坐到朝陽市。不想坐火車的話就從薊縣走公路到遵化,再轉國道112到承德,然後再轉國道101到朝陽,也是蠻方便的),烏丸才驚覺大軍壓境。單于蹋頓等(袁紹為了拉攏烏丸,封了好幾位烏丸單于。想知道這時候到底有哪幾個單于和曹操交戰,可以查考〈武帝紀〉)親自壓陣,曹操與之交戰,大敗烏丸,一路追殺敗軍二百餘里直到柳城為止。等大軍從塞外班師後,曹操論功行賞,打算封田疇一個五百戶的亭侯。田疇則認為自從故主劉虞被害以來(「居難」不可解,錢大昕認為當作「君難」,從之),自己率眾遁逃。如今自己並未報故主被殺之仇,反而因為幫忙曹軍而蒙利,實在不是自己的初衷,於是堅決不受封。曹操了解田疇的心意,便不再提封賞之事了。


  ●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弔祭。太祖亦不問。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太祖賜疇車馬穀帛,皆散之宗族知舊。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

  ○後來遼東太守公孫康砍了袁尚,把他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下令「三軍有敢祭奠袁尚者斬」。田疇則因為曾為袁尚所徵辟,於是前往弔唁,曹操也沒管他。田疇將所有的親戚與同宗之人三百餘戶遷居到鄴城,曹操賜給他的車馬穀帛,田疇全部分送給親戚朋友。田疇跟著曹操打荊州回來後,曹操想起田疇過去確實立下大功,對於之前聽任田疇拒絕受封一事感到非常惋惜,說道:「這是成全了個人的心意,卻有虧有功必賞有罪必罰的王法之道呀!」於是又想封給田疇當初許下的爵位。田疇上書言及自己的心意,甚至到了以死自誓的地步,就是不希望受封。曹操這次沒那麼好說話了,硬是要封田疇,但每次都被田疇拒絕。結果御史反而因此彈劾田疇,認為田疇標新立異,想成全自己耿介有所不為的小志而違背國家賞罰的標準,應該免除田疇的官職並把他定罪(這個人真是無聊,不過由此也可見曹魏刑法之酷)。曹操非常看重這件事,但考慮了半天也無法下決定(「依違者」是猶豫不決之義。《漢書‧韋玄成傳》:「於是上重其事,依違者一年。」顏師古注:「依違者,不決也。」)。於是把這件事交給世子曹丕與諸位大臣共同商議。曹丕認為田疇此舉等同過去楚國令尹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申包胥為君不為身而逃賞的精神(這兩則故事可見《國語‧楚語下》與《左傳‧定公五年》),不應該違背田疇的志向以表彰他的節義。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也贊同曹丕的意見,認為應該聽任田疇的作為。

  ◎田疇弔唁袁尚一事,裴松之評得好:「臣松之以為田疇不應袁紹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盡規魏祖,建盧龍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遼東,皆疇之由也。既以明其為賊,胡為復弔祭其首乎?若以嘗被辟命,義在其中,則不應為人設謀,使其至此也。疇此舉止,良為進退無當,與王脩哭袁譚,貌同而心異也。」這話講得挺不錯的,田疇的舉措確實是失宜,不過這也是東漢人物的陋習。對田疇而言,既然袁尚徵辟過他,那也算是半個主君了,弔唁一下故主再平常也不過了,東漢時還有人給故主守三年之喪的咧!曹操下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也是說說而已,當時除非窮凶極惡或是過度缺乏政治頭腦的傢伙,大多不會對這種懷念故主的「義舉」有所處分的。


  ●太祖猶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顧乎!」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

  ○儘管如此,曹操還是想要封田疇。田疇與夏侯惇交情向來不錯,曹操對夏侯惇道:「你就試著動之以情來遊說他吧!不過你可不要說這是我的意思,你想怎麼說隨你高興。」夏侯惇於是跑到田疇家過夜,依著曹操的吩咐行事。田疇見夏侯惇吞吞吐吐,知道他是來當說客的,當夜一句話也不說。第二天夏侯惇離開時,拍著田疇的背說道:「田君,主公是真心想封你的呀!你難道就不能再多考慮考慮嗎?」田疇回答道:「你這話錯得過份。我田疇是個有違義理逃竄天涯的罪人,現下因為主公的恩德得以苟活,已經是萬分幸運了。我豈可因為想要搏取賞祿,就把當初北征那檔事當作貨品一樣賣掉呢?就算國家認為我是真有功勞而不是市祿之臣,我田疇又怎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呢?將軍您是我的知己,居然還勸我接受封賞。如果真要我封侯,我不如現在就自刎在你面前。」話還沒說完,田疇就已淚流滿面了。夏侯惇把田疇的話一五一十地轉告曹操,曹操長嘆一聲,知道終究無法使田疇屈服,只好象徵地任命田疇為議郎。田疇死時四十六歲,兒子又早死絕後。曹丕登基後(「阼」為廳堂的東階。古代主人升堂自東階,客人升堂自西階,「踐阼」意謂登上東階成為天下的主人,也就是登基為天子之義),深深嘆服田疇的德義,封田疇的堂孫田續為關內侯(只有俸祿沒有封邑的爵位),並繼承田疇的血脈。

  ◎為什麼田疇不但不願意被封侯,而且還表現得這麼激烈呢?其實田疇自己說得很清楚,他認為自己始終未曾替劉虞報仇,於大節有虧,身為「志義不立、負義逃竄」的不義之士,如果給予封侯厚祿,一方面減損國家的名聲,另一方面自己實在太過意不去了。田疇不替劉虞報仇,是因為記掛著跟隨他的五千戶百姓,雖然保全了百姓們的安全卻違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田疇的心裡想必是非常痛苦。這個痛苦使他在面對封侯一事時充滿了對自己的罪惡感。雖然他屢屢逃賞,卻與那些希冀終南捷徑的假隱士大不相同,田疇真可說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漢子。而陳壽的〈田疇傳〉既能表現田疇的多智高義,又能表現他的糾結痛苦,真是篇好文字呀!裴注附了曹操欲封田疇的令以及曹丕、荀彧等討論田疇是否該封賞的文字,這些文章陳壽一概不取,由此也可見史家剪裁之力。


  ●評曰:田疇抗節,王脩忠貞,足以矯俗。

  ◎《三國志》卷十一與卷十二是非常有趣的兩卷,它們剛好在荀彧、荀攸、賈詡這些大謀主之後,又在鍾繇、華歆、王朗這些曹魏阿衡之前。《集解》引劉咸炘的意見,認為卷十一的人物乃「東京清節之後勁」,卷十二裡的人物乃「曹魏刑名之前茅」。這話說得大旨無乖,不過說何夔、邢顒、鮑勛是刑名之臣又未免過份了。總的來說,卷十一的人物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田疇、王脩、邴原、管寧、王烈這些人,或隱於朝,或隱於野,或治民以教化,或佐君以禮義,卷十二的人物自崔、毛以下,均恪守臣節,以治民為先,間或因堅守原則而不容於朝。卷十一卷十二裡的人物,都是有人格有操守的君子,所以陳壽把他們放在這麼前面的位置。東漢尚隱逸,卷十一相對又比卷十二精彩多了。《三國志》沒有〈隱逸傳〉也沒有〈文學傳〉,但都有與之對應的篇什,陳壽將隱逸放在《魏書》這麼前面的位置又盡心力寫好其中的每個人物,這當中自有陳壽的用心,大家可以多多體會。最後附上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裡對此卷的評語作為本文的終結:「諸人生於亂世,或不忘故君,或甘心死節。其仕於操者,皆因緣託寄,非其本心也。況皆未入黃初,篡奪之事不與焉。以管寧終之,以見隱見不同,臭味各別。必如寧之志行,方為最高耳。」

  今天讀到這裡,下次我們來看比較枯燥的東西。請大家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三國志提要〉。家裡沒有《四庫總目》也沒關係,因為無論買哪一版的《三國志》,後面都會附上〈三國志提要〉這篇文章的。


附注:這篇和上一篇〈關羽傳〉寫作時間整整差了半年,之所以會間隔這麼久表面上的原因是期末考到了,真正的理由是肚子裡沒墨水不知道要寫什麼。現在又面對不知道該寫什麼的困境,所以我想〈魯肅傳〉的下一篇〈劉曄傳〉大概要等很久吧!又,●是原文,○是翻譯,◎是評論。(2005.6.4)

圖片:百衲本(宋紹熙刊本)《三國志》〈田疇傳〉

台長: 河間獻王翟中虛
人氣(707)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