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10 17:24:31| 人氣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普洱茶的因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很多愛喝茶的朋友,對於早期在台灣偶爾一見的普洱茶,如同慶號,紅印圓茶…等,目前在市場上,具有高知名度的老普洱,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遺憾。二十幾年前,擦肩而過,那些連看都懶得看,更別談去喝的茶,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當紅的炸子雞,價格漲了好幾十倍不說,還一餅難求,有行無市,對於當初的失之交臂而扼腕不已,難道是自己的眼光不佳,沒有遠見?還是壓根就沒有人會料到有如此的變化?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也不必懊惱,就我所知,在那個年代,實在沒有人真正懂得普洱茶,在台灣全省數百家的茶藝館及數千家的茶行中,有賣普洱茶的就只有少數幾家。而當時,本人亦曾有品飲過幾種普洱茶,老實說實在是不怎麼樣,有些陳倉老味,其中的紅印圓茶,甚至還帶有苦澀味,勉強只能將其視為口味特殊的老茶罷了。市面上看得到的普洱茶,幾乎都是從香港帶來或由漁船夾帶入台灣,大家只知道這是從雲南來的茶,對於普洱茶大家都是一知半解,更別談說有什麼生茶、熟茶(渥堆)之分,而原產地的雲南,也搞不懂台灣人所謂的陳年普洱到底是什麼東西,從兩岸第一次在茶文化交流時的雞同鴨講,就可以知道差異頗大。在雲南當地,所謂普洱茶,指的是要經過”渥堆”發酵的茶,不論散茶或緊壓茶,一律都加”普洱”二字,至於台灣所稱的陳年普洱茶,並非渥堆過的茶,而是要用滇青毛茶去壓製後,再經過好幾十年的自然後發酵的緊壓茶,二者定義不同。

  而此類未經渥堆的茶,在當地視同為綠茶,講究的是新鮮、爽口為佳,所以早期的雲南沱茶,在包裝紙上都會有二年保存期限,並註明喝時要先蒸軟曬乾再品飲。至於雲南”普洱”沱茶,則標示著愈陳愈香,這一點是兩岸對於陳年普洱茶認知上的不同。此外,品飲的茶類亦不相同,當地都流行喝散茶,將茶壓緊只是為了運輸及貯存方便的一種應變措施,而在台灣,則以茶餅、沱茶、茶磚…等緊壓茶為主。

  而對於”普洱”這二字的認知,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主要是在於渥堆工藝的應用開始。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雲南幾乎中斷了每年茶葉的穩定生產,無法供應海外僑區的需求,尤其是消費量大的香港,因為香港的業者,向來都有買新茶存放一段期間,待茶湯轉順再賣的習慣,因而造成新茶來不及自然後發酵。為此,雲南的茶廠才至廣東取經,學習渥堆的技術,且於1973年,在昆明茶廠開始生產渥堆之普洱茶,此工法為業者節省了至少十年以上的儲存時間成本,但也因此造成了日後普洱茶混亂的局面。近十年來,同業間總是為了何謂真正的普洱茶爭論不休,甚至有人完全否認渥堆的茶不是正統普洱茶,或是新製的茶亦不能稱為普洱茶的笑話出來,若依照某些愛茶人士的說法,只有自然陳放且必須是”乾倉”,而年代又非得是三、四十年的普洱茶才算是正品、真品,那不禁讓人懷疑,從古至今,到底有誰或任何機構,去針對新製好的滇青緊壓茶做過長期的實驗觀察,並記錄不同環境條件,對普洱茶變化的影響。而所謂的”自然環境”,定義為何、標準何在?雲南、香港、台灣自然的天候條件皆不同,何者才是適當呢?至於”乾倉”,又是什麼樣的倉儲環境,才能叫做乾倉?陳放時間多久才能算陳年普洱茶?是指存放的時間,還是指茶葉的品質已達到某個標準…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尚未釐清,在沒有具體且完整的實證下,冒然就為普洱茶訂下身份,實在是太一廂情願的想法,其結果,不僅誤導了消費者,也大大的影響普洱茶未來的發展。

  大自然的力量及其變化,自有其科學的基本原則,普洱茶亦自不例外。過去的普洱茶,因為時空環境的不便與阻隔,造成了一樣的普洱茶,生產地的雲南喝的是新鮮的茶,而消費地區喝的卻是經過長期間運輸及存放多年後發酵的茶,如此的差異,不能不說是”因緣”。假若當初兩岸三地的隔閡不在,運輸的條件也與今日相同,新製好的茶快則一周,慢則一個月,很快就能銷到海外各地,我想,今日大家對普洱茶的觀念,可能又會完全不一樣,得重新註解。所以對於這份歷史中偶然發現的”普洱茶”(泛指已經後發酵的茶),我們更應該用嚴謹且科學的態度去面對它,就好比生活中很多常用的食品如味噌、豆花…等一樣,剛開始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可能是在某個機緣或巧合下偶然發現的,再經過多數人努力研究分析實驗,將其製程公開化、標準化,如此才能讓消費者信服且大量推廣,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面對普洱茶時,難道世人的態度不應如此嗎?不從普洱茶的”真”開始研究下功夫,反而直接跳到”善”及”美”的層次,實在令人擔憂,就好以蓋大樓一般,地基不好或打樁不夠深,如何去架構一座高樓大廈呢?何時垮下來,那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再看看目前台灣茶業界的現況,就更容易了解。當二十年前,茶葉在台灣風行時,政府相關單位在帶領台茶推廣及紮根時,卻犯了一個策略性的錯誤,沒有確實的去建立茶葉的分級制度及品質標準,而基層的的茶藝館在茶文化推廣教學中,又太著重於表象的規矩如服裝、道具、情境、泡茶姿勢…等,忽視了去教育消費者茶葉的基本知識及辨識方法。老實說,消費者對茶葉的好壞不知及對茶的現況不明,要如何去沖泡呢?再好的茶器、再優美的儀態,也是無濟於事,也難怪,以前很多喝台灣茶的朋友,近年來也逐漸捨棄烏龍茶,改喝普洱茶,甚至不喝茶了,因為喝到的感受與學到的、聽到的不同,也不能連貫起來,甚至於現代的年輕人只要聽到茶葉或功夫茶的字眼,都認為是老一輩人的玩意,自己卻一點興趣都沒有,如此日積月累,客戶就會斷層,後繼無人,茶葉及茶文化的延續就會有問題,而這正是台灣茶業目前的生態,業者及相關單位不從台灣茶特有的風味及品質去堅持把關,只做一些表面功夫的工作,時間久了,自然就無法留住忠實的客戶,市場也隨之流失掉了。

  近年來,普洱茶界動不動就強調”茶氣”,而對於茶葉存放的變化及茶湯滋味結構的標準反而不去研究及重視,這種過度解讀茶氣的價值,實有譁眾取寵之嫌,遲早會碰到盲點的,若凡事只講求”氣”,那就乾脆去中藥行,請師傅開些養身補氣的藥材,便宜又有效果,何苦去花那好幾萬元去追求那種似有似無,而每個人感受不同又毫無標準的東西秜?本人並不反對普洱茶特有茶氣特質,但茶氣真的能夠唯一代表普洱茶的品質與價值嗎?還是茶的色、香、味、韻加上氣都應該共同檢視缺一不可呢?本人亦十分贊同應該去珍惜老普洱,畢竟一片陳年許久的普洱茶,歷經了半世紀的洗煉,其特殊的風味及稀有性,自有其應該得到的尊重與價值,就如同茶器一樣,本人至今仍對茶壺的喜愛不減當年,但對於普洱茶的普世價值,個人覺得反而要更加重視,並且要從基本面著手,例如:普洱茶明確的界定、普洱茶的分類及品質的認定標準、普洱茶的正確存放法及茶廠的標準製程、品管的要求…等,都必須由相關的同業一起努力推廣,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否則混水摸魚、以假亂真、以新做舊,或傳播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對普洱茶的文化發展而言,未來的路會很艱辛的。

  老天給我們這個因緣,讓我們有機會品嚐普洱茶多重的風味並認識它善變的特質,幸與不幸,就有賴各位茶友的態度是否客觀正確,是否有去了解品質的真正價值,並要求賣茶及製茶的人,要花更多時間去認真做好茶、找好茶,而非只是隨便編個故事交差了事。這二、三年,很多非專業的業者、消費者,直接去當地民間訂茶,甚至指導製茶師父如何做茶,讓人看了十分擔心,如此這般一窩鋒的現象,不禁讓我想起八0年代末期,凍頂烏龍茶區做茶期間,夜晚燈火通明的盛況。只是,沒十年,就再也見不到了,希望所有愛普洱茶的茶友們,愛它,就要去了解它、珍惜它,讓它更能源遠流長。







引用: http://www.istea.com.tw/ay/content.jsp?id=80&typ=2

台長: 六藝陶瓷茶業
人氣(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