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1 23:59:28| 人氣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讀兩岸經貿】陳博志:對中國經貿應緩慢漸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12.21 自由時報

中國對台灣經濟發展究竟是「機會」,還是「威脅」?前經建會主委、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接受本報專訪時,特別提出經濟學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表示,兩個地方往來愈密切,雙方工資拉平的力量就愈大愈快,台灣若和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合作太多,工資水準就會被他們拉低,特別容易造成我國的失業、影響經濟發展。因此,陳博志認為,台灣對中國的經貿往來發展,最好採取緩慢漸進,才不會造成經濟太大之衝擊。

隨著台灣與中國經貿往來逐年升高,國內有人主張中國是台灣的機會,應該要讓兩岸經貿往來更加方便,包括開放三通與放寬戒急用忍政策;但也有人認為,兩岸貿易依存度太高,應該合理限制。

對於兩岸經貿發展的各種爭論,陳博志表示,這必須在全球化的架構下來分析,因為「全球化」是影響世界經濟變化最主要的趨勢,其中,又以中國的發展與加入國際市場競爭,對台灣的影響特別大,他也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孟遜(Paul Samulelson)提出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來分析。什麼是「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陳博志表示,簡單的說,當兩地有密切的經貿往來時,彼此的工資水準,必然會逐漸拉平。

「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其實就是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過程」,陳博志說,因為以前台灣工資比別的國家低、產品價格便宜,可以搶佔別國的市場,這也使得國內不會出現過剩的勞工,不僅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目標,工資也開始上揚、所得增加,讓台灣經濟得以受惠而快速成長。陳博志表示,台灣以前是和美國、日本等這些先進國家合作,所以,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效應下,國內工資被美、日的高工資拉高。

與中國合作 拉低我工資

同樣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現在卻反過來威脅台灣經濟成長,陳博志說,「過去台灣是和美日合作,工資被拉上去,但現在與開發中國家合作太多,工資反而會被他們拉下去」。像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地理、語言、生活習慣都和我們很接近,人口又多,這種拉平的力量特別大,特別容易造成我國的失業並使工資下降。

要如何阻擋要素價格均等化對台灣的影響?陳博志表示,首先,我們應該減緩對外投資,尤其是中國市場,因為人才和企業等資源的外移,將使國內勞工等要素的生產力因缺乏相關資源配合而降低,同時造成工資下降或失業,也可能使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減慢。

兩岸似分工 實對台不利

其次,面對開發中國家低工資的競爭,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要生產開發中國家不會生產的產品,也就是發展「知識經濟」;然而,國人太重視到中國降低成本,太迷信到中國發展或利用中國的機會,就會忽略發展知識經濟或產業升級的努力,而使我們失去長期的競爭力。

至於,台灣投資中國所帶動的貿易出超,陳博志說,從靜態上來看是兩岸在生產上的分工合作,可以說是互補互惠,但從動態來看,這種合作卻帶給台灣不利的趨勢;因為台灣下游產業到中國生產後,上游產業也逐漸被迫移到中國生產,而使台灣在分工體系中,所分到的部分愈來愈少,使得台灣產業規模逐漸萎縮,並失去既有的產業競爭優勢。

此外,有人更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不應該阻擾台灣利用中國市場;對此,陳博志抨擊,「就算中國是個可利用的市場,我國目前利用的程度也已遠超過其他國家。」他拿出數據表示,我國出口到中國和香港,約佔整體出口的三十六%,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的出口比我們更依賴中國,就算排名第二高的南韓,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幾的產品銷到中國。此外,就投資金額來看,我國每年到中國投資的金額約為GDP的二到四%,遠高於其他國家,但美國和日本每年到中國投資的金額,只有其GDP的萬分之五左右。

陳博志拉高分貝批評說,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說我們在鎖國,這種無知的說法或謬論,不知已經誤導多少人。」他說,目前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已經超過總出口的三分之一,兩岸經貿密切結合所帶來的經濟波動與危機,豈能坐視不管!

台長: alianlin
人氣(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