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04 14:06:55| 人氣1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提早修翻你的組織機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提早修翻你的組織機器

Kenneth W. Freeman / 李芳齡 /

                                                 

                                                    本文原載於strategy + business 期刊二OO七年             

                                                   夏季號,原文標題為Why Wait for Trouble?

                                  文由該期刊授權翻譯刊載

 

不要等到問題已經無法收拾,

才開始急著找醫生,開藥方。

專門為企業力挽狂瀾的顧問指出,

企業可以再還沒有出現嚴重症狀時,

就找尋危機可能潛藏的地方。

重點在於,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天,許多公司都處於危機。有些公司的績效數字惡化,獲利力、現金流量,甚至連營收都不斷下滑;有些公司的績效數字雖持平,但公司總是未能滿足顧客的期望與需求;也有些公司遭遇的是道德問題,導致政府處以罰鍰。

    陷入危機的公司症狀或有不同,但其結果通常相同:董事長會對原來的管理團隊失去信心,轉向外界延聘高手來領導公司,希望能使公司重上軌道。

    在企業界,這種做法稱為「扭轉頹勢」 ( turnaround)。在職場上,我是被公司請來負責「扭轉頹勢」的經理人,我靠這類工作獲得成功。有超過十五年的時間,我扮演過三種不同角色:高階主管、執行長,及外部顧問,協助許多企業擺脫危機,重振財務與組織的生存發展能力。

   不論是零組件製造業或醫療診斷服務業,我從許多產業中觀察到,導致危機的問題一開始多半一樣,我總是使用一套相同的診斷工具,來發掘問題的根源:

公司或所屬產業是否存在失衡或過度的情形?

公司高階主管的認知是否一致,抑或認知不同?

員工的責任擔當( accountability)程度如何?

   雖說成功沒有明確的公式,但我總是先從這三個診斷問題著手,尋求答案,而且不是只進行一次的診斷工作,而是持續地診斷。對投資人而言,這些診斷工具也非常有用。譬如說,若安隆( Enron)的股東在一九九九年用這些問題來診斷該公司,或許就能預見該公司即將垮台的警訊。

診斷時必問三個問題

    當然,對於已在進行扭轉頹勢的公司,也可以運用這些診斷工具。不過,為何要等到麻煩發生後才來傷腦筋呢?任何一位執行長都可以在相當健全的公司中,使用這些診斷工具來找出潛在問題,在情況尚未惡化之前就先著手矯正。有了正確的預防機制,公司能夠顯著降低發生危機的機率,避免被董事會炒鱿魚,換上新領導者來扭轉頹勢。

Q111

任何一位執行長都可以在相當健全的公司中,使用這些診斷工具來找出潛在問題,在情況尚未惡化之前就先著手矯正。

公司有過度與失衡現象嗎

當我承擔協助公司扭轉頹勢的責任時,通常先檢視組織賦予過度關愛之處。這些情形很明顯,但領導者往往未察。在每一個需要扭轉頹勢的境況中,一旦你開始仔細檢視,就會發現這種失衡的情形。有些公司到處充斥著過度行為,人員集體失去平衡。當有任何人後退一步,以客觀觀察者的角度來檢視公司時,就會引起其他許多人的言詞或行動關切。

一種常見的過度行為是過度的創業狂熱。一九六零年代,布朗(Paul Brown)創立戴文醫療化驗所(MetPath , 現在的探索診斷公司(Question Diagnostics)),以精密的資訊系統來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醫療檢驗。在康寧公司(Corning Inc.)於一九八二年收購戴文醫療化驗所後,高階主管以併購來驅動公司成長。

到了一九九零年代初期,康寧醫學實驗室(Corning Clinical Lgboratory)已經收購了全美數百家小型實驗室,但該公司卻嚴重失衡;它的創業狂熱遠超過對任何可靠回應制度與流程的重視。等到我在一九九五年接掌該公司執行長時,整個產業呈現嚴重的醫療欺騙與弊病,很多顧客流失,欠缺流程紀律,預測能力、獲利力和現金流量都急劇下滑。這種情形常鑒於許多趨於成熟的公司。

過度傲慢自負

    在一些公司,過度的自豪可能變成傲慢自負。一九九零年代初期,身為新任執行長的我,領導康寧公司的北美電視玻璃事業力圖扭轉頹勢。四時多年前,康寧和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發明了彩色電視玻璃,如今,電視事業面臨強勁的國際競爭,為了降低風險,康寧和日本的旭硝子(Asahi Glass)共同成立一合資企業。

    該工廠員工非常傲慢自負。他們不面對顧客對康寧的品質與服務不滿意的事實。他們就是不承認自己所製造的產品並非最佳產品。他們不傾聽直接來自客戶的意見。他們告訴我:「你是五年內的第三位執行長,你說顧客將不再上門,前兩位執行長也這麼說,可是,我們還不是照樣活到現在,我們幹麼要相信你的話?」

    因此,我讓工廠停工九天,請客戶到廠裡來跟我們的全體員工交談,從工廠的基層員工到製造部門主管,全員參加。我告訴客戶:「你們告訴我,若我們仍然不改善差勁的品質,你們將不再像我們採購。現在,請你們把這些話原原本本地告訴我的員工。客戶們把這些話告訴員工,那些傲慢自負的員工突然轉變態度,開始認真地傾聽客戶的話。從此以後,我們開始團結一致,改善產品品質與服務。最終,我們共同扭轉了頹勢。

過度欠缺自信

但也有公司的問題恰好相反,非常欠缺自尊與自信。康寧公司的科學產品部門有長達七十五年歷史,多年來一直是個自治的事業單位,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一個觀點;康寧不會提供他們發展事業所需要的資源。這種缺乏自尊問題的症狀之一是,這個事業單位的員工在地板上用許多垃圾桶來盛裝屋頂漏下的雨水。為幫助這個事業單位扭轉頹勢,我們必須從重建該事業單位人員的信心著手,讓他們相信能夠靠自己的能力改善事業。

    另一種問題是過度領導。當領導者太強是,或是擔任領導職務太久時,往往會發生這種問題。這種問題經常出現於當一個事業邁入新的生命週期階段,需要具備不同能力的新領導者時。

    我以財務和營運專長進入探索診斷公司(Question Diagnostics),設法扭轉該公司的頹勢,使它產生具獲利性的成長。我們成功地更生,在九年半期間展現出色績效。之後,我看出該是轉換舵手的時候了,需要具備不同能力的人來領導公司。我刻意挑選具有科學背景的人,加以栽培,成為我的接班人。結果證明,這是明智之舉。因為這個事業已經從一家需要有效的核心制度與流程的公司,演進成一家成敗主要取決於技術發展的公司。

過度分散或集中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組合也可能失衡,或分散於過多的產品與服務組合也可能失衡,或分散於過多的產品與服務,或太過集中於幾項產品或服務。不論是哪一種情形,只要尋找極端的情況,你就能找出組織失衡的問題。若你的公司太過於中央集權,所有決策都操之於一位領導人手中,遲早會引發嚴重問題。反之,若你的公司太過於地方分權化,以各據山頭、各自為政方式作決策,公司各事業單位或部門之間欠缺凝聚力,公司極可能缺乏重心,同樣也將陷入危機而需要扭轉頹勢。

    我剛到探索診斷公司時,該公司的地方分權化程度,嚴重到人人都自認為可以替公司作決策的地步。他們的確如此!同時,公司和整個產業面臨未遵守政府法規的嚴重問題,罰款超過十億美元。

    我上任後沒多久,就和主管們討論有關收費的流程。當我問到導致被政府罰款的原因時,一位高階主管回答:「你不是實驗人員,你不了解,政府的相關法規有十萬頁,沒有人會期望我們遵守所有法規。」這種回應本身就顯示了問題:觀念與誠信的明顯失衡訊號,顯示公司的文化需要徹底變革。

Q211

    執行長的職責,是決定公司的領導團對該如何發展公司缺少的能力,有些公司有時必須變得更具創業精神,有些公司則需要提升營運的卓越性,也有些公司需要變得更顧客導向。為了更平衡,各家公司需要發展的能力也不一樣。

       你的高階主管認知是否一致?

 

   每當我介入扭轉頹勢的境況時,總是會發現,現任管理團隊對於其事業的了解非常分歧。通常,在向高階主管團隊說明我所謂的「事業生命週期五階段」後,我會接著詢問他們:「公司目前處於哪一各階段?」

    我觀察到,任何一家公司都處予以下五種不同階段之一。第一階段是「出血」,公司正處於危機當中,其事業正快速惡化,績效數字愈來愈糟,顧客滿意度急劇下滑,員工紛紛另謀高就。

    第二階段是「穩定」,就像在無風的安大略湖航行,事業雖不出色,但也沒變差。在此階段,你可以預測明天是什麼模樣;大致和今天一樣。扭轉頹勢的專家很習慣於見到公司在擺脫危機後步入此階段。有些公司就一直處於這種穩定境況,沒變得更好,也沒變得更差。

    第三階段是「逐漸改善」,公司的獲利力、生產力、顧客滿意度和成長,出現小幅改善,陽光升起,照耀湖面,魚兒開始上餌。

    第四階段是「快速改善」,魚兒正在吃餌,公司獲致龐大、持久的收穫。每家公司都期望達到此階段,榮登美國商業周刊封面的企業執行長,通常認為他們達到了這境界,儘管實際不然。

    快速成長可能推進至第五階段:傲慢自負,這階段將傷害公司。在此階段,公司領導者再甜點(sweet spot)上逗留太久,致使他們沉醉於相信媒體對他們的稱譽,以為已經找到能自動使他們永久停留於第四階段的公式,而不驕傲自負,通常使公司出現短暫的高峰期後,驟然跌回第一階段。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零年代中期,IBM享有三十五年的第四階段:快速改善,然後,該公司快速歷經傲慢自負階段,在一九八零年代中期至末期重返出血階段。當產業發生變化時,該公司多年來促成傑出績效的長處變成了弱點。IBM在一九九一年發生二十八億美元的虧損,一九九二年再出現更多虧損。在更換新的執行長後,該公司進行了企業史上最出色的轉型變革之一。

    當然啦,有時候,整體經濟情勢可能是導致公司淪入第一階段的主因,例如一九八零年代發生於整個美國鋼鐵業的情形。不過,在遭遇這種挑戰的公司中,總是有至少一家公司在克服難關後,蛻變得比以往更強壯。這類公司的領導者不把時間浪費於抱怨整體經濟情勢,他們致力於再造核心產品或事業能力。

    沒有一個事業能避免景氣循環,也無法從第一階段直接躍進至第四階段,但停留於任一階段的時間長短可以不同。我們可以說,自一九七零年代開始,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公司就一直處於傲慢自負和出血階段。幾家大型製藥公司也處於類似困境:它們在多年的顯著成功後,進入第五階段了嗎?抑或第一階段?抑或……?要改善績效,起始點是所有高階主管必須有明確一致的認知。

    你可能以為,每位高階主管對於公司目前處於哪一個階段有完全相同的認知。這種情形其實很少見。

認知分歧,各說各話

   我最近和一家陷入困境公司的十位高階主管會談,其中一位主管說公司處於傲慢自負階段,三位主管說公司正在快速改善,兩位主管認為公司處於穩定境況,另一名主管則說公司正在逐漸改善。當回答是如此分歧時,公司極可能有一個嚴重、但未被察覺的問題。深入檢視後發現,問題出在該公司的重要績效資訊未有效交流分享,甚至在高階主管層級亦然。這是導致認知分歧的原因。

    我詢問這些高階主管:「你們每個人為同一家公司工作,天天看到的東西相同,但怎麼會對公司有如此分歧的認知呢?」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維持這類討論的建設性,而不是交相指責。接下來還有其他要思考的問題,但通常,最容易的方法是從績效數字著手:營收如何?獲利力如何?員工的耗損率如何?顧客留住率如何?相較於競爭者,我們的表現如何?

    像這樣的討論,其目的是要使管理團隊,對公司目前的狀態和未來展望,有一致的、切合實際的觀點。若連高階團隊都沒有一致的認知,公司其他層級同仁永遠也不會有。

檢視績效與滿意度

    我也檢視另外兩個領域的校準程度:績效及滿意度。優良的企業績效呈現於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出色成果,這可以從績效指標看出;第二個層面是模範行為,呈現於公司人員的工作方式,以及組織中滲透的價值觀。

    在此,同樣地,管理團隊的認知是最明顯的指標,因此,我詢問他們:「我們的境況如何?是否有優異成果和堅實的文化?」企業領導者總是說他們想達成兩者,但能夠一貫地展現模範行為與出色成果的公司,其實少之又少。有些公司的績效不錯,但其文化價值觀卻很糟糕、自取自敗,安隆公司就是這種例子;有些公司則是在不賺錢的時期,雖仍維持優良的企業文化,但營運績效不佳。

要提高員工滿意度,公司領導者必須向員工溝通,使他們確切了解公司目前的境況,以及令人信服的未來願景。

    我們可以預期得到,處於困境危機中的公司,其經理人對於他們的營運績效,特別是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有分歧的看法。一些公司迄今仍對行為的重要與否爭辯不休,但絕大多數公司已經認知到,堅

實的價值觀是達成優

異績效的要素。然而

,新興國家的企業現在才開始學習這個觀念。

    我最近在耶魯大學主持一場有關人力資源和領導力的研討會,與會者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二十位國營事業執行長。行為的重要性對他們而言是個新觀念,他們問:「這是什麼意思呢?你是說,我必須規範員工的行為,才能有優異的公司嗎?」其實,他們只需要看看哪些身陷麻煩困境的西方公司,就能得知答案了。

    我檢視校準程度的第二個層面是員工和顧客的滿意度。你往往會通道單一、強烈的鼓聲:「只要向我秀出財務成果!」那些陷入困境而必須扭轉頹勢的公司,通常幾乎把全部心力集中於不惜任何代價地達成財務數字,以取悅公司股東,而未評估創造持久價值的要素。

員工滿意,顧客也會忠誠

  其實,若公司有全心投入且忠誠的員工,你的顧客也會滿意且忠誠,自然會呈現優異的財務成果。因此,除了財務指標,執行長的酬勞應該也要取決於員工及顧客滿意度。這些指標顯示企業領導人真正作出貢獻之處。若顧客滿意且忠誠,那些獲得益處的股東自然也會滿意且忠誠。至於員工方面呢?為一家成功創造財富、提供個人成長機會與財務報酬的公司工作,他們將可過更好的生活。

    不意外地,在那些陷入危機的公司,我總是聽到有關於員工和顧客滿意度並不一致的分歧答案。這通常反映在欠缺任何調查資料,也顯示公司主管們並沒有留意員工及顧客的心聲。下一步是找出評量滿意度的較佳方法。若員工耗損率太低或太高,就顯示公司有問題;同理,顧客流失率和留住率等指標,也可

 

 

 

 

以顯示公司是否有問題。

    要改善員工滿意度,並非只是提供與業界相當的薪資福利即可(不過,這些的確很重要),通常,員工關切的項目還包括:「我的公司代表什麼?我的主管知道我的姓名嗎?他()是否夠關心我,了解我個人的狀況?我的公司是否提供我的職務所需要的工具與訓練?經理人是否會提供我發展與成長的機會?」

    要提高員工滿意度,公司領導者必須向員工溝通,使他們確切了解公司目前的境況(我通常傾向說明公司目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以及令人信服的未來願景。所有員工都需要經常取得公司績效、外界情勢、他們本身的職務性質、評量其工作績效的最佳指標等確切資訊,他們也需要了解他們的主管,而主管也必須視每位員工為事業夥伴和獨立的個人。

    這樣才能創造一個信任的環境,讓員工有理由天天現身於工作崗位,幫助公司順利營運,避免陷入困境而需要扭轉頹勢。

 

領導人必須有能力觀察及偵測人際互動中大量的微妙線索。有時一個皺眉、聲音中的緊繃、揮舞的手勢,都是衝突中一觸即發的線索。

    很多人都有類似經驗:碰到有人強烈表達不同意見時,我們自然會以同等強度反駁,更加護衛自身的立場。這是「戰鬥」;然而在某些情境下,內在的情緒感應器會促使我們盡可能遠離爭執、意見不同的人或事,這是「逃避」。但有時,即使衝突雙方一開始都立意良善,就事論事,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以及溝通技巧的差異,討論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帶進愈來愈多的情緒,走向負面及破壞性反應的不歸路,離解決問題愈來愈遙遠。這是「以牙還牙」循環。               

    最重要的是,衝突的

本質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原本可能只是一場小衝突,卻在相互激化下,最終惡化成全面開戰。然而,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領導人可以適時發現「以牙還牙」的徵兆何時出現,予以管理,最後扭轉全局。因此,領導人必須有能力觀察及偵測人際互動中大量的微妙線索。有時一個皺眉、聲音中的緊繃、揮舞的手勢,都是衝突一觸即發的線索。「衝突高手型」領導人要有能力監控這些線索,以高超的技巧處理破壞性的衝突反應,並轉向建設性的反應。

避免火上加油,升高衝突

   在掌握衝突本質後,領導人要練習「趨吉避凶」:避開殺傷力極強的破壞性反應,強化正面的建設性反應。兩位作者指出,任何升高衝突或是延長衝突的火上加油行為,都是破壞性反應。

例如,衝突時將焦點放在雙方的性格特質而非事情本質,表達憤怒和挫折等負面情緒及語言,導致緊張態勢節節高升,都是火上加油的行為。書中引用學者的研究,定義這類衝突為「情感型衝突」( Affective Conflict ),因為一旦人們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時,很容易出現攻擊對方性格的情緒性反應。例如,「怎麼有你這麼難溝通的人!」 「你是什麼豬腦袋啊!」 「你就不能心胸更開放點,更設身處地替客戶著想嗎?」這些都是容易引發互相攻擊的情緒反應。

Q3ˇ311

企業可能因「情感型衝突」付出的代價,包括決策品質低落、誤解與不信任惡化了職場的人際關係。此外,辦公室將瀰漫著憤怒、害怕、自我防衛、傷害以及尷尬等氣氛,失去開放性溝通的機會。

      員工的責任擔當程度如何?

任何公司的核心文化中若欠缺誠信,必然會發生嚴重問題,因此,我總市詢問類似如下的問題:「公司的領導階層是否為員工訂定明確的責任擔當原則與期望,並監督績效?」若欠缺評量指標以判斷工作成效,或是未針對特定事項訂定明確的決策權,就很難要求有人為績效負責。

我也非常留意可觀察到的行為,走進一個工廠或部門,十分鐘內,我就能看出是否有責任擔當問題。當你走上前去打招呼時,員工是否跟你目光接觸?他們是否知道負責領導工廠或部門的主管姓名?若否,他們不太可能明確了解自己的職務和對顧客的影響。

詢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也可以凸顯出責任擔當問題。有一次,我在上任的第一天詢問我的管理團隊:「能否描述你們的組織架構,並告訴我重要人員的姓名?」一片沉默,只有一名高階主管有他掌管領域的組織架構圖,沒有任何職務說明,沒有績效評量。

接著,我要他們提供一份個人目標的影本,他們低頭望地板:「呃,我們沒有什麼個人目標。」在一個沒有目標,沒有溝通的文化中,就沒有責任擔當。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明顯處於第一階段:所有層面都在出血。

當管理團隊仔細檢視這三個問題後,便能了解公司目前的處境,接下來該研擬改善計畫或藍圖,以集中所有人的心力。通常,用一頁紙來簡要勾勒此改善計畫或藍圖,並且必須和全體員工明確溝通。這是展開扭轉頹勢變革的第一步。一份明確的藍圖可作為向顧客及員工溝通公司願景的重要工具。這份藍圖內包含:         

1.          公司的價值觀。公司確立規範而期望看到的一致行為。

2.          願景與使命。兩條簡單、易記的句子,分別說明我們期望公司在五到十年、三到五年間達到的境界。

3.          特定行動。為達到每項策略目標所需採取的特定行動,以及明確的績效指標和責任歸屬。

我在日本學到這個方法,他們稱之為「方針計畫」(hoshin planning)。但不是白紙黑字擬出計畫就完事了,主管必須和全體員工、客戶及供應商持續溝通此計畫,引導他們從出血境界爬上穩定境界,再繼續攀升至逐漸改善,最終抵達快速改善的境界。

在協助公司扭轉頹勢時,我參酌來自全公司的意見,研發一頁的藍圖,並透過全員大會、工廠與部門造訪,和最新訊息更新,向每位員工溝通。有了這樣一份藍圖,每個層級的每位員工便能達成一致的認知。他們全都知道公司目前的處境、公司將朝向何處,以及他們個人扮演的角色。

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當這份藍圖深入每個人心中與腦海裡時,公司才會真正開始轉變。

當公司認真進行這三個重要問題的診斷,並成功扭轉頹勢後,就可以看出健全跡象。不過,你無須等到公司陷入困境而需要力圖重振時才啟動,在公司績效還不錯時就進行這些診斷及改善計畫,你的公司可能很快、很平順地進入快速改善階段,完全不需要借助於像我這樣的顧問來幫助你的公司擺脫危機。

 

Kenneth W. Freeman Quest Diagnostics Inc.執行長。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總經理

台長: Alan
人氣(1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財經企管 |
此分類下一篇:藍海策略摘要
此分類上一篇:當錢的主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