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16 23:00:22| 人氣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四大發明古中國 三樣寶貝新歐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林行止 - 四大發明古中國 三樣寶貝新歐洲

  歷史上我國一度是世上最強盛、富庶的國家,何以後來慢慢給歐洲(繼而北美)諸國比下去,有關的研究可說汗牛充棟,不久前閱讀哈佛經濟學及史學榮休教授蘭德思的《貧富之源》(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 W. Norton, 1998),有所發現,應為讀者介紹。

  蘭德思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本應在歐洲之上,因為大多數有用(可以提高生產力)的工具和物品都是中國發明,比如手推(獨輪)車、馬鐙、軛(rigid horse collar)、指南針、紙張、印刷、火藥、計時器及瓷器等;在十一世紀中國已利用煤和焦煤煉生鐵,據說十一世紀末期中國的生鐵產量達十二萬五千噸,此一數字,是七百年後英國的產量總和。可是,在這種種優越基礎上,中國科技卻未能發展起來,包括劍橋大學已故李約瑟教授等著名學者,均無法找出大多數人有共識的成因。蘭德思多年研究後,把此中的原因歸納為下列三項–

  (1沒有成熟的自由市場和對私有產權的漠視;沒有專利權觀念,扼殺了創新發明的動機。

  (2婦女的生產力未被釋放,她們的工作只局限於家庭︱在家紡織無助於大型紡紗廠的發展。

  (3統治者把最先進的東西據為己有,「皇室專用」,不准民間普遍使用。

  歐洲除沒有上述這些缺點之外,氣候亦為不可忽視的優勢。據蘭德思的說法,歐洲氣候比較溫和,加上雨量均勻,全年適宜耕作;冬季嚴寒時間不長,卻有令蟲害受控即令害蟲不致快速繁殖的作用。這種雨水充沛、供水量充足、陽光不猛烈令水分不易蒸發以至空氣比較暖和,據說是世界獨有(exceptionally around the globe),那大大助長農作物的茁壯、有利牲口的飼養,以及硬木(如橡木、柚木;松及樅屬軟木)森林的形成。

  歐洲既然有如許其他地區所無的優點,何以不能一早「發達」?蘭德思的研究指出,這是因為無法開採硬木森林,以致不能大量開墾土地作農耕、放牧之故。直至一七○九年英國人阿伯拉罕.達比(A. Darby)在Coalbrookdale地方成功建成第一座燒煤的煉生鐵火爐後,歐洲人才慢慢學曉製造伐木的利器—硬木用途極廣而伐林的結果是大量擴大耕地及牧場面積,這對農業經濟發展大為有利,不在話下。

  自然環境的優越,令歐洲的牲口遠較其他地區的強壯(比如印度便不適宜繁殖馬匹),蘭德思形容歐洲的馬匹有如「活動坦克」(living tank),「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罕有其匹」;馬匹不但能拖曳「大殺傷力武器」至戰場,和平時期則可從事「粗重工作」及形成較快捷有效的交通網;頗出筆者意外的是,大量繁殖牲口還有產生大量有機肥料(animal fertilizer)令農作物快高長大的副作用—比亞洲諸國的肥料主要來自人類排泄物(night soil),無論在產量和質量上都要高;這是歐洲在化肥發明前,農作物收穫較豐的一項此前未為人發現的事實。

  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所以人煙稠密,主要是有「市場需求」引致,處於天災頻仍地帶,耕作尤其是灌溉(天旱)和搶收(雨季)需要大量人力,結果形成早婚以便「早生貴子」加入勞動隊伍,即使在六十年代政府已厲行一孩政策,這種情況仍未改變。蘭德思所引的統計顯示一六五○年,中國人口在一億至一億五千萬之間,一百年後約二億五千萬,十八世紀末期已超過三億;一八五○年在四億左右;一九五○年見六億五千萬(這和建國初期有四億人的說法有很大「誤差」),五十年後的現在又再翻一番。在農村的確人多好辦事(在封建時期,還有是人多好毆鬥的好處),但人口多消耗的糧食相應增加,意味人愈多糧食愈不足,而增加勞動人口是補救糧食匱乏的其中一項辦法,結果出現人口與糧食互相追逐的惡性循環。在人口增長方面,歐洲遠遠瞠乎其後。西歐因為較易耕種、畜牧和較少天災,因此沒有人手不足必須大量繁殖人口的需要;加上獨身被社會接受,遲婚和生育空間較長(三年二抱甚罕見)的社會習俗,使人口增長較為緩慢,對糧食需求量較少,令社會比較容易溫飽。

  蘭德思指出,羅馬帝國末落導致奴隸制解體後,歐洲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直至水輪(water wheel, 藉水流推動的機器)的出現,經濟才重現生機;根據作者引述︽英格蘭土地紀錄︾(Domesday Book,威廉一世於一○八六年勘查英格蘭土地所有權後編彙)的統計,在一○八六年前英倫已有五千六百餘座水輪(水車),歐洲大陸在這段期間內則大量採用風車;歐洲自此進入以天然動力為基礎的文明世界。在中國南方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看過或用過「腳踏水車」,這是一項用輪帶式車葉從河裏抽水灌溉水田的天才發明,但以水作為動力的設計則未之見或不普遍。在這方面,中國確比較落後。歐洲人懂得利用水力和風力之後,輕工業便慢慢成形—每座風車塔是一個小工廠,每座水輪屋亦然。令筆者困惑的是,本書頁五十五記十二世紀中國已用水力推動機器(water-driven machine)織麻,比英國早約五百年;但其後蘭德思指出英國是第一個懂得利用水力(水輪)的國家。

  令筆者意想不到的是,蘭德思指出眼鏡的發明「令工人延長二十年的工作壽命」—從大約四十歲伸延至六十歲左右,這二十年的生產和創造力最強盛,等於大幅度提高生產力。在一般人想像中,眼鏡的發明是小事一椿,事實不然。人類視力在四十歲左右開始衰退,再難幹細活,特別不能從事工具製造、精細紡織、鍛煉金屬和閱讀,等於在創作力最豐盛之年工作能力逐日衰退。眼鏡在一三○六年發明後,意味經濟發展大突破(有關眼鏡種切,筆者在一本今年出版看似與眼鏡完全無關的書上有「重大發現」,稍後當另作一文)。眼鏡的發明,令計量器、測微表、機輪切割器以至奠下發明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基礎。

  歐洲享有「視力矯正鏡片」(corrective lenses)的專利多達三四百年之久,等於倍增工人生產力和工藝技術。

  時鐘的發明*是歐洲人的另一重大成就,在傳入中國之前,它已在歐洲普遍使用三四百年,時鐘令社會有秩序,作息準時;沒有時鐘計時,哪來「時間便是金錢」的觀念。時鐘提高了整體社會的生產力,因此被稱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機器」(the key-machine)。

  蘭德思對古代中國的發明比如火藥和印刷大加讚賞,可惜他指出它們在應用上因受環境局限而無大作為。火藥本來足以令中國稱霸世界,但在十一世紀火藥發明後二三百年,中國人只用之於製煙火和作為燃燒劑,英國人譯火藥為「鎗粉」(gunpowder),意味中國人沒有把之製成子彈和炮彈,威力有限。十六世紀粉狀火藥傳入歐洲後,工匠「溶粉成球」,配上以鑄鐘技術製造槍管炮管,歐洲諸國終於「槍桿子裏出殖民地」。九世紀中國發明印刷,唯「方塊字」令它無法普及,而獨尊儒家令思想不能百花齊放,印刷品主要是佛教經典及儒家著述,並未發揮大量出版ⅹ迪民智的功能。印刷術於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德國哥騰堡《聖經》於一四五二—五五年出版後,它在歐洲迅速發展,在一五○一年之前,僅意大利一國,便出版了二百餘萬冊書籍……。

  可以說,歐洲的三項「專利發明」-水輪、眼鏡及時鐘,使歐洲很快便進入工業革命,成為經濟繁盛的國度。

台長: Alan
人氣(2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