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
1.牆體設計
清水模之魅力在於拆模後即完成面,其成品有如藝術品般,同樣的條件下不會 有一模一樣的表面紋理,一般牆體設計考慮其結構性,設計厚度建議25cm以上但並不是絕對,其考量原因乃配以雙層筋及保護層7cm以上之結果,並應防止其因種種因素產生表面龜裂。
2.結構體設計
目前北部已有部分案場實施內外模均清水模之規劃,但此種設計並未能達到我們在美、日等國家看到實際案例之程度,而是相對減少二次材料黏貼與塗布所產生之工種與污染,屬一種改良式模板計畫,但也有部分案場已嘗試整體清水模設計。
3.造型設計
目前在台灣相當少見的造型清水模設計,如Santiago Calatrata、廊香教堂等
4.模板種類
鋼模、芬蘭板、杉木板、一般模板……只要能表達設計理念之模版均可成為清水模混凝土之模版。更甚者有用保力龍燒其表面來當山坡地檔土牆之植被壁,亦可稱其為清水混凝土。
5.混凝土選用
一般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
6.分割計畫
模版分割計畫應依模板本身之尺寸規劃較佳,但因樓高無法配合時應注意模板損耗問題避免多餘的切割造成模板浪費,一般而言模板工廠尺寸為3’*6’與4’*8’,所呈現之模板線並不明顯但仍可分辨,要注意的是伸縮縫,一般牆面大於3M以上應設計分割縫(深約2cm),並內外均應設計。比例的勻稱乃設計功力的展現。
7.繫件規劃
繫件的組成有螺桿(15-70cm)、蓮霧頭(小-2cm、大-4cm)及固定件,依設計不同而調整其繫件間距,一般而言點與點間距以60cm為原則,不區分同一片模板,四片模板交合處亦應有此原則,故模板固定點之規劃是以整體為考量,也是主要效果呈現的關鍵。由於造型及板片所產生的不對稱結果使得繫件的孔距無法符合支撐要求時,會在較不影響孔距的美觀下做補強繫件(如下圖) ,爾後再行補孔。
大孔為蓮霧頭,小孔為補強孔
8.預埋盒規劃
預埋盒以燈具規劃為重點,其中包含走線及預埋盒之材質均應以不損害清水模完成面為基準,建議走線應在鋼筋之內避免因灌漿而將線材外露於混凝土表面,預埋盒為不鏽鋼材質,避免繡水滲出並應注意預埋盒內積水問題。
9.頂部排水
凡造型牆外露於大氣之中均有雨水沖刷污泥的問題,牆體頂部應台灣氣候所致之落塵將造成沖刷污染,有鑑於此,頂部設計應注意泛水及排水避免溢流而造成牆面二次污染。
10.清水模觀點
清水模的控制實屬不易,但應能在施工技術上的控制與嘗試錯誤中得到寶貴經驗,有些人認為清水模應是非常細膩完整與清淨,但有些人認為表面粗糙為自然美,亦容許自然形成之失敗稱之為缺陷美,吾人認為設計建築物之特質不同應有其相應不同之清水模表現形式與表面紋理。
二.施工
1.測試
為確認混凝土用料所呈現之結果,現場預先澆注樣品之過程最好不要省略,並應注意選擇天氣較佳的時間測試且紀錄當天之結果,當日後正式澆注之參考,強烈建議選擇天氣型態較相同的時間灌漿,否則就可能會有色差出現。
2.模版組立
與一般模版無異,工種選擇應注意細膩度,補強部分約為一般組模之2.5-3倍,目的是為調整完成面之平整度及避免四片模版交合處爆模。
芬蘭板模版組立
3.鋼筋與混凝土介面及綁紮
鋼筋綁紮應注意保護層預留及所有接觸清水模版之物件(尤其是會生鏽的),還有維持保護層固定寬度的墊片,應選擇與混凝土顏色相近的墊片施作方可。
4.螺孔及失敗完成面之填補
完成面之螺孔在室外的部分必須填補,避免因生鏽產生爆筋而破壞混凝土表面,填縫材配比是呈現混凝土層次的關鍵,良好的配比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白水泥+普通水泥+土木用接著劑:水=4 - 5:1(需用RO水)
5.牆角與其他材料完成面之修補
使用不會使面材加深顏色之輸水劑—聚硫膠
三.維護
1.表面材養護
表面需養護至什麼的程度應依建築物特性而定,其選用的養護材使用年限應與建築使用年限相互搭配,速食主義的今天或許有些商業空間營運三到五年就結束了,但醫院、辦公建築就來的久一些,而博物館或學校可能是百年建築,就是這個意思,因此選用養護材也是一項重點
一般常用防護劑有輸水劑與撥水劑兩種,輸水劑(吸水防止材)使用時會滲入表面3mm,具有毛細現象,水氣會透出,為清水模專用之防護劑。而撥水劑之作用乃防止污垢與污水附著,但會在表面結成水珠,在台灣的天氣中結成水珠想必有開車的人都知道那是很討厭的污垢。對清水模建築的防護不全然必須,均依各位看官如何取捨。
2.案例---以高雄明誠路容婦產科診所為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