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15 14:15:04| 人氣3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養生論文分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系統編號:096HCHT0259028
出版年:97
研究生:李惠菁
研究生(英文姓名):Li, Huei-Jing
論文名稱: “緣督以為經”之養生觀---《莊子‧餐生主》文本結構的詮釋與分析
英文論文名稱:The Conception of the Life Cultiv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e” — An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xtural Structure of “Zhuangzi‧Yang Sheng Zhu”
指導教授:伍至學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Wu, Zhi-Xue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系碩士班
學號: M9548029
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關鍵詞: 莊子 ; 養生主 ; 緣督以為經 ; 養生觀 ; 現代養生 ; 緣督以為經 ; 解決之道 ; 不安感 ; 關鍵詞 ; 現代人 緣督以為經 ; 解決之道 ; 不安感 ; 關鍵詞 ; 現代人
英文關鍵詞: Chuang Tzu ; Yang Sheng Zhu ; Going through Du Meridian ;
viewpoint on life nurture ; modern life nurture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摘 要

〈養生主〉為《莊子》內七篇中最主要談論莊子養生思想的一篇。不過此篇雖明為談養生之道,實則蘊含莊子的整個人生哲學。故本文的探討方式是以〈養生主〉篇為主軸,按原文作義理結構的分析論證而從其中體悟出莊子之養生思想,再由此養生思想擴而通貫內七篇之重要義理,期能對莊子之人生哲學有一真確了解。最後並借由莊子的養生思想及人生哲學對當今社會流行的養生思想及人類的生命作一反思,希望能為筆者因見現今社會現象所產生的疑惑及擔憂提供一個解決之道。
本文首先將貼近文本先作段落結構分析圖,接著從古今學者對「生」及「養生」的各種解釋中尋求一個最貼切的詮釋,接著再從首段「生」與「知」之對反及「有涯」「無涯」之對反作義理之開展,再導入各則寓言故事的析論。其中「庖丁解牛」的技與道、心與性及精神;「右師之介」的形德對立與離形安命觀;「澤雉啄飲」的重適性和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秦失弔老聃」的順天安命等達生死、冥變化及物化的生命觀和最後的薪盡火傳的最終意義等等都是本篇論文將要探求的重要議題,其後並總結出〈養生主〉的主軸,以及養生的要旨和功夫,也就是「緣督以為經」一詞的闡發。
面對著瞬息萬變的社會現象,人們心靈上的空虛和不安感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現代人豐富多元的物質享樂,也悄然地消磨了人類生命之中最寶貴的精神本質,如何找尋一個生命的出口,為現實生活中的困頓、焦躁、憂懼、挫折找到解套的方法?莊子的養生哲學正可為吾人指引一個「心」方向吧。

關鍵詞: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養生觀、現代養生
[ 英文摘要 ]
Abstract

Chapter “Yang Sheng Zhu” is a chapter among inner seven chapters of “Zhuangzi” which mainly explores life nurture thinking of Zhuangzi. But this chapter, while superficially exploring way to promote health, is actually permeated with Zhuangzi’s complete living philosophy. Because of this, this dissertation has set Chapter “Yang Sheng Zhu” as the main theme of exploration. We have conducted structural analyses on line of think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iginal text and as a result, have learned about Zhuangzi’s way to promote health. By understanding Zhuangzi’s thinking along this line, we have expanded our understanding by reading through important ideas contained in all seven inner chapters. It is hoped that we can ha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s living philosophy. Finally, we are conducting a re-examination of life nurture-related modern concepts and life by studying Zhuangzi’s life nurture ideas and living philosophy and hope that a solution can be offered regarding misgivings and worries in modern society witnessed by the writer.

First of all this dissertation has drawn analytical charts on sectional structures based on closest original text. Then a suitable interpretation among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living” and “life nurture” by modern and ancient scholars has been found. Afterwards an extended interpretation is made with the contrast between “living” and “knowing”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with border” and “without border” in the first section. Here analyses and discussion of fables are introduced. Of them, one can see technique and the day, heart, character, and spirit in “A Cook Cutting Up an Ox” ; viewpoints regarding contrast between shape and virtue and feeling at ease with destiny and departing from shape in “You Shih Zhi Jie,” thoughts of re-adaptation and spiritual freedom in “Zhe Zhi Zhuo Yin,” and viewpoint on life with agreement of heavenly way and destiny by understanding life and death, changes, and materialization and ultimate significance of passing on to posterity at the very end in “Chin Shih Diao Lao Dan.” These are all important topics explo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fterwards we have summed up the main theme of “Yang Sheng Zhu.”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gist and cultivation of “life nurture” is expounded by “Chi” Going through Du Meridian ”.

Faced with rapidly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feeling empty and uneasy.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nowadays enjoy diversified material abundanc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attrition of precious intrinsic spirit. How to find an outlet in life as well as a solution to difficulties, anxiety, fear, and frustration in actual life? Zhuangzi’s way of “life nurture” can show us a way agreeable with the heart.

Key words: Chuang Tzu, “Yang Sheng Zhu, “ “Conformity to Nature” Going through Du Meridian ”, viewpoint on life nurture, modern life nurture
[ 論文目次 ]
目 錄

誌謝 …………………………………………………………………………… Ⅰ
摘要 …………………………………………………………………………… Ⅱ
Abstract ………………………………………………………………………………………………………………………… Ⅲ
目錄 …………………………………………………………………………… Ⅳ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進路 ……………………………………………… 1
第二節 篇名與篇旨………………………………………………………… 4
第三節 文本結構分析 ……………………………………………………… 11

第二章 總論-緣督以為經 ………………………………………………… 13
第一節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 13
第二節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20
第三節 緣督以為經 ………………………………………………………… 25
第四節 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29

第三章 「庖丁解牛」寓言解析…………………………………………… 33
第一節 庖丁解牛以喻養生 ………………………………………………… 34
第二節 庖丁之技與道 ……………………………………………………… 36
第三節 庖丁之養生功夫及境界……………………………………………… 41
第四節 庖丁之善刀而藏……………………………………………………… 45
第五節 庖丁解牛之「緣督以為經」………………………………………… 48

第四章 兩則寓言之分析
-「右師之介」與「澤雉飲啄」……………………………………………… 50
第一節「右師之介」寓言分析………………………………………………… 50
第二節「澤雉飲啄」寓言分析………………………………………………… 58
第五章「秦失弔老聃」寓言解析……………………………………………… 64
第一節「秦失弔老聃」之詮釋問題…………………………………………… 64
第二節「秦失弔老聃」之養生義涵…………………………………………… 69
第三節「薪盡火傳」之喻……………………………………………………… 74

第六章 〈養生主〉養生觀之省思………………………………………… 77
第一節「緣督以為經」之養生哲理…………………………………………… 77
第二節「緣督以為經」之養生要點…………………………………………… 78
第三節「緣督以為經」對現代養生的啟發意義……………………………… 86
第四節「緣督以為經」養生觀在生活上的具體應用………………………… 88

第七章 結論 ……………………………………………………………… 91

參考書目 ……………………………………………………………………… 95
[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原典註解:
1. 古代
王夫之,《莊子解 莊子通》,臺北:廣文書局,年不詳。
林雲銘,《增註莊子因》上冊,卷之二,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郭 象,《莊子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王夫之,《莊子通 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郭慶藩輯、王孝漁點校,《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郭 象,《郭象注莊》,臺北:金楓出版,1987年。
劉 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釋德清,《莊子內篇註》,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林希逸,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內篇補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
2. 現代
李 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0年。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錢 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崔大華,《莊子歧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
朱永欽,《莊子南華經內篇注》,彰化:光明圖書,2000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2年。
張松輝,《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中華書局,2007年。
二、學術專著:
1.莊子與道家
王 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灣: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
朱榮智,《老子探微》,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92年。
安繼民、高秀昌、王守國,《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池田知久,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
館, 2001年。
李牧垣與郭道榮,《自事其心─重讀莊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吳 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 怡,《新譯 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 怡,《新譯 老子解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吳 康,《老莊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55年。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
陳冠學,《莊子新注》,臺北:東大圖書,1989年。
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輯,臺北:三聯書店,2008年。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1992年。
劉光義,《莊學蠡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年。
錢穆,《莊老通辯》,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福永光司,陳冠學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三民書局,
1988年。
2.中國哲學通論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9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方東美,《方東美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
安繼民等,《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一)》,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韋政通,《莊子及其哲學》,錄於《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
周春塘,《生活的智慧》,台北:書泉出版社,2006年。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陳鼓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第二集,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2002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鍾 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韓廷一,《莊子內篇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三、期刊論文:
王邦雄,〈莊子系列(三)—養生主〉,《鵝湖月刊》,第18卷第8期,1993年2月。
王邦雄,〈從修養功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21卷第6期,總號246期,1995年12月。
王鍾陵,〈《莊子‧養生主》講疏〉上,《鎮江師範學報》,第1期,1997年。
王鍾陵,〈《莊子‧養生主》講疏〉下,《鎮江師範學報》,第2期,1997年。
朱榮智,〈孟子論養生〉,《孔孟月刊》,第43卷第3期,2004年11月。
朱榮智,〈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月刊》,第17卷第1期,總號193。
伍至學,〈庖丁解牛作為一種隱喻〉,《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2007年10月。
呂欣怡,〈莊子內七篇所述殘疾者象徵意義初探〉,《孔孟月刊》,第38卷第4期,1999年12月。
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年3月。
陳文章,〈莊子養生主理論過程之探討〉,《鵝湖月刊》,第3卷第7期,1978年1月。
郭寶元,〈秦師褒老聃?貶老聃?—試以文學角度處理《莊子‧養生主》〈秦師弔老聃〉中人物之生死觀〉,《高苑學報》,第8卷,2002年7月。
黃漢青,〈莊子「離形」說研析〉,《鵝湖月刊》,第17卷第6期,1991年12月。
張瑋儀,〈遊刃與藏刀—論庖丁的解牛刀〉,《鵝湖月刊》,第32卷第2期,2007年5月。
張曉、張旭東,〈也談《莊子》的養生哲學〉,《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報》,第18卷第8期,1993年2月。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叢刊》,373期,2006年7月。
四、學位論文
呂秀姮,《《莊子》人生哲學之現代運用》,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2005年。
林育慶,《《莊子‧養生主》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姜 薇,《莊子形神關係論》,吉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倪淑娟,《莊子心論探賾》,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曾明泉,《莊子人生哲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楊智惠,《莊子形神觀》,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劉香蓉,《莊子坐忘工夫論研究》,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
鍾倍祺,《《莊子.養生主》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盧建潤,《莊子養生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謝慧芬,《先秦養生思想》,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台長: 老不休
人氣(3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