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3 10:24:08| 人氣3,924| 回應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導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逯耀東〈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導讀

《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


前言:

  太久沒貼文了,也沒太多時間寫新文,貼上讀書會報告的論文導讀,我沒把結論寫上去,欲知詳情,請讀書。
  


  〈封禪書〉是武帝封禪與巡狩天地的故事,其中有司馬談父子親身參與的史料,除此之外,又有許多荒誕不經的記載──為什麼會有這些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什麼?司馬遷又如何處理這些記載?
  
  這要從漢武帝說起,武帝初即位,便發生竇太后事件,表面上似乎是理念之爭,實乃政爭,之後田蚡復位,武帝頒賢良詔、幸雍祠五畤、祭天祭地、尋仙人、求長生不老,武帝對於黃老鬼神之說,深信不疑,儒術只是他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而司馬相如早就力勸武帝封禪,他更在遺書中說封禪可以「招翠黃乘龍於沼」,翠黃,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換句話說,封禪等於登仙,黃帝如此,武帝為何不能?這下更打進武帝心坎裡了,因為在武帝心中,封禪固然是國家大典,象徵文治武功,但真正的好處,是可以因此登仙得道。換言之,封禪只是手段,登仙才是目的,這與他深信方士、愛好神仙黃老之說,一脈相承,只是與司馬談與其他儒者剛好相反,對他們來說,封禪是目的,不是手段,而也是司馬談悲劇的原因。
  
  原來,封禪是一代大事,早在文帝時代已提出。武帝時各儒者對於封禪儀式一直喬不定,因為儒家經典並沒有記載相關次序、沒有標準範本,沒有怎辦?於是人言言殊,公說有理婆說也有理,武帝不奈煩,登仙才是目的,要登仙得先封禪,儀式云云,根本不是重點,所以盡罷諸儒,廢而不用,而根據作者的推測,司馬談雖非儒者,卻也在罷黜之列,留滯周南,不能參與盛事,因此悲憤不已、因此含恨而終,他的兒子司馬遷感受了這股遺憾,於是化悲憤為力量,而有封禪書之作,不料此篇卻成後世批為「謗書」的原因之一,因為後人認為司馬遷心有鬱結(自己的、環境的),而對武帝有所諷刺──那麼,司馬遷是真的心有不甘,反映在著作中,所以把這些荒誕不經的記載寫進〈封禪書〉裡,或明刺、或暗諷,那麼,這真的就是司馬遷的用意嗎?



〇鎖右鍵的回應方法:
word上打好文字,選取範圍,複製按ctrl+c,貼上按ctrl+v

台長: 劉大風/劉小風
人氣(3,924) | 回應(1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史學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曹操求賢,重才也重德〉
此分類上一篇:古史.傳說.顧頡剛

蘭流
若把秦始皇封禪始末一併觀之,更可見得封禪之荒謬與無謂。
2007-10-04 17:08:41
小風
  學長,沒錯,所以司馬遷在處理材料時,使用了「蓋」「或」「云云」的文字,代表他自己也是存疑的,寫下來,是為了反映當時的歷史。

  再提出兩點:

  一、逯耀東先生證明田蚡也深信黃老之學的證據,似嫌薄弱。

  二、至於竇太后與田蚡的政爭,當然也包括信仰、理念之爭,並不衝突,甚至也是政爭的一部分。
2007-10-06 11:24:15
蘭流
(竇)嬰、(田)蚡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讁諸竇宗室無行者,除其屬藉。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言,而嬰、蚡、趙綰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說。(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毋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曰:「此欲復為新垣平邪!」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彊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嬰、蚡以侯家居。

這段史錄常為後人當成武帝獨尊儒術政策的先聲,並以此強調漢初儒、道之爭的激烈。若仔細分析,則會發現其中儒、道之術的用與不用,只一個藉口,真正的問題,出在「列侯就國」、「舉讁諸竇宗室無行者,除其屬藉」與「毋奏事東宮」三件事。身為秉政者,竇嬰這些事情並沒有做錯,但身為竇氏的代表,卻是大肆打擊了竇氏的既得利益。

###############
以上這段文字,是我博士論文的一部份。我沒讀過逯先生的書,所以我還真不知道田蚡深信黃老之學的說法如何得來的。只是在我看來,所謂儒、道之爭,只能算是藉口,真正的問題,出在竇氏利益遭到剝奪。也許是「政爭」罷!但田蚡這時居何地位,還是要仔細思索。畢竟,從史料看來,竇嬰恐怕並不像後世傳奇故事中那麼地蠢,田蚡在建元年間是否有與竇皇太太后一鬥的姿格,也是個疑問。
2007-10-07 05:11:48
大風
  學長,還有幾點,但有些已經超出逯耀東書的內容。

一、
  逯耀東證明田蚡黃老之學的論證有三:1、田蚡學《槃盂》諸書,「孔甲《槃盂》可能是依託之作,兼儒墨名法,甚至有鬼神之事」。2、李少君曾是田蚡座上客,嘗從宴遊,所以「將黃帝納入方士系統的李少君,或由田蚡薦於武帝,影響武帝一生向道羨仙」;3、趙綰「請毋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此欲復為新垣平耶!」新垣平是誰?文帝時新垣平言氣神事建議武帝封禪、建渭陽五廟,進而命博士以六經為王制,竇太后將其類比為此事,趙綰跟田蚡屬同掛,由上述可推:田蚡不是純正的儒家,反而深信黃老之術。

  由此而觀,逯先生證明田蚡也深信黃老之學的證據,似嫌薄弱。

二、
  就《抑鬱與超越》的論證來看,即便不能證明田蚡深信黃老之學,但倒是可比證明他不是純正的儒家,再者,漢初的道家不是一個流派,只是概稱,有很多分支,這方面金谷治已經有研究。因此,竇太后的黃老之學也不同於田蚡(如果田蚡真的深信此道)等人的黃老之學,可是田蚡也確實引用一些儒生、也好儒術,所以說,政治理念、思潮之爭是有可能的,即便不是主因,但也是政爭的一種, 況且這也牽扯到整個漢初至武帝時的政治環境與立場,所以不能全說是新舊權貴間的爭鬥。

三、
  竇嬰與竇太后、竇嬰與田蚡在政治上的分合,還有田蚡與王太后的關系,是個關鍵。這牽扯到建元時期的武帝,也影響了田蚡、乃至於王臧衛綰日後的命運。 

四、
  武帝本人也是愛好黃老之學的(當然他也講儒術、也用外儒內法),可是他的黃老之學,比較近於神先鬼怪、方士術數之類,這由他的封禪可看出一二。

  那麼,從以上數點,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一個政府,那怕是專制獨裁,政治理念從來都是多元存在,但有顯有暗、有主有從,各人或有堅持,或有屈服。而理念可以造成政爭、爭權奪利也可以造成政爭,利益、位置、理想、現實、人際,常常是牽扯在一塊的。
2007-10-07 14:32:42
小風
還有,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學長你的論文是做什麼題目?透露一下啦~~~^^
2007-10-07 14:38:19
蘭流
「儒術」與「儒家」是兩碼子事,這要先釐清的。「儒術」是一種應世之方法,歸其本源,出自儒家;「儒家」是一種思想態度,源自禮樂精神。也就是說,用儒術者,不見得是個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而儒家學者,也不見得會全盤接受或延用儒術以應世。所以,田蚡、竇嬰乃至於後來許多漢世名儒,其實只是用儒術者而已,而如賈誼、董仲舒、劉向等號為儒者之人,也不盡然以儒術應世。這個大關節,要先注意。

其次,「政爭」只是個統稱,其中包涵有太多的因素,利益與權力才是核心。若把景、武時期重要人物之傳紀略作比對,會發現「立場」或「理念」,其實並不太明顯。當然,這個不明顯,不知是史、漢刻意為之,還是事實便是如此。對我而言,尚待思索。

題目啊!尚未詳定。大概談的是漢代學術思想與政治、經濟、社會間的關係。

對了,你收的書多,突然想問你一下,知不知道有什麼書或那位學者對漢代外戚、佞臣有過深入研究的?我現在寫這個部份,有點兒流於土法鍊鋼,難過得緊啊!
2007-10-07 23:05:09
小風
  沒錯,贊同這個意見。贊同的原因等於贊同自己,哈,因為我覺得彼此的說法是一體兩面。

  從「儒術」與「儒家」來看,確實能看到事情徵結,但把「儒術」與「儒家」分開,是後世人的研究(或許也是研究當時思潮與政治的關鍵)。在當時,就是因為儒術與儒家混雜在一起,再加上其他東西,才引起司馬遷的感嘆。感嘆什麼?他感嘆「儒」變質了,從〈孔子世家〉裡那些充滿理想性、企圖改變社變的儒者(孔子與其弟子),到了〈儒林列傳〉卻變了,有些卻落入功名利祿裡,花開花落都看不見,這些儒者理應是是儒家的支持者,走的應該〈孔子世家〉裡的路子,但他們有些卻不行儒術、有些行的卻是變質的儒術。〈儒林列傳〉裡面說的各式儒者,便屬此類。

  為免枝蔓,順著學長你對兩者的定義來看,漢武時期政治理念之所以可以引起討論、逯先生之所以要研究〈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原因就是,當時兩者是混雜的, 就因為混雜、有分有不分,所以更可以說明:政治思潮、理念云云,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

  而這些文字背後的歷史,如果用逯耀東先生的話來講,正是另一種「抑鬱與超越」。

  至於政爭的問題,其實我們說法一樣,只是各人用自己的話又說了一遍,這方面問題不大。

  漢代外戚、佞臣,是兩漢嗎?東漢的話有我只讀過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西漢的話我不知道耶…。
2007-10-08 00:36:36
蘭流
你抓到重點了。

儒學與儒術在漢世當然不能切割,這是後世學術研究的作法。但進一步想,為什麼會混在一塊兒?就四個字:「經世致用」。漢世學者著眼於「用」,故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那管是黃老還是儒術。不過,這也只是往好的一面看,壞的一面,便是「干祿」。像張湯、公孫弘、主父偃這種「綠飾儒術」者極多,又像夏侯勝「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這種觀念,都讓儒術與儒學雜上了現實的因素。

這些問題都挺好玩的。呵呵
2007-10-09 00:26:19
大風
  想起讀過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還是頗重要的論文,當時在讀書會的討論中竟然完全忘記了,記憶果然不可靠…。

  兩篇文章的論點與結論,與上述討論的角度不同,可以參看。

鍾宗憲,〈略論《史記 封禪書》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

戴君仁,〈漢武帝抑黜百家非發自董仲舒考〉,《梅園論學集》。
2007-10-09 15:40:43
蘭流
鍾師的論文我已讀過,資料很全,可以作為參考。部份說法似與我之前寫五德終始說時有所不同,當時寫時我竟漏了鍾師的論文(汗)……可見得,人腦真是不足恃啊!
戴氏的論文我沒讀過,與題目相似的論點,在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中也有提及,可相互參証。

有意思的是,最近讀到一些大陸學者的著作,發現大陸學者真的很「敢」推論,這種勇氣,真讓我既佩服又害怕。舉例:「巫蠱之禍的起因,來自於武帝默許下,衛氏外戚與李氏外戚的鬥爭!」我想不到,也寫不出來。
回頭看看台灣學者的著作,感覺實在多了。呵呵
2007-10-10 01:09:47
大風
  嗯嗯,換個角度想,其實台灣的中國史研究,還是相當有水準的,與大陸學術成績合看,各有高下。我常想,真要比較些什麼的話,隨著大陸勢力漸高國力漸強(其實現在已經頗高了),台灣與之相比,有些東西漸漸被比下去,但就學術來講,台灣的中國史研究,是少數能與大陸競爭、或是互補不足的領域呢。
2007-10-11 23:04: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