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2 18:44:00| 人氣1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BBC時事評論節目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星期日難得起了個大早,打開電視收看早上的時事評論節目。最近倫敦為了增加依拉克駐軍、依拉克戰俘遭性虐待醜聞,以及歐盟新加入10個會員國而鬧哄哄的,自然也成為媒體評論的主題。面對主持人尖銳的問題,只見那位受邀的外交部長回答的仔細謹慎,儘管不時面露出尷尬的笑容,但仍然維持風度及耐心為政策辯護:「David, let me make clearly....」之後主持人跳到另一個主題,隨著明年大選來即,開始與其他受邀的英國泰唔士河報(The Times),衛報(The Guardian)等媒體主筆從英國與美國及歐盟的國際關係,以及私有化等影響英國至鉅的內政政策來比較現任英國首相布萊爾,與曾威震一時的保守黨閣揆柴契爾夫人優劣。

我不免想起過往在台灣當記者時的一些見聞。在台灣不論是記者會或是時事評論節目,經常看到的是沒有水準的記者或主持人,以及態度倨傲的官員,不論是問的一方或是答的一方,整個交鋒的過程都令人深感不如不看。新聞記者與政府官員在本質上永遠是對立的,畢竟在民主國家中,媒體第四權的職責是針砭政治人物的言行,然而在應答的過程可以看出政治人物是否尊重媒體第四權,以及媒體是否真的對症下藥;成熟與不成熟的民主國家,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的互動有著很大的差異。

在我所看的時事評論節目,這位主持人David 已經主持超過20年,從黑髮主持到白髮。我是怎麼知道的呢?剛好電視上有播放1979年他訪問節目來賓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檔案畫面,這也令我驚歎他竟如此資深。也難怪受邀的政府官員不敢輕忽他的提問,講實在話,他主持該節目的歲月甚至還比某些閣員從政時間要長得多,對於整個大環境局勢及政策的演變瞭若指掌,不好好配合回答只怕會被修理得更慘。

然而在台灣,少見這樣的互動。在大多數政論性節目中,很多主持人欠缺「常識」的程度令人咋舌,也因此是反過來被政治人物修理或讓他們得以四兩撥千斤矇混過關;至於進入狀況的主持人,卻為了節目的收視與賣點,盡問一些無助於釐清事實,徒然加深社會衝突的問題。前者讓官員輕忽,後者讓官員敵視,不論何者,都讓人覺得現在在台灣的公共論域,越來越像是一幕幕鬧劇的上演。

演變成這樣的結果,媒體或是政治人物雙方都必須自省。前面說完台灣的媒體,接下來可談談台灣的公共政策決策模式。以我在台灣當記者採訪政府部會的經驗,我深有感觸台灣公共論域民主化的程度還是很落後,因為決策者剛愎自用,禁不起挑戰與批評的心態,使得他們寧可將絕大部分的決策過程都鎖在所謂的「black box」中,而不願意歐美的成熟民主國家,直接在決策過程就先檢視該政策未來實施之後可能的利弊得失(pilot evaluation),面對媒體的提問,他們的回應永遠是我們已經評估過了,「只是現在不方便講」,特別是對一些要花數千億大錢的政策,官員的警戒區範圍經常大到令人嘆為觀止。而通常只有一種情況官員願意釋出較多的訊息:放風象球試探該政策受歡迎程度,除此之外多是大門深鎖。

要如何改善這種現象,似乎是另一個雞生蛋,蛋生雞問題。到底應該先有夠深度的媒體,或是先有充滿誠意的官員?我想,或許媒體必須更自省,更自我要求,畢竟扮黑臉的守門人角色並不好當。惟有夠深度,夠專業的媒體人,才能挑戰、克服政治人物規避公共論域堅督的惰性。我相信一旦政治人物發現你夠專業時,就算他心裡100個不願意打開天窗說亮話,但至少不至於編出太離譜的謊言敷衍媒體人。

我們要的是討論政策,掌握大環境變遷脈動的公共論域,而不是用謊言與漫罵構成的口水戰場,除非我們能改善我們公共論域的品質,否則台灣擁有的永遠只是表相的民主,因為你不知道黑盒子中的秘密。

台長: 筆隨意走
人氣(1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