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1 17:31:13| 人氣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對性與歷史之理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善惡或是美醜,這些具備了形容的字句,在其本質上為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而所謂的標準,則是在人既定的規則下所形成的成見,舉例來說,當孔子所認為剛毅木訥近乎於仁或是巧言令色非仁時,這種標準制訂一旦擬定後,所形成普世價值觀便產生,人們便沿用了這種標準去評判一個人,因此,這些不成文的價值評判便不斷的在人心中。 by 幽謐孤魂
筆者之所以有所感觸,是在於中國人往往以忠孝節義為其自豪的情操,並且有忠誠不仕貳主忠誠觀念,或許不難理解到這些到底是否正確的,但也能看出,這些人為了守節不屈到底值不值得,而也因此史可法或是文天祥等反而受到一致的認同,卻沒有人想到,因為他們優秀的人才殞命,反而使得萬民百姓無法因為他們的才能而過得更好,甚至在歷史上,有不少守城將領為了死守一座城池讓在城中百姓受苦,到底是誰對了?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在遼東地區為國報效與後金人作戰,後來又如何了?岳飛誓死向北推進,又是何人將他叫回的呢?筆者感覺到這些都是一堆具有矛盾性的倫理道德,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忠孝節義,到底能夠為萬民百姓做多少事?或是只是做一家姓之奴?
歷史的相對性或是評判性,讓許多人在這種標準下起伏,反而得到不應有的評價,而要不得的是,現在仍舊沿用這種觀感,是對是錯?誰知?

台長: 幽謐孤魂
人氣(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