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1-26 22:37:42| 人氣1,6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信是對未來不確定之事的坦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象很深刻F曾經對我說過,他所相信的宗教才不是什麼「會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之類的

當時我滿頭問號,難道相信上帝對我的未來會有美好安排,錯了嗎?

今日回想,或許我從未想過何謂「自信」。而我所言的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不過是我單單對我的主有信心。

今天聽熊仁謙和林思宇的Podcast<自信與信任的關聯是什麼?>

熊提到他讀到的法國哲學家貝班曾在他的著作<自信的躍進>中提到,人類培養自信是有步驟的。一個三歲的小孩子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會望向身邊的照顧者,提出的疑惑「那是我嗎?」

然後照顧者若給與肯定的反應,這個認同與自己所認知的一致,便對自己產生信心。身邊的人讓我建立自己的信心,於是我對於身邊的人感到不害怕。我對於周遭他人建立信任,讓我產生一種表現是:我對世界的信任。

當然熊也有提到對於他人的信任其實有兩種本質上的差異,一種是信任他人怎麼樣對待我,另一種是我相信這個人的本身。

因為他人怎麼樣對待我是會改變的,所以前述所提到對於他人產生的那種信心,大可推論為是「根本性地相信此人是善的」。

一切不可預測的意外對你而言,都不再那麼可怕。

於是你對世界產生信心,你也對自己產生信心。

要對他人產生信心,要馬是去做很多調查,盡你所能 ''降低'' 未來不可預測性,讓自己不害怕;

另一種心態是,對於不可預測性的有一種面對的坦然。我已經不怕了。

這又延伸到另一個主題「恐懼」。我們會恐懼,很多時候其實只是起因於「不夠瞭解自己」,因而產生迷茫與未知。熊提到他在其他人眼中可能看起來「特別不容易恐懼」,但那只不過是他對於「無常的體悟」。其中他提到一位尊者密勒日巴對於他最寶貝弟子最後的教誨「你要謹記,死亡必然會突然到來」。

與談者Suke問道:我們要如何判斷我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在印度哲學裡認定人原始的情緒(根本的煩惱)是:恐懼與慾望。

恐懼是害怕失去。

慾望是希望得到。

如果今天你所做的事情是因為面對變動的狀況下,你才改變,那是恐懼; 在沒有變動的狀況下,你會希望得到更多那是慾望。 

 

如果想要好好探索自己想要什麼(aka慾望),那可以先思考如果「行動了卻失敗」你還想做嗎?那反面,要探討行動是不是出自於恐懼,那就問自己「不做會怎樣」?

回應恐懼,可以有兩種方式:戰術或是戰略。戰術只是處理當下應急的反應;戰略是遠大的規劃。

好比「害怕死亡」,如果用戰略性的方式回應,那應該是我該過怎樣的人生讓我不會後悔。

而反之,若是用戰術性的方式,就只是追求不死。

我們面對恐懼的兩種方式,會帶來本身的質變。

謝謝熊仁謙(合掌)

我想,面對年後職場上的變動,我所要做的正是用戰略式的方式去看待這個恐懼。

 

台長: 卡布圖閑
人氣(1,6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Daily |
此分類下一篇:I don't want to mingle my life with yours.
此分類上一篇:千千萬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