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歲那年,馬神父參加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所舉辦的冬令營,但一連下了三天雨,大家只好待在房間裡多多祈禱。有人便提議要成立一個服務性社團,不只是天主教的社團,而是可以讓所有輔大學生參加的團體,這就是後來的「醒新社」,以喚醒人靈、革新生活、弘揚聖道、服務人群為宗旨。同時成立的團體還有政治大學的愛愛社、台灣大學的光啟社。同學們因著天主的愛,願意到最貧困、最需要幫忙的地方去服務。
馬神父說:「台灣當時是很苦的,在萬華有一個乞丐寮『愛愛寮』,是台北附近最可憐的地方,由一位日本老太太帶著三個女兒在幫忙,還有一些法國年輕人來服務。警察把很多窮人都帶到那裡,每天都有救護車來來去去,幾乎每天都有人死亡。死人的遺體沒有地方放,倉庫就變成停屍間。我很佩服日本人的愛心,慈悲是不可思議的。我帶著輔大的學生來幫老人洗澡,但是沒有水,我們就想辦法用溼布擦,剛開始連我自己都有點怕,後來知道非做不可。我幾乎每天都到愛愛寮去,因為公車要等很久,所以我用三百塊錢買了一輛腳踏車,要騎一個鐘頭。我在那邊服務,這些人都變成我的好朋友。」
「後來谷寒松神父在樂生療養院幫忙痲瘋病人,很多學生不敢靠近,家長也都很擔心。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向家長解釋這病不會傳染,我用我的手放在他們生病的地方也沒有生病,這是有意義的工作。我每個星期到那裡做彌撒。有一次我在做彌撒時,突然有人跑進來說馬神父你的好朋友剛剛過世了。這個人有痲瘋病、皮膚病、精神病,很可憐,但大家知道我是他的好朋友。我永遠不會忘記。彌撒結束後,我趕過去。他死的時候樣子很可怕,大家都不敢看他,所以用布把他蓋起來。醫生還沒有來,我把他身上的布拿掉,我也不怕用我的手,按摩他的身體、他的手腿,慢慢把他的四肢擺正,把頭放好在枕頭上。在床上的他很美,他的身體好像會發光,教友慢慢靠過來,一起為他祈禱。我們都很感動,有人也因此而流淚。」
「還有一個痲瘋病人他沒有手,只剩下一隻腿,他剛從開刀房截肢出來,這裡設備不好又沒有冷氣,許多蒼蠅停在他身上,他很痛苦,吵著要自殺,用頭不斷地往床頭撞。我把雙手搭在他的肩膀上,我說:『我一直到你決定不要自殺的時候,我才放手。』我記得我的手和他的身體都一直出汗,好久以後,他才答應不自殺。我說:『好了,好了,那麼願你平安。』後來我們幫他裝義肢、給他一輛輪椅讓他自己開,他沒有手、沒有腳,但很快樂地開著輪椅到處跑,他也不是天主教友。在樂生療養院有天主教的教堂與佛教的佛堂,這是佛教和天主教的合作,我們合作得很好。」幾年之後,天主教的大專畢業青年也成立了一個跨宗教的「青年同工聯會」,積極地貢獻一己之力,從事社會關懷與服務。
確實,不同宗教之間的合作,以社會服務為訴求似乎是比較容易切入。比如九二一賑災、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安寧療護等。我不禁好奇,議題的選擇對宗教合作是否很重要?還是因為他們都沒有論及宗教?
馬神父認為當時他們從事社會服務時,根本沒有思考過宗教交談這部分,純然是為了服務。然而有過這樣具體服務經驗的人,一定會強烈意識到宗教需要合作。馬神父說:「當我們發現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幫助,大家便會輪流到那邊服務。這些服務的經驗跟死亡、跟疾病在一起,並不是天主教獨有的經驗,而是所有人的經驗。我們陪伴很多人面對死亡,把別人的痛苦變成我們的痛苦,因為信仰,我們不害怕死亡,死亡是永遠幸福的大門。我最小的弟弟剛出生就因戰爭而死亡,我的學校也被炸毀,當時我很恨德國人,恨他們為什麼要發動戰爭?戰爭結束之後,我到德國科隆也看到很多房子倒了,其實許多房子是法國軍隊炸的,德國人也很可憐。在德國基督教的家庭比較多,我不懂為何同樣是基督徒卻要彼此殘殺?我不想再繼續恨他們,恨是無濟於事的。戰爭讓我了解到一定要避免戰爭。要學習互相了解,要彼此關懷。若以佛教的觀點,我在救難隊裡所救的人說不定上輩子就是我的兄弟。」
「凡是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不同宗教的人為最小兄弟所作的,難道不也是天主所歡喜的?天主的歡喜始終存在於馬神父的喜悅之中,能感受喜悅便成為一種恩惠。
在松山,還有一個馬神父也經常騎腳踏車去關心的貧民窟,那裡沒有床,大家都睡地上,馬神父有時候也留下來過夜。冬天沒有棉被,馬神父便裹著衣服跟他們一起睡在地上。
馬神父說:「我向天主祈禱被子,沒想到隔天就有人送來幾十條毛毯到教堂,說是送給我們的。感謝天主!我高興得不得了,連忙叫了一輛計程車,把所有毛毯都塞進車子裡,一路送到松山。你知道嗎?一路上都是綠燈。我和計程車司機都覺得不可思議。我搭公車回到教堂,才知道這些毛毯有一部分早已答應要送給清寒學生。我只得再搭公車到松山,跟他們抱歉後,點清楚該帶回去的數量,又叫了一輛計程車,竟然又搭上同一輛計程車,同一個司機,又是一路的綠燈回到教堂。司機覺得很不可思議,他不是天主教徒,他說要來聽我講道理。」
馬神父至今還蓋著那條四十年前的毛毯,那是窮人朋友臨終前送給他的,雖然早已破得不成樣了,但這毛毯提醒他憶起那些好朋友們的笑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