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30 18:30:46| 人氣1,6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沙漠中追尋一支奇妙的民族/詹宏志

推薦 1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沙漠中追尋一支奇妙的民族/詹宏志 

 

(本文摘自《卡拉哈里沙漠的失去世界》, 馬可孛羅出版)

 

遙遠他鄉

  如果你是當代旅行文學或任何文學的愛好者,我誠摯地希望你找個機會認識勞倫斯.凡.德.普司特(Laurens Van Der Post, 1906-1996)其人、其書,以及他諸多不可思議的事蹟。

  怎麼樣介紹一位漫漫生涯超過九十年、在地球上的足跡既廣且深的奇人?我們又該從何開始?如果你看過一部日本導演大島渚執導的電影叫《勞倫斯先生,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1983,又譯《俘虜》),那也許是簡單的起點。在這部由東西兩位名音樂家坂本龍一和大衛鮑伊(David Bowie)領銜主演的怪異電影裡,戰爭、人性、衝突與折磨、南洋氣候與熱帶雨林景色、受囚的戰俘與權威的管理者,交織成一幅人類社會既扭曲又深沉的詭譎寫真。而這部電影所鬆散根據的原作,就是凡.德.普司特描寫自己二次大戰成為日軍戰俘經驗的著作《種籽與播種者》(The Seed and the Sower, 1963)。

  如果沒有戰爭,凡.德.普司特可能「只」成為一位小說家,事實上他在一九三四年出版的第一本書《在某省》(In a Province),就是一部用了他自己非洲經驗的反種族歧視小說(在了解非洲種族衝突的議題上,這本書早已成了經典);凡.德.普司特生在非洲南方的菲利波利斯(Phillippolis),童年生活包圍在一群善良快樂的非裔奶媽僕役之中,他和非洲部落民族的美好生活經驗,許多論者(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都認為這個經驗決定了他後來一生與非洲情感交纏不休的生命軌跡。

  另一個影響他後來發展至鉅的經驗則是二次大戰成為戰俘一事。年輕的普司特本來在非洲家中務農,但他熱愛旅行遊歷並有志於文學,二十八歲他出版的小說《在某省》標示的正是他的文學種子根源。但大戰的興起改變了他原來設想的人生途徑,他應英國祖國的號召返鄉從軍,隨著戰事變化他先從西非被帶到緬甸,後來又輾轉交戰於蘇門答臘與爪哇;在爪哇英軍戰事失利,他成了日軍戰俘,那是一九四一年的事,他整整在戰俘營待了三年,直到大戰結束才僥倖存活。

  在戰俘營裡,他被折磨、刑求,多次面臨處決的威脅;他在過程中看到折磨他的日本軍人的自尊與自卑、狂熱與恐懼、人性與獸性,種種奇怪扭曲的組合,而被折磨的戰俘也有卑屈和高貴的分野,普司特自己也多次來到瀕於自棄、瘋狂與絕望的邊緣。這個經驗似乎在他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被戰爭扭曲的人類行為成為他永恆的惡夢和疑問,甚至在多年之後,為了解決心裡長期揮之不去的陰暗處,他收拾內心累累傷痕,重遊日本,試圖在那個陌生的社會和人群中,追尋發生在熱帶雨林裡那一場不堪回首的試煉的文化根源。

  戰爭結束後,他並沒有立刻回到英國家鄉,印尼群島上一連串的獨立運動又留住了他,他繼續留在當地為英國政府工作,直到一九四七年才返回歐洲。回到英國的普司特,看到的是一個戰後艱苦重建、百業蕭條、無處容身的社會,他也因為獨特的生活經歷而成為無法融入社會的不適應者,內心充滿著被誤解和被忽視的委曲;一九四九年,成長時期的非洲大地氣息再度召喚著他,他自願投入政府資助的一項研究計畫,在今天馬拉威(Malawi)境內考察兩個外人罕入的區域,這個行動和感動重新燃起普司特停息了十七年的創作之火,一九五○年他把此行經驗寫成《內陸冒險》(Venture to the Interior),這一刻起,他不再是大兵普司特,他又回到當年那位震動文壇、才情洋溢、無可限量的「憤怒青年」了,只是這一次,他已經歷經滄桑,高齡也四十四了。

 

如風之歌

  幸虧老天垂愛,把戰爭坐牢的時間都扣掉不算,他仍然活到九十歲,也精神抖擻活躍到九十歲,中年才出發的他仍然來得及踏遍荒僻、交遊四海、高談闊論、並且著作等身。《內陸冒險》一書的出版,只不過是後來多彩多姿作家與探險生涯的青春序曲而已。

  《內陸冒險》的推出,立刻被文壇認出這是一位對非洲有清澈隻眼與獨特體會的作者,他書中冷靜敘述徒步翻越馬蘭劫關(Mlanje Pass),和攀登尼伊卡高原(Nyika Plateau)的故事與情狀,他描寫非洲景色的能力,以及他對非洲部落民族深層精神世界的了解與體會,都受到了歡迎與肯定,他也因此確定了寫作與旅行的生涯方向。他的下一個計畫,也就是後來將震撼全世界的計畫,凡.德.普司特決定要在非洲沙漠裡尋找一個消失的民族的下落。

  早在一九一四年,當普司特還是八歲小孩的時候,一位即將從軍參戰的友人在他家提到,他曾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真正的布須曼人(Bushman),這個線索不知緣何震動了他,當天下午,已經開始寫詩寫日記的小普司特在日記本裡重重寫下:「等我長大,我要到卡拉哈里沙漠去找布須曼人。」

  很少有人真的在長大之後仍能實踐童年的空幻奇想,但《內陸冒險》的成功,給了凡.德.普司特重拾舊夢的機會。他把這個構想提給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得到BBC的支持,他因而找了一位不怕艱難的影片製作夥伴,做好準備正式前往當時仍然神秘空白的卡拉哈里沙漠。

  事實上,普司特在童年就不乏接觸帶有布須曼族人血統的非洲人;他們瘦小的身材、印在沙漠上的小腳印、以狩獵方式移居而生、卡嗒卡嗒作響的奇異口音,早已是凡.德.普司特童年魅惑嚮往的對象。而部分「馴化的」布須曼人有的已經在白人的莊園裡充任僕役,但啟用布須曼人做僕役的人有時候一覺醒來,會發現他們都不見了。因為布須曼人來自沙漠,當春夏之季,天際累積雲雨、雷電,他們彷彿也累積了奇異緊張情緒,變得心神不寧,直到有一天,他們再也受不了,就丟下衣物,裸身回到沙漠之中,像鮭魚從內陸河流游向大海一樣,這種神秘傾向與事蹟,也讓普司特感到印象深刻。

  凡.德.普司特相信他必須在最惡劣的季節(無水炎熱的夏季)進入殘酷沙漠,才能找到真正的布須曼人,以及他們傳說中奇特的生活方式。從後來的書中,我們當然看到作者艱辛凶險的旅程,看到他在沙漠裡與一個迷人的原始民族進行的偉大接觸,看到作者的動人敘述,也看到作者提出的最具啟發性的內在反省。這一次,普司特超越了十九世紀的前輩非洲旅行者,他優美雅潔的文字駕馭、對非洲內陸的景物、氣息、聲音與氛圍的蠱惑式描繪能力,加上他對非洲背景的深層知識,以及他對部落民族內心世界的同情與體會,使得讀書的世人對非洲的了解超出了黑暗大陸的征服,轉換成一種對非洲文化的認同與移情。

  當代的偉大旅行者不再是地形地物的征服者(雖然體力上也絕不容易),而是文化人文的了解者與同情者,他讓我們眼中的原始民族重新有了血肉、情感、與智慧。一九五八年,凡.德.普司特的《卡拉哈里沙漠的失去世界》(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出版,加上現代旅行者的新武器:一部眼見為信的紀錄片,立刻震驚了世界。一個矮小的非洲游獵民族,不可思議卻發人深省的習俗、思想、文化,從此展現在世界的眼前,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因此也是對自己的了解,從此也向前跨了一步。

  後來,這個新的人類學知識因為氾濫的知名度而不免淪為悲劇或鬧劇,卡拉哈里沙漠從此並不安寧,石器時代生活的布須曼人也從此不能獨立於俗世的拉扯,他們必須裸身持弓出現在《上帝也瘋狂》和某些台灣的三流影片之中,以奇特的身形、口音和格格不入的知識體系,做為全世界笑料的泉源,這已經是可憐可憎的剝削了。

  這也許不是凡.德.普司特希望帶給世界的結局,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失去世界》之後,他又出版了試圖體會布須曼人精神世界的《獵人之心》(The Heart of the Hunter, 1961),七十年代他又出版半紀實半虛構的《如風的故事》(A Story Like a wind, 1972)與《遙遠的地方》(A Far Off Place, 1974),他真正帶給世界的是捕捉非洲原著民的精神面貌與神話源頭,強烈反對西方文化凌駕專制的片面理解,更瓦解建立在偏見之上的種族歧視與種族隔離。《如風的故事》與《遙遠的地方》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更使得普司特的觀點影響了全世界。

  做為一位作家與旅行家,普司特不曾停止他的足蹤,除了再三尋訪非洲之外,他也遊戰後的日本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都留下洞察力十足的旅行文學。他交遊廣闊,其中又以他與精神分析大師容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忘年之交最為膾炙人口,他曾為容格拍攝一部訪問紀錄片,並寫成一本書《容格與我們時代的故事》(Jung and the Story of Our Time, 1975),也都被認為是了解容格精神面貌的最佳文獻。

  和威福瑞.塞西格(Wilfred Thesiger, 1910-2003)一樣,凡.德.普司特是當代最偉大的探險家與旅行家,他們以超越前人的細膩感性與文化同情帶給旅行文學全新的轉折,相形之下,上一個世紀的探險家,即使是飽學之士,看起來都像是麻木不仁的「粗人」。但在塞西格與普司特出現之後,旅行文學不再容許一個對文化對象沒有了解與感情的人,你不能是走入野蠻世界的唯一文明人,你必須在另種文明當中認出自己出身的野蠻,這大概是當代探險家留給世界的新遺產吧?

----

本文來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2518

台長: 一個讀者
人氣(1,677) | 回應(0)| 推薦 (1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導讀 |
此分類下一篇:山就在那兒/詹宏志
此分類上一篇:金色靈魂的戰士:阿拉伯的勞倫斯/詹宏志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