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4 01:09:02| 人氣3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別帶孩子一起尋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方外看紅塵 聖嚴法師著

生死大事
  
  別帶孩子一起尋死
  
  問
  
  台灣兒童人權評價不高,發生過許多起父母帶著孩子燒炭自殺的案件。有些父母以為獨留孩子在世上,會讓他們受苦,所以才帶孩子一起走,以為是為孩子著想。該怎麼破除這樣的觀念呢?
  
  答
  
  這種「要走,帶孩子一起走」的觀念在其他國家沒有,在西方更是沒有聽過。甚至是受到漢文化影響很深的日本、韓國,也沒有這種觀念。
  
  這種帶孩子尋死的觀念,大概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相信人死了,就會到陰間與祖先會合。活著的時候,在陽間是同一個家族,到陰間以後還是同一個家族,就是「活著是一家人,死了是一家鬼」,在陰間還是熱熱鬧鬧的。
  
  因此,有些人受了刺激,或者對人生絕望,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到自己的孩子,怕他們留在這個世界上沒人照顧,所以要帶孩子一起走。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有人說:「活是一家人,要活大家一起活;死也是一家人,要死大家一起死。」這些話聽起來滿感性的,乍聽好像還滿溫暖。仔細一想,非常悲哀,也非常恐怖,跟所有宗教的信念,都是相違背的。
  
  就拿佛教來講,相信人與人之間,是「因緣聚、因緣散」,這一生所謂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姊妹、情人等種種關係,都是因為種種的因緣,此生相聚;死了以後,每個人有不同的福德和因緣,就會有不同的去處。福德和因緣是看人在一生當中的所作所為,對自己和他人、社會及世界有多少付出。有些人付出比較多,有些人付出比較少;有些人傷害人比較多,有些人傷害人比較少;有些人非常努力,有些人非常懈怠,因此結果就不一樣了。
  
  所以,即使生在同一個家庭,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死亡之後去的地方也不一樣。這一生是親人,可是轉世投胎以後,有可能見面時,彼此是不認識的,重新來過。很多人認為,人死後就變成鬼了,這是我們漢民族傳統的觀念。在佛教的觀念裡,人死後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變成鬼;如果造福人群,做了很多善事,就很可能升天。只有造很大的惡業,才可能到餓鬼道。
  
  所以,自己不想活的時候把孩子一起帶走,是非常愚癡的,也非常殘忍。孩子有自己的福德因緣,怎麼可以帶他一起走?這是殺人行為,孩子有活下去的權利。
  
  自殺的本身,就是非常愚癡的事,因為自殺絕對不是「一了百了」,可能會把更多問題留在世界上,也把因果留給自己的下一世。
  
  福德和因緣是看人在一生當中的所作所為,對自己和他人、社會及世界有多少付出。

減少憂鬱的方法
  
  問
  
  因憂鬱症輕生的情形經常發生,雖然很多人還沒有嚴重到想自殺的程度,但在生活中也是被憂鬱纏身,悶悶不樂。如果得了憂鬱症,應該怎麼辦?
  
  答
  
  媒體曾經報導,台灣人患憂鬱症的比率很高,特別是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六成有憂鬱症傾向,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年輕人為什麼憂鬱?可能是對前途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另外,也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不知道人生要倚靠什麼?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裡,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家庭,都充滿不確定感,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充滿理想卻難以實現。例如有的人感情沒有問題、家裡背景好,為什麼還是選擇輕生呢?可能是因為覺得生命是無常的,感覺這些外在條件都不可靠、充滿不確定,都不能保障自己的未來,所以就自殺了。
  
  懷抱理想,卻覺得什麼都抓不住,內心空虛、害怕,憂鬱就來了。憂鬱讓人睡不好、大腦不能休息,但思考又總在鑽牛角尖,老在困擾中打轉。嚴重的時候,真會讓人想自殺。
  
  減少憂鬱的方法之一是信仰。台灣燒香拜神的人多,但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少。真正的宗教都有一套教人處理煩惱的方法,基督教要人相信上帝有愛,一切交給上帝;佛家講因果、因緣,這些都能讓人在逆境中面對困難。
  
  另外,建立全心投入的志業,也是減少憂鬱的方法,不論公益事業、開創新工作、藝術修養都可以。但不要變成工作狂,因為如果怕失落而拚命工作,一旦空閒下來,反而會得憂鬱症。所以要投入工作,也要懂得調劑,放鬆休息。
  
  得了憂鬱症一定要看醫師,而且要說出來,把自己的不安和親戚、朋友說,這樣心中會得到平安。
  
  我有一個信徒就是這樣,整天要找人講話;如果有人願意聽,他就一直講自己的事。這樣傾吐,對他的心情很有好處的。
  
  得了憂鬱症的人,工作能力不見得差,老闆不應該用這樣的理由開除人。嚴重的憂鬱症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老闆鼓勵他看醫師,才是比較慈悲的作法。
  
  要投入工作,也要懂得調劑,放鬆休息。

台長: john
人氣(3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