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3 23:42:28| 人氣1,1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肉身菩薩金地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五、九華山的歷史地理

根據史料記載,九華山之成為佛教的道場,始於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西元五○三年)有高僧伏虎尊者來山,居拾寶巖,建伏虎庵。在唐朝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又有僧人檀號比丘來山中修行。又再根據明代的嘉靖《池州府志》及《九華山志》記載,相傳東晉安帝隆安五年(西元四○一年)天竺僧人杯渡,來九華山創建茅庵。到今天為止,相傳九華山的開創者,前後已有四人;第四位就是根據唐朝隱士費冠卿的〈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載,九華山佛教聖地的開創者為新羅僧人金喬覺,世稱「金地藏」,因其俗姓金,俗名喬覺,法名地藏,是新羅王族近親。他約於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渡海來華,至九華山中的岩洞內苦修苦行,感動了當地的信眾,到唐肅宗至德初年(西元七五六年或七五七年),山下的長者鄉紳諸葛節等,捐資買下了「谷中之地」,原為檀號所居舊址,為金喬覺興建禪居,這就是現在九華街的化城寺前身,此為九華山有正式寺院之始。
  
  當時的九華山罕見人煙,因為山間的天然氣候嚴酷,所以地藏比丘的〈送童子下山〉詩中有「老僧相伴有煙霞」之句;唐朝詩僧冷然在其〈宿化城寺〉詩中也有「佛寺孤存千嶂間」的景象。
  
  此後,九華山的歷代僧人之中,人才輩出,多半是禪師,也有不少名重一時的詩僧。到了宋朝時代,已經發展到四十餘座寺院,先後被朝廷賜額的有十二座,其中最有名的是化城寺;南宋的大慧宗杲禪師也曾到過九華山的天臺峯,在其〈遊九華山題天臺高處〉的詩中有這樣的描述:「踏遍天臺不作聲,清鐘一杵萬山鳴;五釵松擁仙壇蓋,九朵蓮開佛國城。」當時已是一派「佛國」氣氛了。因此,從九華街到天臺頂,被佛教界稱為「蓮花佛國城」,兩地之間是十五華里的石級山路。

六、肉身菩薩金地藏
  
  根據清聖祖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李燦寫的《九華山志‧序》,說在唐玄宗開元七年(約西元七一九年),新羅僧金喬覺來華,卓錫九華山苦修數十載,在唐德宗貞元十年(西元七九四年)以九十九歲高齡圓寂,因其法名地藏,故被後人尊為地藏菩薩應現的化身。
  
  九華山區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峯有二十餘座,登最高峯可見到群峯競秀,搶人眼目者數十座,爭峙其間者數以百計,因金地藏的世壽九十九歲,故稱九華山有九十九峯,而特大者有九,故被命為九子山及九華山。
  
  在《宋高僧傳》卷二○有〈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對於他的身世、相貌,有如下的描述:「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
  
  像有這樣昂藏氣質的一位僧人,所以能夠不畏艱鉅,餐風露宿,渡海跋山,不辭千萬里行腳,堅忍不拔勇往直前,而到九華山中修行數十年,當然可以理解。

關於金地藏在九華山的事蹟,在此傳中有較多敘述,說他到了九子山最高峯,見到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因此而巖棲澗汲以度日,曾為毒蟲所螫,仍不斷端坐無念,而感得山神作禮餽藥,並云:「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
  
  傳中又說,九華的頂峯多雲霧,罕露其頂,其天然氣候惡劣,而地藏不以為苦。故當諸葛節等率村民至山麓登高,深入寂無人煙之境,發現唯有地藏一人閉目石室,僅有一具折足鼎中,以白土和少許的米粒烹食度日。因此深受感動,替他買下了現在九華街化城寺的地基,不數載而成大伽藍。
  
  後來,金地藏的高風大名,聞及本國新羅,僧眾渡海而來相尋相依者眾,山中道糧不足,地藏仍以白土供食養命,形容枯槁,南方有人因此而將他們號為「枯槁眾」。直到現在,九華山的龍潭之側,還有這種白土,民間相傳稱為「觀音土」,現在九華山文物館中也陳列有這種白土的標本。
  
  又根據傳說,地藏比丘金喬覺,從新羅來華時,僅帶白犬一條,孤身雲遊,在九華山得到員外閔公的信仰。那片山地原屬閔公所有,地藏向他借一袈裟之地,結果把整座山全部蓋住,因此閔公感其神異,受其所化,捐出整座山頭。而閔公之子也依止地藏出家,法名道明;閔公自己隨後也出了家。因此,直到現在,地藏菩薩塑像兩側,通常有脇侍二尊,青年而現出家相者,即是道明;老者而現員外相者便是閔公。地藏菩薩的座騎,似狗非狗相的諦聽,就是那條白犬。在民間傳說中,倒是蠻動人的故事。

七、肉身寶殿
  
  出身於新羅王室的地藏比丘,在九十九歲那一年預知時至,而昭告大眾,行將他往,因此眾聞山鳴石隕、扣鐘嘶嘎等異象。地藏就在此種情景下趺坐而滅。將其肉身舍利納於函中,經過三年開啟,顏貌如生,故為其建小塔於南臺,那就是地藏菩薩肉身寶殿所在地。
  
  這位地藏比丘,在其生前,並沒有記載他曾表示自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以他的修行法門而言,《宋高僧傳》說是「四大部經」,不知是指那四大部,只知道他讀誦《華嚴經》,和修持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法門。他與地藏經典中的地藏菩薩法門,並沒有明顯關聯之處,只是因為他的名字叫作地藏,而且能夠苦修苦行,名動十方,所以被後代佛教徒尊為所信仰的地藏菩薩化現。我們這次來九華山朝聖,就是帶著信仰心、虔誠心來體驗地藏比丘的苦修精神以及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心。站在信仰的立場,我們當然相信他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我們從九華街到神光嶺(原名南臺)的肉身寶殿,是用步行的,約二十五分鐘,開始是平地,然後一段石級又一段石鋪的平行路面,僅容二人和三人並肩而走。它位於化城寺之西,最後一段的陡坡石級,共有八十四磴,它是登上肉身寶殿大門的通路,有一點像五臺山的菩薩頂,需要爬陡坡一百零八蹬。而在五臺山上的菩薩頂之前,也有一點像上九華山的肉身寶殿之陡坡石階前相似,要走一段高低起伏曲折的石砌路面。陡坡石階的兩側,附有鐵索欄杆,預防登坡者摔倒。宋代詩人陳清隱曾有一詩云:「八十四級山頭石,五百餘年地藏坟。風撼塔鈴半天語,眾人都向夢中聞。」可見八十四級石階已有很久了。

當我們爬上坡頂,就見到該寺住持聖富法師在大門外歡迎,入內即見「東南第一山」的大字金匾高懸廊下。先讓我們在肉身殿內禮塔,這是一座七級八角形的木塔,以漢白玉為塔基,木塔內壁是金字《地藏菩薩本願經》,塔的每層八面,均有地藏菩薩坐像的佛龕。塔的兩側是十王立像。據說六十年才開啟一次塔門,所以沒有人見過肉身比丘的裝金像是什麼樣子。
  
  在繞塔三匝之後,住持法師告訴我還有一座地藏大殿,剛剛興建完成,那兒可以看到一尊慈明老和尚的肉身菩薩像,然後他帶著我們向肉身殿左側,往下坡走,一共九十九階石級,才到達地藏大殿,非常雄偉莊嚴寬廣,在殿內右側,供著一尊裝金不久的肉身像。我問住持法師,這位肉身菩薩的來歷,他只說是本山的一位七十歲老和尚,圓寂四年後發現肉身不壞,可以說是菩薩再來,其他沒有很詳細的資料。後來到了天臺頂,才有人告訴我,他生前是肉身殿下方的一個小庵,叫作上禪堂的清眾,他在生時並沒有什麼影響力和特殊事蹟;能夠在死後肉身不爛,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總是好現象。九華山有不少肉身不壞的例子,例如明末神宗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有一位無暇和尚在東崖之巔,結茅禪修,一百一十歲圓寂,幽葬三年,肉身不壞,後人建庵供養,在明莊烈帝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年)冊封為應身菩薩。不過這些肉身菩薩的影響力都不及地藏比丘,現在我們到了肉身殿,看不到地藏比丘的肉身,能夠瞻禮這位慈明老和尚的肉身,也能讓我們的團員生起信心。

因此,我從地藏大殿拾級而上的中途,遇到經常害病的幾位僧俗弟子,便懇切的勸勉他們說:「業障重的人,要多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發大願心,就能消業除障。」所謂發願,就是要為眾生要為佛法多奉獻,不要為自己的利害得失及憂喜苦樂著想,當時他們好像都聽懂了。
  
  接著在肉身寶殿前的平臺上,集合大眾,請聖富法師開示,向地藏肉身寶塔辭行,就地頂禮三拜之後,我再向大眾勸告,既然來到了九華山供奉地藏菩薩肉身之處,應該學習地藏的精神,發大悲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在肉身塔殿的北門廊下,發現有一塊黑底金字小篆橫匾,便是寫著這兩句話,乃是北洋政府的大總統黎元洪所書。

八、蓮華世界
  
  我們上下肉身寶殿所踩的每一個石級,包括八十四級、九十九級兩段陡坡,乃至平鋪的石板,也都發現雕刻有蓮花的圖案,而且每一段石頭蓮花的圖案設計都有變化。九華山的祇園寺前,有一百多塊長方形石條鋪砌成的浮雕蓮花甬道,每石中央也是各式圖形的蓮花。後來到了普陀山,我們也在每三塊石板即有一朵蓮花雕刻的朝山步道上走過;特別是從法雨寺往佛頂慧濟寺的那一條步道,步步是蓮臺。所謂靈山聖地,真是名不虛傳,法雨寺的大殿地板石,也是每塊都有蓮花的圖案。
  
  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曾使日僧慧鍔在海上發現鐵蓮擋住去路,而將那塊海域稱為蓮花洋;九華山在李白登山所見是九朵蓮花形的山峯,可見此二名山,與蓮華世界特別有緣。上海龍華寺的大殿,也有蓮花圖形的方塊石砌地面。
  
  雖然在大陸許多的佛教名山,乃至包括印度在內的佛教聖跡,很少有像九華山、普陀山那樣,有以蓮花圖形作為整條步道與整段石級的圖案雕刻;也很罕見以蓮華命名的山名及水名。可是我在一九八九年去印度朝聖的旅程中,當我見到遍地都是野生的白蓮花時,就已告訴大家,在印度朝聖,都要用「步步生蓮」這句話來看待這個世界;生活在這個世界,等於是生活在蓮花中的蓮臺上。
  
  蓮花在大小乘經典中都有它殊勝的意義。

《中阿含經》卷二三《青白蓮華喻經》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華,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道門品第四》也說:「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月不與冥合,亦如蓮華不為泥塵之所沾污,譬如虛空無能污者。」
  
  《維摩經‧佛道品》也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從以上的三種經典所見,都是用蓮花象徵來譬喻諸佛菩薩在人間和眾生共同生活,救濟眾生而不貪著眾生,隱跡塵勞而不為煩惱所困,處於生死苦海而不以為苦。這就是說,菩薩要成佛一定是深入眾生群中,發菩提心,成就眾生。
  
  但是在《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都說,西方三聖都住於蓮臺之上,同時,凡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臨命終時,西方三聖手持蓮臺來迎此人,往生西方蓮池。《大智度論》卷八說:「床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蓮華軟淨,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淨大者;人中蓮華大不過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達多池中蓮華,大如車蓋;天上寶蓮華復大於此,是則可容結加趺坐;佛所坐華復勝於此百千萬倍。」
  
  從這一段引文可見,蓮花的大小,是因福報的大小、智慧的深淺,以及所生品位的不同,而各有異,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九品不等的蓮臺;人只要修行佛法,行菩薩道,就能把世間當成蓮池,自己生活的環境,處處都是蓮臺。所謂「化火焰為紅蓮」,雖是菩薩境界,我們每一個凡人,只要能夠用心去解讀古來祖師大德們修行的信心、創建道場的願心、化度眾生的悲心,就能夠體會到他們的內心,每一秒鐘都沒有離開清涼的蓮池。當你躺下時,是在蓮臺上;坐著時,是在蓮臺上;站著時,是在蓮臺上;走路時都在蓮臺上。只要保持自己的身、口、意不受環境所困擾,不產生煩惱,那就會體驗到處處有蓮花、步步是蓮臺的蓮邦淨土了。

九、處處蓮臺.步步蓮華
  
  蓮花生長於污泥,不為污泥所染;蓮花出於水面而不沾水,這亦是容易看懂聽懂的事,也是能夠去體會去練習的。把自己的心,揣摩著像蓮花那樣的精神,但是,要在眾生群中,不為眾生所困擾而起煩惱,那是需要用持戒、修定、念佛、拜佛、禮懺、聽聞佛法、閱讀經典等方法,來幫助我們,才能夠做到除粘去縛的工夫,獲得身心清淨的體驗。所以《維摩經》的〈佛道品〉要說:「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
  
  因此,我在這一次朝聖之行的行前說明會上,一再的勸勉大家要以打禪七、打佛七的心態,進入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內心世界去,不是觀光旅遊,一定要觀想所處的環境、所到的道場、所走的路,處處是蓮臺,步步有蓮華;所見的人、所見的物、所發生的事,都要觀想為成就人間淨土,成就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也就是說,所見到的人,不論是什麼形態,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所接觸的事物,都是在影響我們淨化身心、淨化世界,以及求生佛國的助緣。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也就自然現前了。
  
  當晚在聚龍飯店晚餐之後,團員們即分二組,住進聚龍和東崖兩個賓館。
  
  晚餐後,有一位臺灣比丘尼帶著二位當地的比丘尼,到聚龍賓館見我,開口就稱我師父,說是我的弟子,法名叫果學,我看她很面熟,就是想不起來,我什麼時候剃度了這樣一位弟子。接著她告訴我,原來她是我們東初出版社發行部的職員,俗名林惠珠,因為我沒有接受她在農禪寺出家,所以在其他道場剃度後,來大陸已經九個月。當時她從黃山來到九華山,暫住於九華街的菩提閣。另二位比丘尼之一,就是該道場的住持德福師,她們都有道心,也正在用看話頭的工夫,所以向我請教看話頭的正確方法。
  
  我不希望在中國大陸私下接觸太多當地人,以免惹來麻煩,所以叮嚀她們不要再帶其他的出家眾來看我。事實上,我白天忙著參訪,晚上忙著開會和面談,也沒有多餘的時間。不過,能在蓮華世界見到熟人,就像是在佛國淨土和親人相會,我也十分歡喜。


 

台長: john
人氣(1,1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