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下觀點純從理論基礎及歷史脈絡下探討,並非本人主觀臆測的看法。其「研究途徑」是從「結構現實主義」角度著手,因循著「能力塑造意圖」的角度切入此次美伊戰爭的核心問題。
觀點1:現實主義者認為,大部分的國際組織都是霸權的白手套,沒有強權在這些組織背後撐腰,國際組織是無法完善運作的。諸如: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家聯盟、二次世界大戰後難產的ITO都是明顯的案例(國際貿易組織;GATT的前身)
50多歲的聯合國是歷史的產物(legacy),其運作機制早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的國際局勢。法、中、俄、英論實力早就不配稱作為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更正確地說,這些國家無論在科技、知識、經濟、軍事上,早已喪失實力與美國在安理會上「平起平坐」的地位了(我不瞭解,當初被德併吞的法國為何可以當常任理事國?有誰知道嗎?)。
當初這些國家得以入安理會,說明白一點,就是被施捨或透過利益關係而被拉攏進來。試問,當時殘破的中國有能力夠資格被稱做四強之一?蘇聯這個虛胖的國家,除了軍武可以跟美國稍做抗衡外,哪些領域還可以跟美國相比?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早就一蹶不振,但仍舊浸淫在「日不落帝國」的春秋大夢中。反觀日本與德國等戰敗國,無論在軟國力方面的尖端科技、經濟、教育或是硬國力的軍武能力上,與中、英、法、俄等國相比,早已過之而無不及。
觀點2:台灣政府這次處理美伊戰爭的技巧,拙劣無比!最糟糕的是,抱別人的大腿安安靜靜地抱就好,竟還大張旗鼓地告知全世界(雖然沒有什麼國家想鳥我們),真是跟美國大兵的名字(G.I.)一樣:General Idiot!
觀點3:結構現實主義宗師Kenneth Waltz曾提及,國際環境的結構在冷戰後完全改變,國際建制的意涵也已發生重大轉折。世界已由冷戰時期兩強並列的權力平衡態勢,邁入一超多強的新局面。
若從「政府中心型現實主義」來看,其重心假設為,當核心決策者意識到政府權力的相對增長時,國家將試圖對外擴張其政治影響。然而,身為民主黨又有反戰骨子的柯林頓不打伊拉克是情有可原,其在位時期,明顯地較重視國際規範、多邊組織的功能。
尤其,時任國防部長的Joseph Nye又是力促「軟國力」(如:經濟、政治制度、科技、教育...等)的頭號大將。淡化了柯林頓政府在國際間的軍武擴張色彩(除了在索馬利亞的幾隻「黑色老鷹」被打得希哩嘩啦之外)。
但是,身為共和黨、充滿利益團體色彩,身旁又集結一堆新保守派、力行新干涉主義人士的「小灌木」(Bush Jr.)若還不趁「911事件」,國內民心可用之際,左轟阿富汗,右擊伊拉克的話,就真的頭殼壞去了。當然,小灌木當局愚昧的中東政策也是重要的討論環節,但這不在此論述的範疇中。
類似點4:如同,觀點1所述,由於現今的國際局勢與聯合國安理會的結構早已不相容。因此,美國為了維護霸權地位,其政府也是急迫地想要突破這種安理會制度運作與現狀不搭輒的局面。只是他們做的不像是一般其他國家所期望的,從機制內著手、尋求體制內較富正當性的改革。
相反地,美國現所採行的策略為,直接從機制外硬幹,利用機制外的結構變革,逼使聯合國的機制在短期內發生轉變,以符合國際甚至美國霸權的運作方式。因為,從機制內轉變,太慢、所耗的時間成本太高,而且會有所謂的組織理論上的「制度遲滯性」的問題。
有許多人認為,現有的國際規範逐漸在崩潰,若不透過國際機制約束美國,則將造成美國為所欲為、難以收拾的帝國霸權主義。就理論上而言,吾人的看法是,一個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中,其底下的國際規範將是「更」符合美國利益的新建制。
因此,綜合上述,我們必須要瞭解的是,國際政治是相當殘酷的現實環境,唯有強權者,才是說話最大聲的人。所有的國際建制,都是服膺於這樣條件下的呈現而已。當個小國—尤其是戰略意義極為重要的小國—不得不、也必須要選邊靠攏,把所有安全的問題,如國防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民生安全等,交給頭上的老大哥來處理,以確保本身的國家利益。
當然,這是種「只能做、不能說」的事情。若是唯恐天下不知似地大力宣告世人自己是美國的小走狗,還趁人之危時,不知好歹地吠個兩聲,才是最愚蠢的舉動。
註1:若想瞭解為何美國民眾有75%支持政府攻打伊拉克,可以從其社會心理及氛圍著手。Lipset在90年代初期所著的《第一個新興國家》、托克維里的《民主在美國》兩書中就可見端倪。
註2:若想瞭解「國家為何要擴張」(尤其是美國)此一主題,可參見《從財富到權力》一書(中國大陸「新華出版社」出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