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0 14:48:42|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萊塢電影中國風之後殖民反思之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陸、結論
面對全球化理論的發展論述,以經濟為中心,因此採取政治經濟批判是相較文化研究的批判是論述的主流,本文是以為出多採取從好萊塢電影工業在文化上的宰制為主要關照的重心,而非由好萊塢電影工業產製、發行與行銷的經濟層次出發,雖有觸及到部份好萊塢電影工業產製狀況,但礙於既有文章篇幅,僅以採取部份政治經濟的批判論述,無法詳盡。目前風靡全球的好萊塢電影雖然有著強大的電影工業生產能力,但是美國200年的開國史不敷開掘,於是好萊塢不得不向其他民族尋找創作資源,沒完沒了地搞續集、搞重拍,而中國豐厚的文化土壤足以令好萊塢艷羨,更值得所有中國影視工作者重視和珍惜(新華網2001)。
最後引用薩爾瓦多電影學院成立的四個原則說明:回應工農階級的利益,提供他們電影表達的工具;生產影片,能夠公開人民的掙扎;致力於提高群眾與世界其他政府的政治覺醒,特別是有關這場掙扎;打倒訊息錯誤,致力於調整國際資訊網路的秩序。所有的目的無非是要結合電影工作者與人民,電影工作者化成人民的一部份,人民成為他們國家電影的真正作者(廖金鳳、陳儒修譯, 1997:216-217)。依馮建三(1999:17)的觀點,在美國電影強調娛樂、動作足以跨越文化門檻,電影越來越缺少美國風味;若是從這個角度觀察電視的走向,電影全球化與帝國化的差別,也許只是名詞取用的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語言影響了思想那麼用語的選擇也就並不無辜,有了政治作用。期許透過論述的方式可以產生召喚的作用,讓兩岸三地不僅是電影工作者,更是所有的觀影觀眾可以一起來發展去殖民化的、真正屬於在地的電影產業。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國時報》(2001/5/16影視娛樂版)。<2000年全球票房誰第一?吳宇森:我導的最好賣!>
《新華網》(2001/12/24新聞稿)。<影視劇中國製造何時才能大舉走出國門?> Available: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尹鴻著(2000)。<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當代雜誌》156:32-47。
余英時(1990,3th)。《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文化。
吳美真譯(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原書Jameson, F.(1991)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London :Verso.)
李丁讚(1996)。<香港、好萊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21:141-171。
李天鐸、謝慰雯譯(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原書Lapsley R. &Westlake M.(1988).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US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
林文淇(1997)。《當前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電影中的中國符號》,國科會整合型計畫(NSC86-2417-H-008-004-B6)。
洪鐮德著(1996)。《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台北:月旦。
胡光夏(2000)。<廣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初探>,《新聞研究》64:139-159。
倪震著(1994)。《北京電影學院的故事---第五代電影前史》,北京:作家。
高銛譯(1990)。《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原書Amin, S.(1983). Unequal development :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ism.)
張京媛(1995)。<彼與此-愛德華.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33-49。台北:麥田。
張京媛(1995)。<前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9-29。台北:麥田。
張國慶(1998)。《邊緣辯證-電影、文學與文化評論》,台北:書林。
張雅萍譯等著(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原書Hollows, J & Jancovich, M.(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US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張頤武(1995)。<「人民的記憶」與文化的命運>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247-265。台北:麥田。
張頤武(1995)。<全球性後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401-420。台北:麥田。
曹衛東譯著(2002)。《後民族結構》,上海:上海人民。(原書Habermas, J.(1998). 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 Frankfurt: Suhrkamp)
陳明珠譯,Fiske, J著(1990)。<物質主義的影像研究>,《當代雜誌》51:70-83。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原書Stam, R.(2000).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USA: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陳曉明(1995)。<「後東方」視點-穿越後殖民的歷史表象>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233-246。台北:麥田。
陶東風著(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魚愛源、子非魚、發條桔子等著(2001)。《好萊塢批判》,北京:中央編譯。
馮建三著(1999)。<巴黎、紐約、好萊塢>,《當代雜誌》139:14-17。
馮建三譯(1990)〈意識型態與大眾媒介:關於決定論的問題〉,《新聞學研究》50:149-170。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原書Tomlinson, J.(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UK.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原書Toby Miller ... [et al.](2001).Global Hollywood.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黃仁、梁良(2002):《臥虎藏龍好萊塢:李安與華裔影人菁英》。台北:亞太
葉維廉(1995)。<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123-151。台北:麥田。
廖金鳳、陳儒修譯(1997)。《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Armes, R.(1987)Third World Film Making and the West. US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廖朝陽(1995)。<《無言的山丘》-土地經驗與民族空間>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333-354。台北:麥田。
管中祥、羅慧雯(1995)。<影視次帝國的迷思-亞太媒體中心官方論述分析>,《政大學生論文研討會》。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1997). Discipline and Punish.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28:189-228。
蔡源林譯 (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原書Said, E.(1993). Cultural and Imperialism. N.Y. :Stone &Wylie Limited)
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原書Said, E. W.(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Knopf)
鄭植榮譯著(1992)。《電子殖民主義》,台北:遠流。(原書McPhail, T. L.(1987)Electronic Colonialism. CA: Sage)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研究:以1994年為例>,《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一期:167-191。
戴錦華(1995)。<遭遇「他者」-新中國電影與第三世界批評>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頁375-399。台北:麥田。
魏玓(2000)。<至死不渝的左派傳播研究先驅-許勒的生平、思想與辯論>,《當代雜誌》153:18-29。
英文部份
Featherstone, Mike. (1995).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 London: Sage.
Guback, T.(1974).Film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90-101.
McQuail,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3th ed.).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Sage
Stevenson, N.(2002).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2nd ed.).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Sage
Walker, J. A.(1983). Art in the Age Of Mass Media. London:Pluto Press.

台長: keywords
人氣(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