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0 14:47:11| 人氣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萊塢電影中國風之後殖民反思之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小結
上述不論華人導演與演員,更甚至是所謂電影製作層次的武術指導人才,為好萊塢影視工業與西方觀眾,表面上供給了一種來自東方並富有「中國風」的「他性」文化消費;滿足了西方的第一世界對於東方的第三世界欲望與想像。如更深層的觀之,好萊塢吸納華人導演、演員與武術指導人才,無疑是在滿足西方對東方的窺伺同時,更能給予華人世界甚至東方建構出全球本土化的意識形態,借用馬克思和恩格斯「意識形態」一詞的語境,這個名詞來指歷史上統治階級的「虛偽觀念系統」(a system of false idea),其作用即在維護它本身的階級利益。知識社會學家曼罕(Karl Mannheim)在他的名著《意識形態與烏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也更進一步指出,每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不僅是統治階層的經濟利益的化身,而反映了一個階級的世界觀(余英時,1988/1990,3rd:210)。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楊恩璞(2001)則指出,對於影視人來說,民族文化遺產也應該分出精華與糟粕,不能急功近利,用西方獵奇的眼光來表現所謂的「中國特色」,讚美陋習舊俗,甚至在影片裡偽造原始性的民族風情,這種做法只能取得一時的效應,從長遠看是飲鴆止渴(新華網2001)。大陸有批判學者也表示,好萊塢電影工業文化也正代表一種意識形態。好萊塢的影子無孔不入,華人世界也充斥著好萊塢的誘惑。面對「龐然大物」的好萊塢,如同大磁場一樣消化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或說它在整合種種異域文化,為我所用的。我們不得不看到好萊塢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吸收的過程,諸如誤導、篡改、置換的文化現象都勾起我們的思考與興趣(魚愛源,2001:102-103)。面對好萊塢不斷地利用所佔有的文化優勢及霸權吸納來自文化邊陲國度的優秀的電影工作者,令這些來自世界各國電影人才對於好萊塢影視工業趨之若鶩;也就是說,事實上,兩岸三地的電影經過1990年代全球化向外擴展的過程後,已逐漸成為可以投資的商品。世界商業電影龍頭-好萊塢也開始吸納華語電影的人才,以依賴理論學者S. Amin在《不平等的發展》一書中的看法,資本能利用存在的各民族的文化差別,目前在已開發世界中移民工人的不平等就能表明這一點。最糟糕的情況是這種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可以導致一種「內部殖民主義」(internal colonialism)(高銛譯1990:376)。
以政經的觀點視之,所謂內部文化殖民的問題,最主要的論述幾乎都涉及到近代國族(nation)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認同的問題。縱使各國歷史過程不同,其最終之目的則在於以國族之名義掩飾經濟上的剝削關係,創造共榮共存的假象(管中祥、羅慧雯,1995)。依Said所言,任何帝國主義都需要內部的文化論述作為基礎,同樣的,內部經濟剝削關係也需要文化上的強迫認同作為基礎(轉引自管中祥、羅慧雯,1995)。於此不正檢驗,好萊塢影視工業透過強勢的影視經濟,以掌控發行的手法,所造成第三世界的電影內部殖民主義問題的產生。
伍、論述的框限
一、文化中國的概念
兩岸三地的政治現實的複雜性,與統、獨政治意識形態論述的歧異,使得對於中國概念論述的見解有極大的出入,本文希冀藉由文化與歷史的脈絡,將中國的概念框架在「文化中國」之上。另一方面,據歷史脈絡視之,當鴉片戰爭使帝國主義者與資本主義勢力破門而入以來,做為一個衰弱與頹敗中「龐大的東方帝國」,我們的民族記憶與民族文化已不再是一種自閉的、中心化的本體,自此之後,它始終是被侵略、被踐踏的民族創傷,是反抗搏鬥中的民族記憶(戴錦華,1995:397-398)。台、中、港對於如此的歷史情境脈絡有共同的記憶,是無法否認的,但由於後來政治環境所型塑出對於中國詮釋多義性,故本文採取中國化的文化脈絡的統合概念,無法觀照到台灣與中國斷裂的論述,此外為研究框限之一。
二、繼續戰鬥與意識召喚
引用艾凡.哥夫曼(Erving Goffman)的說法:「那些要與虛假意識鬥爭的人,那些要喚醒沉睡者要他們認知真實的人,他將面臨巨大的困難,因為他們睡得太熟了。」(轉引自葉維廉,1995:148)。兩岸三地目前對於好萊塢影視工業的侵入,還未進入到如同拉丁美洲或印度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以電影論述做為戰鬥的武器,這類國家的電影產業的問題,是該如何持續戰鬥;現今兩岸三地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喚醒逐漸被好萊塢影視工業宰制的電影人及人民。在此之間,框限了對於傳統反殖民主義的論述,這樣的論述是以戰鬥為主,但今以兩岸三地的狀況是一種喚醒式的後殖民主義論述,因此產生論述的侷限性。但是這樣所謂的戰鬥意識的召喚,當然不希望如走入學者張京媛(1995:28)的說法,「我們不能重復殖民者的邏輯,簡單地把顛倒了再顛倒過來,用基於同一邏輯的另一種霸權取代西方霸權」簡言之,就是意指以民族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做為論述的基礎,也容易落入民族中心主義的論述偏差。
三、後殖民主義理論的侷限
有批評者認為對於後殖民主義的「後」(post)這個前綴詞是賦予了中心詞「殖民主義」(colonialism)以歷史解釋的特權(陶東風,2000:192)。這也就是說,非西方或地第一世界地方文化,只能因依附著「殖民主義」脈絡進入歷史的論述。以大陸學者陶東風(2000:192的解釋,後殖民主義在語義上傳達出一種透過「後殖民主義」這單一範疇而歷史化了世界觀念)。於此,本文是冀望借用後殖民主義理論的觀點,重新省視好萊塢影視工業對於「他者」電影文化吸納與借用,其所造成的文化衝擊,所以對於理論分析的部份暫不處理。
有學者認為後殖民主義主要是由兩個「檔案」所組成:一個是由歐洲殖民主義的統治力量生產的,另外一個是由反抗殖民主義的話語實踐組合成的(陶東風,2000:192-193)。於此,本文主要關照的面向是晚期資本主義所造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以經濟與文化的霸權侵入的東方世界,這樣的維度是與舊帝國主義存有某種程度的斷裂,故此使論述的歷史縱深不足。這也是本文採取後殖民主義理論的侷限。

台長: keywords
人氣(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