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7 11:45:45| 人氣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傳統學術史第十章詳細摘要與札記(秀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盧鐘鋒《中國傳統學術史》第十章摘要與提問
指導老師:陳金木 教授
學生:郭秀琦 92422003
〈清初對理學的反思與總結性理學史的編修〉
【摘要】
從內容看,清代學術可以分為:
1.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大)
2.清代中期的乾嘉漢學(精)
3.清代後期(即道咸以來)的今文經學(新)
清代的傳統學術史研究和編修基本上也可以分為初、中、後三個時期:
1.清初是以總結性的理學史的編修為主。
2.清代中期則突出了經學史的研究和編修。
3.清後期的修史範圍拓寬,在為漢宋學史再編修的同時,還出現了為「實學」修史和為今文經學家立傳的新情況。
一、清初對理學的反思
(一)歷史文化背景
明清之際正處於歷史的大變動時期:
1.在封建經濟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自明嘉靖以來,出現了一種具有顧傭勞動性質的新型經濟關係,對封建自然經濟起到了瓦解的作用,它喚起了人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以批判脫離實際的理學,提倡經世致用之實學為基本特徵,本質上與理學相對立。
2.在封建國家政權問題上,發生了明清兩朝的異代更迭。
他們把由清代明的易代更迭稱為「神州蕩覆,宗社丘擄」,面對這一句大的歷史事變,他們無不進行歷史的反思,探索明亡的原因,總結明亡的歷史教訓。
3.在理學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思想危機。
自明末以來,理學中的有識之士開始走上批判,總結理學的道路,評其是非,論其得失,以救時弊。這條出路,就是轉變「嘉、隆以來學者信虛悟而卑實踐」的學風,提倡由「虛」反「實」的「致知」進路。
(二)社會思潮的時代特色
1.從政治上批判理學清談的危害。
他們把總結明亡的經驗教訓與對理學的反思聯繫起來,重新檢討理學的得失,從而使清初對理學的批判和總結賦有政治歷史的內涵。清初學者對理學清談的批判,主要是針對王守仁的心學:
(1)顧炎武
(2)王夫之
(3)費密
(4)呂留良
(5)黃宗羲
2.總結理學清談的教訓,提倡尊經重史,主張經世致用。
晚明理學之所以流為清談,概言之,就是由於他們一不讀經,二不治史,三不關心國計民生諸現實問題所造成的。故黃宗羲主張讀經治史,經世致用。顧炎武則更提出「理學即經學」的命題。此反映出清初學者尊經重史的學術路向,然而,他們之所以尊經重史,並非為古而古,而是志在經世。
3.將歷史的覺醒還原於歷史的思想兩重性。
(1)「經世之學」不能憑空臆造,而必須有所依據,從經史之學中求其「本原」,故王國維將「本原」於經史的「經世之學」稱為「實學」。
(2)明末的思想進路是由王學返回朱學,屬於理學內部不同學術路向的自我調整,清初的思想進路則是由理學走向實學,具有反對封建正統思想的早期啟蒙性質。
(3)最終只能採取歷史還原的形式,從傳統的經史之學中為解決「當代之務」的「經世之學」尋找思想理論根據。
(4)這種情況決定了啟蒙學者思想的兩重性:既有適應歷史轉變的進步要求,又有受傳統思想文化束縛的精神負擔。
(三)社會思潮影響下傳統學術史的性質特點
1.為理學修史,「衛道」、「續統」,目的在於重構理學,挽救理學的頹勢。
如何為程朱陸王明統定位仍然是清初為理學修史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此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思路:
(1)強化理學宗派意識,主張尊程朱,辟陸王。
a.通過為程朱陸王及其學派修史立傳,直接為他們明統定位。例:熊賜履《學統》,張夏《 閩源流錄》。
b.通過專門為「道統正宗」修史立傳來凸顯程朱,貶抑陸王。例:竇克勒《理學正宗》,耿介《中州道學編》。
(2)淡化理學宗派意識,主張折衷程朱陸王,同尊為理學正宗。
例:孫奇逢《理學宗傳》,湯斌《洛學編》。
2.為經學修史立傳,明統定位。
(1)總經學家與理學家為一史,同尊經學與理學為「正學」。例:魏一釐《北學編》,萬斯同《儒林宗派》,湯斌《洛學編》。
萬斯同《儒林宗派》記載了自孔子以下至明末歷代諸儒的授受源委。從內容看,他有兩個重點:a.為漢唐經師明學術統緒。b.為宋明「儒林」辨理學「宗派」。
(2)以漢唐經學家為大宗,修史立傳,專尊經學為「正學」。例:陳遇夫《正學續》一書旨在表彰漢唐經學,以其為直接孔孟之道的「正學」。
3.為宋明學術辨源流,清學脈,作總結。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宋明時期是理學的發皇期,也是理學由盛而衰的演變期。因此,理學的盛衰演變就構成宋明學術史的基本內容。例: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二、清初總結性理學史的編纂孫奇逢理學的思想特色
(一)孫奇逢理學的思想特色
1.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明清易代更迭之際,世稱夏峰先生。是清初著名理學家,與當時關中的李顒、浙東的黃宗羲並稱為「清初三大儒」。
2.主要著述有:《讀易大旨》五卷、《四書近指》六卷、《理學宗傳》二十六卷、《畿輔人物考》八卷、《中州人物考》八卷、《夏峰集》十六卷、《新安縣志》。
3.從思想體系看,他確以心學為宗,但又不專主一家,於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持和會兼綜態度。
(二)《理學宗傳》的編修
1.大同:從內容看,此書與《理學傳心纂要》均以周子(敦頤)等十一人為「直接道統之傳」。從體例看,此書與《理學傳心纂要》均按正宗和羽翼的框架來為歷代諸儒分類定性。
2.小異:兩書的卷帙多寡不一,書名不盡相同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理學傳心纂要》將周汝登列入「羽翼理學之派」,而《理學宗傳》則將周汝登作為「補遺」列入「附錄」,即將他排除在「羽翼理學」之外。
3.《理學宗傳》幾經增定,由最初的八卷擴充為今本的二十六卷,其中增補了一大批明代王學門人。
(三)《理學宗傳》的學術特點
1.從此書的宗旨來看:
(1)《理學宗傳》就是為理學傳宗,故又稱此書為《傳宗錄》。所謂「傳宗」即傳「孔子之道」,而稱得上「傳宗」者,只存周敦頤,張載,二程兄弟,卲擁,朱熹,陸九淵,薛瑄,王守仁,羅洪先,顧實成等十一子。
(2)倭仁此書之所以「平列十一子為大宗」,意在調停程朱與陸王的對立,肯定這兩派理學觀點可以相成而不相悖。
(3)《理學宗傳》的調停折衷之論還表現在力圖溝通王學與程朱理學的淵源關系上。
2.從此書的道統觀看來:
(1)其根據是元代理學家昊澄的《道統圖》,但又加以補充和發揮,認為王守仁是「近古之統」中,繼「其利朱子」之後的「今日之貞」,代表著道統傳承中的一個階段,與周,程,張,朱同為道統的繼統者。
(2)此書的案卷設置,同樣具有折衷程朱陸王學術異同的性質特點。《理學宗傳》其調停的根據是王守仁提出的「朱子晚年定論」。所謂「朱子晚年定論」,是王守仁按照自己的觀點來重新解釋朱熹的思想:凡事與陸王觀點一致的,就稱為「諸子晚年定論」。
(四)《理學宗傳》的體例特點
1.它按諸儒在道統傳承中的地位分為:「宗傳」、「輔翼」、「補遺」三大門類。
(1)體裁屬類傳體,按人物分類立傳,是指對所論述的人物按他們在道統傳承中的地位分主輔、別內外。
2.每一門類又按諸儒所處朝代的先後或聞道的早晚,定其次序,分別立傳。
(1)至於程朱陸王門人以外的其它諸儒,凡於輔翼道統有功者,《理學宗傳》也分別為之立傳。如果從理學之宗傳而言,則「主」、「輔」之間也只有大宗、小宗之別,但此都還屬於「內」者。
(2)所謂「補遺諸子其外也」是指「近於禪」的儒者,《理學宗傳》特立《附錄》一卷,實質上在嚴儒釋之辨。
3.每傳先記傳主行狀,次記傳主言論和著述。
4. 每卷卷末附一總評,評論傳主思想的是非得失。
(五)湯斌理學的思想特色
1.所著有:《洛學編》、《潸庵語錄》及詩文集等,後人合《文集》、《語錄》為一
書,名曰:《湯子遺書》,凡十卷,行於世。
2.湯斌秉承師法,折衷程朱陸王,而以朱陸為宗。在他看來,「窮理」與「涵養」兩者不可偏廢,無先後本末之分,它們是修養過程中部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3.其調和折衷特色,還表現在他對於道學與經學的相互關係的看法上。
(1)湯斌反對將道學與經學兩者對立起來,而強調兩者的一致性,明確提出道學不離經學,經學不離道學的「經道合一」的觀點。
(2)凡是實現兩者的統一者,就是「真道學」與「真經學」,反之,就是「異端」之學或「俗儒」之學。
(六)《洛學編》的編纂及其特點
1.從奉師命屬稿至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成書。
2.孫奇逢之所以命湯斌編修《洛學編》,旨在「表前賢以勵後進」,復興洛學以續道統之傳。
3.凡四卷,記述中州學派自漢迄明的源流演變。《前編》重在表彰漢代經師的言行,《正編》重在表彰宋明理學家的言行。
4.綜觀全書內容及其體例有兩個主要特點:
(1)以記述宋明理學家為主,而又兼顧漢唐的經學家,主張「經道合一」。
(2)以記述程朱派理學家為主,而又兼顧陸王派理學家,主張「朱王合一」。
(六)熊賜履理學的思想特色
1.著有《學統》五十六卷、《閑盜錄》三卷、《下學堂劄記》三卷、《經義齋集》十八卷、《澡修堂集》十六卷。另有《補圓邇語》、《學辨》、《學規》、《學余》諸書。
2.認為朱熹得孔孟之正傳,集周程理學之大成。但其對朱學「只遵聞行知」,恪守不移而缺乏新意,只是重申朱說而無創解。
3.力辟陸王是其另一大特色,他所要為之「深辨」的,是朱陸教人宗旨之歧異和陸學「溺禪」之危害,其深辨的實質在於揭露陸學「陽儒明釋」、「淪於異類」的思想本質,維護朱學在儒家道統傳承中的正宗地位。
4.嚴儒釋之辨也是一大特色,為判明陸王「陽儒陰釋」的本質提出一個可供遵循的標準,因而也就為力辟陸王「溺禪」提供了思想理論根據。
(七)《學統》的編修意圖
1.同時代的人認為:熊賜履《學統》一書是有鑑於「異學縱恣」、「正學晦息」、「天下之學術紛紜靡定」而編修的,目的在於「崇正黜邪」、「衛道」、「明統」,以期「挽回」「世道人心」。
2.熊賜履本人:是有感於道術正邪與學脈絕續不明,致使眾議紛拏,門戶林立,宗傳灰滅這一情況而發的,旨在怯邪扶正,衛道,明統,務期天下之道術要歸於一是,使吾道之正宗得以傳承延續。
(八)《學統》的思想特色
1.《學統》一書,凡五十六卷,始於春秋,迄於有明,按正統,翼統,附統,雜統,異統,將二千餘年間的道術學脈分為五類:
(1)正統: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二程,朱熹等九人。
(2)翼統:閔子騫而下至明代羅欽順等二十三人。
(3)附統:以冉伯牛而下至明代高攀龍等一百七十八位。
(4)雜統:以荀子,揚雄,王通,蘇軾,陸九淵,陳憲章,王守仁等七位。
(5)異統:以老子,莊子,楊朱,墨子,告子及佛、老之流。
2.其編修意圖與思想:
(1)尊正統:所謂正統,是指上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統。
a.尊孔子,並表現在對孔子學說的闡發和弘揚。
b.還表現為尊顏、曾、思、孟、周、程、朱八人。
c.歸根到底,就是尊道統,這些人構成了聖人之道傳承的系統而這也是唐宋以來傳統儒家的道統觀。
(2)辟雜統:所謂雜統,就是陽儒陰釋之流。
a.雖將荀子,揚雄,王通,蘇軾,陸九淵,陳憲章,王守仁歸入雜統之列,但所辟的重點在陸王。
b.之所以將重點放在陸王,還因為數百年來,援儒入佛,引佛竄儒,流毒聖門,莫若陸王之徒為甚,他們是陽儒陰釋的罪魁禍首。
(3)觸異統:所謂異統,是指明畔吾道,顯與為敵的釋老二氏之流。
a.善之有無為正統,異統不同之處,釋氏之說可歸於無善無惡,正統儒者則是繼善,性善,明善,止善。
b.從異統的歷史來看,老氏之毒又遠在釋氏之前,老氏遂為萬世異端之鼻組也。
【提問】
一、清代學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清初經世致用到清中期的漢學考據風氣到清末則又加入了經學的內容,實可說是學術的一種再發展,那麼此狀況對前代學術的矯枉究竟開創出了怎樣的一個成果?而其間對於今古文經的抉擇又是如何呢?






台長: runs534
人氣(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