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16 02:38:29| 人氣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文與札記十 佳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碩二
黃佳駿
92422012
王學認識論思想探微
張華娟
關鍵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內白型認識論,王門後學。
摘要:
王陽明作為獨立於正統理學之外的心學主要代表,從朱熹理學「折心與理為二」的反面出發,主張求諸本心、不假外力的認識路線,由此展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題,從而構築內向型的認識論體系,充分展示了其思辯個性。同時,這種單純向內的思路也導致本心能力有限性與客觀認識對象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使王門後學的分化流變成為必然。
在中國儒學史中,王學可說是思想特殊又富有生命意趣的哲學,在理學的前提下,王學對認識論是既愛又恨,以為知識是一種蒙昧的見聞,對於道而言是可棄的糟糠,但又如同雞肋棄之實為可惜,因此王學對待知識論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一、 王學認識論思想的淵源
宋代理學自朱子以來即是以「理」為一個最終極的開始,同時也是萬物的本
源,是萬有的依據,而智識也無例外,致知是因為格物,然後終於窮理,由智識反朔本理,是朱學一貫的思路。入明後,理學依然流行甚至是國家科考的依據。王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其所學起初仍是尊循朱學一路,但「格」物的功夫確不能保證他能明白聖人之道,所謂的致知不過是在書本裡求,但道德卻不能在書本裡求。因此,在他格竹七天後終於領悟求道不是靠智識就能成功的,道德的涵養在於本心而不在於學習。「學」或許可以是一種現實的實踐,但終究無關於聖道。

二、 王學內向型認識論體系的建構
在王陽明三十四歲時,其生命中有了另一層的領悟,一般稱之為「龍場悟
道」,依文獻而言,即是達到一種頓然捨棄一切認知知識的境界,把所有的寄託了然於本心,並且視生命的所有感知皆為一心作。由此,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即是所謂天理、性、命、情、智都從心發起,也都總攝於心,連知識都可從一心求,不假於外。這即是陽明後來所說的「致良知」說。陽明說:「知行合一。」可知,知識轉為內心的良知,其實是以自心為主體,心的動向就是行,行的歸依就是心,心是主宰,行只是心所表現的象。

三、 王學認識論的內在茅盾及王學後學
王學建立了心即理的說法,並把心的地位抬高為所有萬物的主宰,但這其實
是危險的。王陽明有所謂山中花樹的問答,王陽明認為人到山中則花開,未致則花與你何關,把一切都歸向於心的存在感與否,這對於花是客觀的存在顯然不顧,因此是行不通的。而王學後學,則分有多派,但其中多走入束書不觀,只求於一心的現象,後人稱之為狂禪。在地域上有浙中派、江右派、南中派、楚中派、粵閩派、泰州派等。

札記:
一、 清初時,王學就逐漸沒落,其主要的問題在那?
二、 王學和禪學到底是不同的,那方面有同異呢?

台長: runs534
人氣(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