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3 16:42:56| 人氣2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啞口‧無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國語作為台灣社會共用語的思考框架下,方言失去了書面化的必要性,成為一種存於(限於)聽、說之間的語言。林宗源在一九八二年寫成的詩作〈啞口〉,即是對語言失去書寫權力,發出語言將死的警訊:

語言已經無命喇
重聽的耳仔有無攏無關係
雖然有目 可以看
舉字與音斷絕父子關係

生在不能溝通的世界
活成另外一款人類的人
時常發生啞口 死子的代誌

讀同款的文字講無同款的話

嘴被手取代的功能
也只有把心與智舞在手語
講無聲的嘴吞落無命的語言

在這首詩作中,暗示了只剩聽覺並已出現重聽症候的語言,形同死去。以台語為例,日治時期中曾有部份作家思索如何拼合漢字與台語間的隔閡,但這一嘗試在進入戰爭期後告終,戰後在國府國語政策的推行下,漢字亦不得再承載台語語音,因此使用這一失去文字(或無法文字化)的語言,也意味將漸漸失去與外溝通的管道。在台灣的三代家庭中,受到國語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庭也牽就下一代在學校所學習的語言,而將母語擱置,如此一來,祖孫之間便可能因語音上的差異,在溝通時語彙貧乏,而流於形式,無法準確地傳達意見。即便人際溝通的方法甚多,但是,使用同一種語言才是最無礙的溝通方式。

由於國語作為國家共通語的緣故,其地位自然高於國內其它語言,在文壇上更是如此。因此,作家們為了文學生命的延續,更加深其轉換語言的動力。戰後初期台灣作家們在擺脫日語,重新學習國語之時,無暇顧及台語。「台語」的地位仍然是台灣本土語言中尷尬的多數,它雖有多數的使用者,但其書面化進程卻一再因「國語」而中斷,並在歷史推進中落得啞口、無言。


◎圖是北美館外的公園應該是春天吧。
◎手機說那是2007.2.23下午五點多。

台長: Akun
人氣(2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詩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書摘】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