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3 04:09:19| 人氣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我的另類終點?談葛斯凡桑的 / 作者之死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一:美國另類搖滾巨星寇特˙科本(Kurt Cobain) 1994年自殺陳屍於自家中的照片

法國導演菲力普卡瑞爾(Philippe Garrel)的電影<熱戀傷痕>( La Cicatrice intérieure)中,片頭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場景:一對戀人遊走於荒蕪沙漠,兩人時常自言自語、過分沉默或突然放聲大哭。這個情景在一般人看來相當莫名其妙。然而,若比對於法國68學運結束沒幾年後對社會改革失去信心的70年代整體風氣,再加上嬰兒潮以降青少年的衝撞動力無處宣洩,我們就稍稍可以看到那時青年人所試圖尋找各種意象化的環境來表達自身的一些成因。導演曾說他構想此電影時的整體心態,就是希望表現「一個人走在沙漠上的感覺」。然而,這種內在荒涼而行為浪蕩的心境,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在別的片子發現到。本文所要討論的電影作者:葛斯凡桑(Gus Van Sant) ,這位美國導演在2002年也有一部作品在之前金馬影展放過的<痞子逛沙漠(Gerry) >也是在描繪這樣的荒涼的情景。回想起來,這兩部片講的也是某種自己與這個世界如何於已然無關,主角們用某種高度在世上行走,自己在唯心的邏輯中繞圈圈,對日子感到百無聊賴、生活一片狗屁倒灶時,甚至不排除自我了斷的可能。而事實上,也正是有一些電影演出了主角在片中自殺的場景。

由於這類重記性色彩濃厚的電影,敘事往往是平鋪直敘、有始有終的,如葛斯凡桑的<超脫末日(Last Day)>(2005)即是如此,所以我們知道這部傳記性電影的主角寇特˙科本(Kurt Cobain),也是叱吒美國另類搖滾樂壇、瘋迷全球青少年的「超脫合唱團」(Nirvana)主唱,最終是死在自己手中的來福槍枝中,27歲的英年自我了結於自家宅院之中(見圖一)。雖然導演從未正面承認取材於該自殺事件,然而知情的影迷或樂迷多已對號入座。因此,電影中這樣一個關於音樂人自殺的敘事本身就有漸趨結束的敘事傾向(不只是一部片的結束,更是一個生命的自我結束),因為大家都知道了結局為何。一部片總有開頭(at first/in the begin)也總有末了(at last/ in the end),尤其導演的鏡頭往往生冷而且犀利,在這樣客觀但巧面移動敬畏的觀看之下實在很難有什麼奇蹟可以預見其發生,主角勢必會死。就像這位導演曾經重導希區考克作品的<1999驚魂記(Psycho )>(1998),觀眾都可以知道女主角也即將一命嗚呼。

這些看似「無外部的救贖性力量」(這裡指的位格化的天啟、親人、朋友的在旁勸說、阻止等)的電影情節被電影觀眾碰上了,解讀可能各有不一:

1. 對思考積極、正向的人來說,可能是毫無共鳴,斥之為無聊。
2. 對純粹以社會亂象眼光檢視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可能是這個社會的負面教材,主角做了一個不良示範死有餘辜,或是,稍有同情心的人或說這是美國槍枝過度氾濫使然,加速葬送的青年人的無辜性命。
3. 對向來有避世甚至厭世傾向的人來說,這部片正巧說種了他們的心聲,與他們有大的共鳴。
4. 基於這三種可能的觀影態度,我發問的起點是,對懂得在這頹唐生涯中「自我肯認」與「自我否定」之間來回游走的人來說,有沒有最接近這些我暫稱「頹廢電影」的影像讀法呢?

首先,葛斯凡桑的電影<超脫末日>,從來不是積極正向的電影,片中它反而還演出了一個橋段,幾位年輕有為的傳教士出現在這群頹廢青年面前,想要宣揚教義,被那一大幫子頹廢青年冷漠對待,呈現出一種對牛彈琴的荒謬感。

其次,如果先單就從題材上看電影隱含的社會性觀點,<超脫末日>可能唯一有批判力道的就是美國持槍率大增造成青少年自戕的禍因,這跟麥可摩爾導演的<柯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的紀錄片控訴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葛斯凡桑的電影卻不淪為說教,而側重於青少年的心靈描寫。然而,這樣的電影解讀似乎還過份簡單,單從現象面看到電影中的社會現實,無法看到青少年學會殺人或自殺的心理真實。<超脫末日>的導演似乎在電影中正是不想僅僅給出這種社會教訓或某種因果論式的深刻性。

圖二:葛斯凡桑<超脫末日>電影劇照之一

第三,若單只是從消極的層面來看,這部電影也不用看,因為結局就是如此。如果能看的就是看為什麼寇特˙科本會年紀輕輕就想不開,他那時到底在想甚麼?在這點上,也不用看,因為電影中幾乎沒有透露他為何要自殺,為了甚麼而不滿,或是他受到甚麼刺激。整部片他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沉默或自言自語,時而創作、編曲,時而外出野遊(見圖二)。對愛好他的人來說,他的死就是一則神話,不用任何的詮釋與解讀,只需接受。所以無論電影這裡面的各種荒唐行徑或自棄作為縱使看似有合理化的過程,他們都可能會斷章取義、片面融入情節之中而以為自然,然而,這卻是危險的。

所以,我要指出,電影作為大量體現視覺細節的載體,其實還多說了當時命案發生時的人、事、地、物,舉例來說:與<痞子逛沙漠>、<超脫末日>並稱為葛斯凡桑「死亡三部曲」(Trilogy of Death)的第二部電影<大象(Elephant)>(2003),葛斯凡桑便在該片中花了大量時間與場面調度用於呈現發生殺人事件的科倫拜校園,試圖刻劃高中學生日常的校園生態。可以這麼說,導演想要用電影強調的正是:青年生活本身。導演葛斯凡桑同樣在<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2006)的電影橋段中,便利用語言隔閡就可以直接點破了人與人之間有同感的假象,彷彿,溝通都是無效的,百無聊賴、無所用心才是青年的生活真相。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超脫末日>這部片幾乎沒有什麼劇情可以洩漏,因為它幾乎沒有劇情可言,但也恰巧沒有劇情可言,就有許多難說的部份要被說,例如從鏡頭、鏡位到美術場景設計。

就拿另外一部電影當看這部電影的新角度:<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這其實原本是個悲劇,命運不聰縱在自己身上的男主角勢必會死於作家的筆下,但電影的魔力使觀眾反而在極細小的瑣碎之物中看見了一些片中主角可以不死的生機,例如餅乾。這類的物質並不是連死前的救命稻草,而是每個小細節對人生的推動,讓自我結束的消極狀態減輕。雖然電影表現及此有點陳腔濫調,但是實際上還是會令人感動。
圖三:葛斯凡桑<超脫末日>電影劇照之二

所以,如果我們仔細去看這部<超脫末日>電影中所有的生活場景佈置(見圖三),一方面可能顛覆了一般人可能既有對美國西雅圖一票Grunge (髒,彆腳以及吵雜的意思)搖滾風的刻板印象。而且,本片的美術設計讓我們驚訝地發現:在每個蒼涼頹敗背後卻又含藏高度設計感底下的活力因素(例如:斑白的牆垣、室內梯間的擺設、角色身上隨性混搭的衣裝等等),這些頹廢物質可能都是看似不經心,但是在電影的呈現中卻處處看來精心設計的。於是頹廢在此,反而有點頹唐華麗。這樣一反深淵式的晦暗操作,透露著極簡中的綽約姿態,反而成為觀眾停留在進入電影情緒前一步的觀影狀態,會使讓觀眾反問自己:「他幹嘛要自殺?」

如果萬事生成與心態漸變都是有著其痕跡,生命的延續如何能繼續痕跡卓著?如果自殺的前兆是如此的不著痕跡,無法看見自己身旁的生命之流,或許在此導演仍是悲觀的。但是,最起碼地,他讓這些角色走過電影搭建好的生活場景,沒有讓他們失色過,這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可以重新理解殺人者或自殺的人如何其實能夠去親近這些俯拾皆是的良辰美景,進而遠離槍枝,重新提煉人的關係和物的關係。
我想,回望已經過多被神聖化的寇特˙柯本之死,在葛斯凡桑導演的本片<超脫末日>中,我們可以重新理解:最後幾天(Last Days)有些東西不是必然走向完結(close ending)的,因為在那幾日必能有所偶得,有著頹廢轉身化為富麗堂皇的契機,就像本片的片尾曲眾人合唱搖滾樂那樣,人聲鼎沸、生機卓著(見圖四)。生命真正的另類,不在於它結束的樣子;頹廢,也不必然會走向自殺。生命之所終,在於生命的不能表達,不斷地用盡力量、心思去表達,是使得生命的終點之所以另類的原因。我想,試著用這樣的角度讀這部電影,我們才能不錯判這樣的末日,這樣的超脫。

本片導演
Gus van Sant
本片演員
Michael Pitt, Lukas Haas, Asia Argento, Kim Gordon
本片連結
imdb link
www.lastdaysmovie.com

ps:記得春暉影業曾經引進過一部電影,<8月32日>,這部片也有沙漠場景(我願意這樣說Last days的森林也仍是某種沙漠的唯心狀態),但總涉及到了生涯的終結與生命的終結等問題,使得這部電影總能給出一點something outside或是someone outthere的期待。

台長: 徐澌
人氣(5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作者之死 |
此分類下一篇:井石與虛谷 啖 / 作者之死5
此分類上一篇:傷逝與後勢 / 作者之死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