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3 20:48:45| 人氣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憑總體檢-大傳系]媒體冰河期,1/3記者改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媒體業進入冰河期,優退裁員風從印務、發行部門擴大到編輯部門,記者協會已有1/3會員改行

  台灣約莫在網路公司開始變得炙手可熱的同時,傳統平面、電子媒體開始進入冰河期。1998年開始,受廣告減少、收入銳減影響,各媒體開始撙節開支,陸續出現裁員、瘦身動作。從平面的中國、聯合兩大報、風風雨雨的自立報系、台灣日報,還有已經停刊的明日報、勁晚報、大成報體育版,到曾是金飯碗的老三台、有線台,連主要媒體也無能倖免。光聯合報近5年來的優退優離方案,就有1000名員工退休或離職。

  在報界自動化的過程中,已經有一批又一批的藍領工作者丟掉工作,過去記者、編輯總認為自己飯碗無虞,沒想到有一天資遣名單也會出現編輯部成員,記者編輯才發現自己不再高高在上。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總幹事陳文賢表示,1996年大傳聯成立時,有來自各媒體的會員14000人,到了去年底會員只剩下不到6000人。

媒體惡鬥,記者遭殃

  1988年報禁解除,帶動廣播、有線、無線電視台開放,一時各方人才投入新聞工作,台灣進入媒體的戰國時代,「媒體一多,記者就不值錢了,」前自由時報記者莊舒仲觀察。

  商業力量左右了媒體立場,做為社會公器的角色逐漸動搖,十多年來記者非但沒有建立起專業尊嚴,反而直陷入惡性的新聞競爭中。廣告收入取代專業倫理成為新聞的最高指導原則,搶時效、搶獨家、搶第一的要求下,主播可以跟挾持人質的劫匪合唱兩隻老虎,記者會在鏡頭前問受害人感覺如何,SNG成了Super No Good。「在這一行工作,得把學校教的那一套新聞倫理、新聞價值全都丟掉,」一位資深記者表示,新聞工作的價值感愈來愈低。

  今年三月蘋果日報將加入日報戰場,三大報自去年就進入枕戈待旦的備戰狀態,民生報社長項國寧的辦公室裡,堆了一疊又一疊的蘋果日報,改版的準備如火如荼,見識到壹周刊對台灣媒體的衝擊,三大報莫不苦思如何迎戰來勢洶洶的新敵手。

  除了改版,開源節流也是重要考量。從規模來看,聯合報目前有4000名員工,全報系5份報紙每天共發行170版左右,中國時報有近3000名員工,自由時報則有1700名員工,蘋果日報則預計要以540個人的編制發行104個版,這把優退優離的燎原之火,看來還有得燒。

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工作量嚴重暴增

  第一線的記者、編輯,更嘆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有一支香水廣告是全裸的模特兒對鏡頭說,「我和C牌香水之間,一無所有。」記者與他的工作之間,也幾乎是一無所有。

  記者的工作時間本來就長,根據台灣記者協會調查,37%的媒體記者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新媒體與跨媒體的趨勢,著實加重了媒體人的工作量。

  網路的出現,讓報紙有機會與電視台爭時效,聯合報系現在要求一天至少截兩次稿,讓網站隨時都有及時新聞,記者除了為自己報社寫稿,還得供稿給UDN網站,有的文字記者還得自備數位相機拍攝新聞照片,平白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在勁報首度嘗試與電子媒體聯合運作後,中國時報的網站也開始出現影音新聞,文字記者被逼著學習用畫面思考。

  有的則是單純因為組織規模縮小而增加負荷,各報地方記者幾乎遇缺不補,而台灣日報近年來不斷縮編的結果,編輯裁到剩下12個,只有從前的一半,留下來的員工從一個編輯負責一個全版,到現在一個人要編兩塊全版,前一陣子社方甚至還有意讓一個編輯編三塊全板,還要取消津貼,引起員工強烈反彈,要求集體資遣,這件事才暫時打住。編務自動化則讓編輯一肩挑起校對、打字、排版工作,於增加了3倍的工作量。

  據說,香港蘋果日報的辦公室走廊上排滿了行軍床,很多記者編輯甚至一個星期都沒有回過家,未來台灣蘋果日報編輯部可能也相去不遠。
家庭與健康成為犧牲品

  超時工作、作息顛倒讓媒體工作者很難有時間照顧生活裡其他面向。過適婚年齡而未婚、結了婚又離婚的記者比比皆是。很少有其他行業如媒體業這般,幾乎跟家庭生活全然無法「和平共存」,許多已婚的記者忙到不敢生小孩,更別說抽時間陪伴親人,註只好把「工作」與「家庭」當成單選題。

  壓力、病痛如影隨形。長期處在緊張忙碌的工作環境,幾乎沒有哪個媒體人不帶病痛,從腰背肩頸、腸胃肝腎、內分泌、不孕、失眠到長時間使用電腦產生的電腦病,裡外上下一身是病。一名女記者飽受胃痛、血尿之苦,就是每天晚上餓肚子趕稿、憋尿的結果。

  有資深媒體工作者形容這是個「絕子絕孫的行業」,也許再加上「絕命」更貼切。和莊舒仲一起得到花旗新聞獎的同事,40歲不到就因胃癌過逝,留給他無限唏噓。這些病痛雖因工作而起,卻難以斷定是不是職業傷害,也無法得到賠償。

手中飯碗隨時可能砸掉

  捧在手上的飯碗,再小心翼翼也不知何時會摔落。中國時報1995年大張旗鼓成立中部、南部編輯中心,號召了一批熱血青年返鄉,2001年中竟無預警裁撤中、南部編輯部105人,許多賣掉台北房子到中南部重新置產的員工頓失所依。整個中時報系全盛時期員工將近5000人,今後精簡到2600人。

  由象山集團出資的勁報,在1998年成立,苦撐三年多,還是在2002年初停刊,資遣所有員工。有線電視如超視、環球也曾大規模裁員,連曾發出10個月年終獎金的無線台中視,也在去年底以精實為名大幅裁併7個部門。


  有些媒體為了省下資遣費,還故意以「調動」之名行資遣之實逼退員工。台灣時報先是要求記者需背負廣告業績,後來又故意將記者做長距離南北調動,讓不願意接受調派的員工自願離職或領取稱為慰問費的折半資遣費走人。

資歷成為新聞人的負資產,媒體同時普遍拒收新鮮人

  一位資深攝影記者,常勸公司裡的年輕同事早點轉行,「這一行已經沒搞頭了,」他相機裝備揹了20幾年,脊椎都歪了,一提重物就腰痛。

新聞資歷淪為「負資產」

  在國外,資歷是媒體人最大的本錢,在台灣,資歷和年紀反而成為記者的負擔,50歲以上的資深媒體人有如鳳毛麟角,在同一個單位服務滿20年的工作者,可以領到的退休金說多不多,老闆還是覺得好像剜掉他身上的一塊肉;過了40歲換工作的,老闆更提防他是進來等退休,企業進行瘦身計畫時,資深員工總是首當其衝。

  這幾年接受優退優離、自願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的媒體工作者,很多是40多歲的記者、編輯。民生報一位資歷十多年的編輯痛心媒體工作者現在就像是免洗餐具—「用了就閃,還把垃圾留給別人收拾,」無冕王的光環,早已黯然失色。

年輕化,但不愛用新鮮人

  「年輕化」成了各媒體一致的用人政策,企業主希望能用最低的成本請到最好用的員工,過去規模較大的媒體願意起用白紙般的新人,從頭訓練起,這幾年大環境不斷惡化,企業已不再有耐心和時間等待新人上手。

  全國新聞科系第一志願的政大新聞系向來是各媒體的最愛,還被同業戲稱為有血統證明的金絲貓,近來求職也遇到瓶頸。一個去年剛畢業的女生,好不容易進到中時報系所屬的《愛女生》雜誌工作,起薪才2萬5000元。新聞系助教吳玲慧表示,去年畢業生求職花去的時間和前兩屆比起來明顯拉長,還有人畢業半年多工作都還沒著落的。

  資深的和剛踏出校園的新聞人,都已經不再受媒體歡迎;現在最吃香的一群,是已經有一、兩年經驗的記者、編輯,因為不需付出很高的薪水,又不必花時間做教育訓練,就成了職場上最吃香的一群。在背景上,新聞科系加專業知識的人最受歡迎。

  在背景上,新聞科系加專業知識的人最受歡迎,經濟日報副總編輯游美月表示,大學非新聞系畢業、碩士唸新研所的求職者,具有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又受過新聞訓練,容易得到主管青睞。

媒體挑人,記者也挑媒體

  學校裡,就業的壓力從應屆畢業生向下延伸到在學的大二、大三學生,為了讓學生求職時起碼能與其他人平起平坐,到媒體實習就成了累積實務經驗的最佳機會。今年聯合報系的「U種子」計畫甄選了一批校園記者,給予連續的訓練及發表作品的空間,從中尋找新血。項國寧表示,待今年計畫告一段落,將從中擇優留任成為正式員工。

  聯合報招募新進員工,至少還像逛精品店般精挑細選,有些媒體找人簡直像到五分埔買流行服飾,這季過完了,人就折損了。年輕的工作者也愈來愈不願意把青春耗在同一家媒體,在各媒體間來來去去,換公司像換衣服一樣,一位科技公司主管在2年內接受同一個記者4次訪問,每次都拿到不同的名片,換得他頭都昏了。

  更多記者換著換著,就換到了媒體圈外。台灣記協秘書長張宜君表示,記協會員有三分之一已經離開媒體圈,轉行到其他領域。

離開媒體,更海闊天空

  離開媒體的記者,往往發現窗外天空更燦爛。《階梯英語》主編鄭念琪在同一家報社待了十年之後,終於決定離開她的第一份工作,因為「外面太多東西可學,要比報社好玩多了」。

  許多記者是因為採訪遇見「伯樂」而轉換到業界,燦坤實業發言人田竹英之前是《商業周刊》的記者,在董事長吳燦坤的三顧茅廬下離開自由的媒體工作,短短幾年燦坤已經從台南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變成跨國集團,其間的成長與成就感自是當記者無法體驗的。

  原本是自由時報資訊版副召集人的莊舒仲,去年離開報社到昱泉國際擔任產品經理,記者的工作讓他眼界大開,待遇也很不錯,但「人生不應該只待在一個地方,」莊舒仲現在被昱泉派到上海打天下,住在單身宿舍裡,每天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半,雖然累,可是每天都覺得自己又成長了一些,面對起飛中的中國市場,讓他興奮不已。

  前《數位周刊》記者舒碧霞,藉著跑科技新聞建立的多年人脈,順利轉換跑到進入高科技公司,擔任大紘科技總經理特助,即使「工作比以前辛苦三倍,」舒碧霞也不會想再回媒體。

新聞業是轉職最佳跳板

  政大新聞系主任臧國仁認為,媒體工作是是轉往其他領域很好的敲門磚,因此新聞科系學生更應多元發展,才能通達權變,面對各式挑戰。

  媒體變動劇烈,培育人才的大學院校也在努力調整適應外界改變。大傳科系多年來歷經數次更名、調整,如世新新聞系的前身是編採科,印刷傳播系現在則更名為平面傳播科技系。院長成露茜表示,未來趨勢是媒體整合,而非分流,報紙廣電都將成為媒體平台之一,因應傳播媒體的多元化,世新今年還將新設「多媒體設計系」。

  臧國仁表示,新興的傳播科技,使得科系內涵已經到了必須「再定義」(Redefinition)的時候,未來傳播學門將朝向資訊加值的方向思考,從劇本、小說、節目製作都屬於傳播範疇,不再侷限於狹義的新聞廣電、廣告公關。

  事實上,大傳科系畢業生大概只有一半投入新聞工作,由於所學很廣,轉往其他領域發展的人不少,比較相關的可能成為專業譯者或企業公關,有些投入傳統產業做企劃,還有人寫程式,玩樂團。傳播事業工作機會不斷減少,福利待遇也不如從前,但外面的世界更寬更廣,不做媒體人,活潑外向的大傳科系學生還是可以找到許多好玩的事。

[臨界點的話]這篇寫完後,幾個同事紛紛跟我說,看完大有不如歸去的感覺,然而記者做久了,除了寫稿什麼都不會,又能轉到哪裡去呢?

台長: 擺瓶兒
人氣(2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