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21 13:58:14| 人氣1,50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書只值10塊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辛亥路與新生南路交口不知什麼時候開了家69元書店,標榜著WTO大限前年底出清,許多精緻的書籍、光碟、影碟都只賣49元。在門口的角落,還有一堆書和手塚治蟲的漫畫,竟然一本只要10元,而且都是經過正式授權的,翻翻找找的過程裡,瞄到一本《另一個公害現場》,這本書我幾年以前跟朋友借來讀過,作者是楊憲宏,我還看過他的《公害政治學》、《走過傷心地》、《受傷的土地》、《我們不是天竺鼠》等書,記得其中有一本的序還用了陳文茜在做記者時訪問他的文章。

  這些民國七十六年前後出版的書,已經出版15、6年了,是楊憲宏在民生報、聯合報當記者時所寫的報導集結,也就是說寫作的時間可能是近20年前,但即使是現在拿起來讀,卻還會一直聯想起最近發生的新聞,仍然時常見到有人因為不當使用農藥中毒送命;我們仍然吃著超市裡買來的冷凍水餃,卻對豬肉的來源不明所以,不免感嘆台灣社會在這方面可說完全沒有進步。

  認識楊憲宏,其實一直都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媒體。

  第一次知道「楊憲宏」這個人的時候,是在學校裡報導文學課的老師拿他過去寫的文章《走過傷心地-一個記者在公害現場的觀察筆記》來做教材;第一次見到楊憲宏本人的時候,他已經是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民視的新聞部經理,作為一個工讀生,我只是在角落看著他在忙碌的新聞部呼風喚雨的模樣……。

  後來他離開民視,幾經變動,到Taiwan News雜誌社擔任社長一職,我對他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他曾經是非常傑出的環保記者,寫人所不敢寫,把一條冷清清的環保線跑成大熱門,許多駭人聽聞的公害事件就是在他筆下揭露,如鎘米事件、花生油多氯聯苯事件、病死豬肉水餃……等,不勝枚舉。

  楊憲宏公害新聞寫得好,除了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使命感,也來自於他的專業背景。擁有台北醫學院牙醫學士、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公衛碩士的傲人學歷,多年的專業素養,讓他的採訪總是比別人更深入,他下筆總是比別人更傳神、更精準,加上一份文以載道的責任感,透過他的文字,彷彿親臨公害現場,是一種震撼,更是一種警醒。

  第一次跟楊憲宏互動,則是在加入環境資訊協會的時候,秘書長陳瑞賓約他吃飯,除了促成協會後來定期提供一周環境新聞給Taiwan News雜誌,還談了些什麼,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了。當時,幾乎狀況外的我,只能坐在那裡靜靜地吃我的涮涮鍋,不斷試著去比對正在高談闊論的他,跟伏案振筆疾書的他;想著不知道他怎麼看民生報時期的自己,怎麼看現在的自己;這個眼前的中年男子覺得自己變了多少;跟當年的熱血青年相比,實際上又變了多少呢?他棄醫從文追求理想,現在是離理想更近了,還是更遠了呢?或者他也是像李遠哲一般,自許自己是肥沃這塊土地的一點養份?前新竹市長蔡仁堅當年也曾是與他併肩作戰的戰友之一,後來在新竹市2020文教基金會的狼籍名聲跟他與璩美鳳的八卦新聞,可是遠遠蓋過了他當年為環境奮鬥而搏得的四劍客之名。

  楊憲宏的這幾本書,剛好碰上台灣經濟起飛最快的十年,開始有人去關心台灣過度追求經濟成長而犧牲的環境品質、開始有受害者發出不平之鳴、開始有媒體會去關注這類議題,而企業也還沒學會如何跟媒體掛勾、學會如何運用公關操作處理危機,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他的書敲醒了不知情的民眾,也凝聚了有共同意識的民眾,在當時社會造成風潮,促成環保運動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風起雲湧,只是沒想到,經過時間的洗禮,這樣的好書現在竟然只剩下1本10元的身價,躺在69元書店外,楊憲宏的書應該早就已經絕版了,誠品書局沒有,網路書店博客來也沒有,能在這裡買到真的是意外的收獲,有機會我也想像個小書迷一樣請作者簽個名,甚至想回頭再把他剩下的書全買起來,送給我的朋友們,因為這是一本我覺得生活在台灣的人都應該看的好書,不論你是LKK或是YKALM(幼齒ㄟ辣妹)。

  然而私底下,我也偷偷感嘆寫書不值錢,台灣一年新書出版量高達4萬餘種,但退書率也高達5成,在大量浮濫而粗糙的出版市場,好書的能見度更低,要找到一本一年前叫好不叫座的好書已經十分困難,何況是一本16年前出版的好書?

台長: 擺瓶兒
人氣(1,50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gjti
你真幸運,我好想買他的書,都找不到。
希望可以重出版,
他談的環保問題,
大部份到現在都沒解決,甚至更嚴重。
2007-08-08 11:41:19
paipin
你要去舊書攤找吧...
2007-12-25 19:01: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