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23 16:14:39| 人氣38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石壕吏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唐詩欣賞:石壕吏

文/文思格
【明慧學校】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迎。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寫作者投宿石壕村時,耳聞目睹的官吏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現實,是唐詩中廣為傳播的名篇。投:投宿,找地方住宿。捉人:這裏指強行抓壯丁。一何:此處的“一”是語助詞,用以加強語氣。男:兒子。偷生:苟且的活著。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小孫子。老嫗:老太婆,這裏是詩中的老婦自稱。幽咽:形容低微的哭聲。

【全詩串講】

傍晚過夜投宿到石壕村,正碰到徵兵的官吏抓人。
老頭子翻過牆悄悄逃走,老太婆去應付出了房門。
官吏大呼小叫何等憤怒!老婦哭哭啼啼何等哀苦!
聽到老婦走上前去傾訴:三個兒子都去鄴城入伍。
一個兒子捎了信回來說,另兩個兒子最近剛戰死。
沒死的還得苟且的活著,死去的就是永久的終止。
這家中再也沒有別的人,就只一個吃奶的小孫子。
要哺乳孫子媳婦未改嫁,進出門沒一條完整裙子。
我老太婆雖然體力衰退,也請你今晚上把我帶回。
河陽這一仗我可以應急,還能為兵士們準備晨炊。”
深夜了已經沒有說話聲,隱約間聽到低微的抽噎。
天明時我要起身往家趕,只能與老頭子一人告別。
【言外之意】

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在鄴城被史思明打得大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到潼關一帶強行徵兵,人民苦不堪言。當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他把途中所見所聞寫成有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

此詩在藝術表現上極其精煉。全篇句句敘事,既無抒情、也無議論,但又處處寓抒情、議論於敘事之中,愛憎強烈、傾向鮮明、褒貶明確,既省了大量筆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傾向。詩中還應用藏問於答的手法:老婦的“致詞”中用事件的轉折和結局暗示了官吏始終橫暴、蠻悍,不斷的逼問老婦的情形。

三個兒子參軍入伍,就已經死了兩個。寡婦兒媳帶著一個吃奶的孫子,連一條出門見人的裙子都沒有!老頭子雖然翻牆逃走了,老太婆卻當晚就被抓壯丁的官吏抓到軍中去為兵士做飯去了。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悲慘到了如此地步,真是民不聊生啊!作者當時也身為國家官吏,面對這一悲慘現實,沒有美化遮掩,而是如實揭露,發出“有吏夜捉人”的呼喊,其震撼人心的聲音一直迴響到今天。杜甫一生中固然費盡心力去發展詩歌技巧與方法,但他的名聲不是單憑詩歌技巧與方法就能成就的。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他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那顆赤誠之心,使得世代後人永遠把他記在心中。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6/12/44851.html

台長: owl
人氣(380)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9:20: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