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07 07:30:44| 人氣3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費里尼的阿馬科德- 人生思考是歡樂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親切的大師


我看了費里尼的訪談錄,最讓我驚訝的是﹕他竟然沒看過「波坦金戰鑑」,而「大國民」也只是看幾次而已。

像我們這些一般的電影系學生,「波坦金戰鑑」是一個多大、多重要的挑戰,不僅要看好幾次,甚至也些教科書還暗中指示,這部電影應當用慢動作、一格一格的慢慢解析﹔而用功的學生,理應要從「波坦金戰鑑」中,看出一些電影形式的奧秘,和他自己對電影藝術的見解。

我並不是說愛森斯坦有什麼不好、錯誤的地方,只是說費里尼無意中的一些談話,竟然開啟了一種不同於平常學院學習、學院思考的面向﹔而電影創作可以不和理論知識有關係,依然可以拍出後來理論和知識很有興趣研究的響噹噹傑作。

事實上,費里尼不像博學多聞的知識份子,反而他的同輩,像安東尼奧尼、柏格曼、高達、甚至楚浮,他們對電影的風格和內容,都有很獨特深刻的美學見解,而對費里尼而言,電影似乎就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意思是很重要。)

我看他的訪談錄,注意到的總是一些八卦的消息,像費里尼多麼會享受,喜歡吃大餐,也滿重視穿著的,想要有一台拉風的跑車。和大部分導演不同的是,費里尼對電影的理解和情感,並不是來自對電影藝術的認知,不是看了很多的書,不是有什麼哲學的、社會的革命理想,甚至也不是像楚浮那種,看了大量電影所產生的衝擊和靈感,反而絕大部分是來自他自己對日常生活的重視和體驗,還有,更重要的是,他對不管什麼人都有的,一種異常深厚廣博的愛。

這絕對不是說﹕費里尼在技術上、美學上思考上,有什麼折扣﹔而是說,他完全運用了一種感覺和直覺的方法,不但達成了,最後還超越了電影藝術的所有要求,成為一個電影藝術的完美典範。

再說,他的電影還真的有一種特別的「哲學味」,這種哲學味是來自生活的、你我的,一種生命哲學﹔與其用偉大來形容,不如用親切來形容﹔那是每一個人檢視自己的內心,還有跟別人的關係,就可以達到的一種生活態度。

費里尼的電影角色,從小偷、騙子、妓女,到記者、知識份子、好萊塢女星,從瘦小的、肥胖的、極度肥胖的,到侏儒、瞎子、缺手缺腳的,都傳播出一種心誠則靈的尊嚴,每個人都可以快樂,不快樂是不幸的,值得憐憫安慰的。

我們一般都以為,大師總是高深莫測的﹔但是,費里尼的哲學思考,似乎就是我們隔壁鄰居老伯、或開計程車的歐吉桑的哲學思考,再加以深化、廣化、具體化的成果﹔費里尼多少可以證實,大師也可以是親切的。





混合喜劇


我們想到喜劇,很少會和費里尼連想在一起。事實上,依照嚴格的電影類型劃分,費里尼的電影還真難找到一個定位,像是「甜蜜的生活」,是悲劇,是喜劇,是社會寫實劇,還是文藝愛情劇,怎麼分好像都可以,又好像都不可以。而這部「阿馬科德」雖然充滿讓人捧腹大笑、會心一笑、洋溢歡樂氣息的片段,但是總會覺得和我們認知的電影喜劇不太一樣。當然,以宏觀的喜劇架構來看,這部電影可以算是喜劇家族的一支,但它多少是獨特到簡直無法分類,或者只能說是「費里尼類」的喜劇。

到底,為什麼這麼難分類呢﹖分類,多少就有些理性分析、製造規則的味道。電影一旦類型化,它會尋找觀眾,固定觀眾,並有一套接近公式化的製作方法,這尤其市在好萊塢那種工業化、商業化、量產化的體制下,得到最好的發揮。好萊塢是眾所皆知的類型王國,幾乎所有的電影都可以算是類型電影﹔他們的各種類型,大致上都井水不犯河水,並以純粹類型化的電影為榮。沒有人會懷疑「驛馬車」是西部片,而「一夜風流」是喜劇片。反觀歐洲,電影卻呈現一片複雜的、混亂的局面,像是尚雷諾的電影,就很難把「大幻影」定為什麼類型,(可以說是「反戰片」吧﹖) 而「遊戲規則」,則好像是光打的很亮的黑色電影,有社會諷刺的意圖,又有抒情文藝的傾向。問題的癥結在於﹕這樣的分類恰當嗎﹖其背後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價值呢﹖

這可能呈現出兩種創作方法、態度上的不同。就在好萊塢要越分越精、越分越細的同時,歐洲電影卻傾向於綜合。好萊塢的分類是一種正面的價值,希望能在其中獲得一種知識,一種獨特技術,運用在電影上,成為更為純粹的虛構劇場長片。而在歐洲,類型則像是一種缺陷﹔不是要破壞它、忽視它,也起碼要顛覆它、綜合它,來個類型大爆炸。事實上,歐洲電影的悲劇、喜劇的模糊不清,類型的含糊混淆,還算事小,反而是劇情片、紀錄片、甚至實驗片,都可以慢慢地統合起來,像是高達便是劇情加上實驗,雷奈則有紀錄片的影子,而費里尼,在中晚期,可以將紀錄與劇情的分界打散了。這在美國多少是難以想像,大逆不道的。

「阿馬科德」就是一個混合的歐洲電影。雖然難以用好萊塢對喜劇的規則來要求這部電影,但若以一種宏觀的喜劇傳統、喜劇精神來看,「阿馬科德」則可以算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新,和一個哲學精神的改良。

我們知道喜劇很可能變成冷眼觀察的結果,而有社會諷刺的效果。但是「阿馬科德」雖然很滑稽,也有點諷刺,但並不以此為限。與其說要有理念、諷刺、改革,不如說是要社會和諧、人性化。片子的背景甚至是在法西斯黨興起的時候﹔費里尼雖然不可能美化法西斯,但也沒有太醜化他們,反而是和他所關心的所有鎮民一樣,一視同仁﹔以致於到一個程度,我們會覺得,那些法西斯黨是一群有點可愛,但又很幼稚、可憐、值得同情的角色。我們實在很難忘記那個兇狠的、剛強的,對法西斯黨有種狂熱的高中女數學老師。

我們發現,費里尼的這部電影要在電影喜劇找到一個類似的例子的話,應當和卓別林的溫馨喜劇人物有關,而和像基頓「將軍號」那種不會笑、有很多艱難特技、又高潮迭起、緊張刺激的純粹喜劇,形成一種對比。

費里尼的喜劇和好萊塢純粹喜劇完全相反。他似乎不知道什麼是交叉剪接、蒙太奇理論,反而會用一大堆長得不得了的鏡頭,人物多得不得了的場景,和滑稽得不得了的動作,來達到他的喜劇效果。我甚至不敢把他的長鏡頭和馬戲團式的表演,說成是一種布萊希特式的疏離效果,倒是巴贊說的好,他認為這是一個「毫不勉強的邀請」。

事實上,費里尼完成的是喜劇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那就是生活化,生活的價值。如果我們看到那個焦躁、承擔很多責任的父親﹔會大叫、吵自殺的慈祥母親﹔看到兒子、媳婦在吵架,就到外頭放屁的爺爺﹔看到這一切卻不動如山,很酷很安靜的叔叔﹔還有小鎮上,賣「蠶豆、扇豆、炒豆」的彼仙﹔喜歡跟你講小鎮歷史的律師﹔神秘、很難看見的沒落貴族﹔一大群愛搗蛋、思春期的青少年﹔還有小鎮的大美女-- 葛拉蒂斯嘉﹔那個海灘上性慾旺盛的瘋女人﹔還有教人難忘的,有超大胸脯的雜貨店老闆娘…… 如果這些人可以給我們一種感動的話,那麼,我們也就應當對我們的童年,我們自己的小鎮,還有我們日常生活周遭的人,有著可以是相同的感動才對。




人生的思考

「朱傑貝萬歲﹗春天萬歲﹗」
---片中某人的話




應當指出,費里尼電影的主題是生命,但是不只個人的生命,還是大家的生命。

片子一開始,棉絮開始飄散,冬天就要過了,春天就要來了。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全都到小鎮廣場上,不管是什麼人,能到的都到了,熱鬧滾滾,每個人都要參加一個迎接春天的傳統儀式……

費里尼毫不掩飾他對集體聚會、狂歡快樂的喜愛﹔像是家庭吃飯、學校上課、國慶遊行、郊遊野餐、甚至是一群人看電影,他都有無比的精力,呈現他對這種集體追求樂趣的興趣。然而好萊塢,甚至政治上的納粹、法西斯也有這種興趣,只是費里尼和他們完全不一樣。一方面,費里尼用的是前面曾提過的「不勉強的邀請」,用著非常寬鬆自由的態度,使觀眾完全有選擇的自由。(而觀眾多少也是受誠意感動,而選擇了他的電影。) 另一方面,費里尼似乎對一個族群、一個民族、甚至可以推展到全人類的各種儀式、活動,感到由衷的尊敬,並且有一些好奇,一些探索,呈現出一種神秘難解的色彩。像是在電影裡,小男孩在濃霧中,看到一頭白色優雅的牛﹔而鎮民會不辭辛勞、坐船渡海,要去看那艘豪華大遊艇﹔等到看到大遊艇,就好像看到上帝顯靈般的莊嚴、虔誠、快樂。這些都是無解的、曖昧模糊的,同時又深刻存在的。

在「阿馬科德」中,費里尼為了要表示對這種鎮民儀式敬意,甚至可以直接用紀錄片的手法,讓劇中人對著鏡頭講解、說明。另外,他並不把生活塞在一個戲劇結構當中,而是用簡單的淡入、淡出的手法,把電影分成在戲劇邏輯上似乎毫不相關的一個個大段落,而呈現出他對鎮民生活的一種理解和描寫。

本片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那個主要是影射費里尼自己的青少年,他的成長。從對性的朦朧,對社會的一點點、沒什麼作用的反抗,在家庭中感覺到的些許愁悵,對每一個朋友的忠心耿耿,還有那始終對愛情的煩惱。這些生活的雜七雜八的事,處理起來並不會顯得瑣碎低下,反而有一種很有活力的尊嚴 (雖然是在那種滑稽可笑的情境和外表下)。 那一群看起來好像無所事事的青少年,私底下仍然和大人一樣有數不清的煩惱,他們其實也是認真努力的,只是事與願違,以致於做什麼事,都顯得笨手笨腳,災難連連。

一講到生命和命運,我想費里尼是悲觀的。當小鎮冬天再度來臨的時候,那個母親突然就生病了,不久也就過世了。這在那個年輕人的成長心靈中,似乎投下一個很大、很危險陰影。有些事情是無法挽回的,終究要失落的。

但是,費里尼對人性是樂觀的。就在這個時候,海灘的棉絮又再一次飄起,春天又來了,小鎮又要再度過新的一年,年輕人準備要離家,接受其他各種挑戰。有些東西會變,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

最後一場,是在春天的荒野,鎮上的大美女葛拉斯蒂嘉要嫁人了,要離開了。在婚禮上,一些昔日暗戀她的頑皮搗蛋的小孩子,送給葛拉蒂斯嘉一段話,做為他們戀情的一個結束。我想這多少也表達了費里尼對觀眾的一種祝福,這裡也就以這些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沉默是金,歡笑也是金﹔
祝你的快樂持續到永遠。






參考資料



電影是什麼﹖     巴贊著 遠流出版

請特別注意其中幾篇文章﹔
绊 卡比莉亞之夜 (或新寫實主義歷程的終結)
是巴贊唯一專論費里尼的文章。
(因為他於1959年去世,無法看到其他作品了。)
绊 非純電影辯-- 為改編辯護
有關「混合電影」的發展。
绊 戲劇與绊 電影
也是有關「混合電影」的。




夢是唯一真實-費里尼     遠流出版
請注意有關吃喝玩樂,食衣住行的部分。



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     吳珮慈譯 遠流出版
其中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我所指的學院思考、學院研究,和本文要求不同,沒有關係。


台長: Jay Yo Chen, 潔曜
人氣(3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