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7 23:21:10| 人氣1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浪潮與左岸之外(作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浪潮与左岸之外  
从卢米埃兄弟创造了「活动电影」,拍摄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寺短片开始,电影即被法国人视为国粹,而在整个电影发展史中,法国即一直引领着全球,各种流派,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到诗意现实主义,以迄晚近的新浪潮、左岸派,不断的创新电影的形式及观念,即便是全球化好莱坞当道的今天,法国电影仍是少数足以与之抗衡的国家。
在法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引领各个学派的领袖辈出,。提到「第一个先锋派」的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8)、路易德吕克的「流浪女」(1922)、阿倍尔.冈斯的「拿破仑传」(1927)等等。
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主义,继承了二十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和实验精神,而在这个年代中,最为活跃也最常被电影家提及的,主要的是富有幽默喜剧精神的雷内.克莱尔;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的让.维果;以及擅长贵族题材的让.雷诺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一场史上规模绝无仅有的电影革新运动诞生了,而这场运动虽然有着共同的敌人,却有着不同的路线,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二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的旗手有特吕弗、夏布洛尔、戈达尔;左岸派的作家则有阿伦.雷乃、亨利路.高尔比、以及阿兰.罗伯格里叶。他们的代表作「胡作非为」、「淘气鬼」、「漂亮的塞尔其」;以及「广岛之恋」、「去年在马伦巴」、「长别离」,不只是电影学生必看之片,更是影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但法国电影史中,却有一些知名导演一生执着于创作及创新,不属于那类流派,却能自成一格,备受影人同侪的推崇,却未必能于电影史中留名。雅克.贝盖尔、罗贝特.布列松、以及梅尔维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雅克‧贝盖尔
  (JacquesBecker,法国)
  1906年6月15日生于巴黎,1960年2月20日逝于巴黎。1932—1938年担任让‧雷诺阿的助手。1934年开始导演《克利斯托巴尔的黄金》(未摄完,由别人完成)。1942年︰《最后的王牌》。1943年︰《红手古比》(编剧︰韦里,主要演员︰费尔南‧勒杜。1945年︰《花边》(主要演员︰R.鲁洛,密舍琳‧普莱斯尔)。1947年︰《安东尼夫妇》(主要演员︰罗杰‧毕谷,克莱尔‧玛菲)。1949年︰《七月的约会》。1951年︰《爱德华与卡罗琳》。1952年︰《金盔》(主要演员︰雷几亚尼,西蒙‧西涅莱)。1954年︰《别踫这笔钱》(主要演员︰让‧迦本)。1955年︰《阿里巴巴》(主要演员︰费尔南台尔)。1957年︰《亚森罗平》(根据莫里斯‧勒勃朗的小说改编,主要演员︰R.拉穆勒)。1958年︰《蒙巴那斯街十九号)(主要演员︰杰拉‧菲利普)。1960年︰《地洞》。
 由于长期担任诗意现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的助手及副导演,因此雅克.贝盖尔通常被视为雷诺阿的继承者,成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员。他在为德军占领时期拍片,为了不致引起纠纷或不被禁止起见,他认为,战前的自然主义必然需要加以改变;因此雅克•贝盖尔给诗意现实主义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雅克•贝盖尔,第一次导演的影片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试验性作品,名叫《克利斯托巴尔的黄金》,此后他又拍摄了一部情节紧张、导演得很好的侦探片《最后的王牌》。在《红手古比》(1943年摄制)一片中,他借皮埃尔•维利写的故事情节,加上一些臆造的插曲,对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作了详细而确切的描写。片中表现的乡村客店、猎人之家、田野景色、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大部分人物,都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此这部影片在它的独特风格上,可说继续了1940年前让•雷诺阿所从事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故事”这一传统。
  
雅克•贝盖尔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导演了他最佳的影片《安东尼夫妇》,表现一对年轻夫妻的私生活,热情歌颂法国工人的健壮、愉快的可爱形象。片中那张失而复得的中奖彩票是被用来作为表现人物个性的引子,室内情景的描写在片中虽很显着,但它更多地是被典型人物的创造所超过,因此那间狭小的房间实际上是同外部世界相通的。雅克•贝盖尔这部影片虽是一部故事片,可是它比乔治•卢吉埃的那部美丽的半纪录性影片《法勒比克村》却更接近于一个有显明特征的现实。
雅克.贝盖尔一生都渴望能够把电影从商业中拯救出来,但他的多半作品却在非自愿的情况下为商业所拍。直到他过早故世的前夕,拍摄的《洞穴》才再次显出他的才华与气魄。戈达尔因此评价他说,「他忠于自己,从雷诺阿,甚至更早的电影艺术家那里,学到了艺术家的精神与使命感。他是最法国化的法国人。」
他过世的次年,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开始风起云涌。
罗贝尔‧布莱松
  (RobertBresson,法国)
  1907年9月25日生于布罗蒙—拉—茂特(多姆山省)。画家,曾为雷内‧克莱尔的助手。
  1934年︰导演《公事》(中型喜剧片)。1943年︰《罪恶的天使》(编剧︰R.P.布吕克贝尔热和布莱松元人,台词︰让‧吉罗杜,摄影︰阿戈斯梯尼,主要演员︰雷内‧福尔,珍妮‧奥尔特,M.H.达斯岱,米拉‧巴雷利)。1945年︰《布劳涅森林的妇人》(编剧︰布莱松,根据狄德罗原作改编,台词︰J.谷克多,摄影︰阿戈斯梯尼,布景︰马克斯‧杜伊,主要演员︰玛丽亚‧卡沙雷斯,爱利娜‧拉布尔戴特,吕西安娜‧鲍嘉尔特,保尔‧贝纳尔,让‧马尔夏)。1950年︰《乡村教士日记》(编剧︰布莱松,根据乔治‧贝尔纳诺的小说改编,摄影︰布莱尔,主要演员︰克劳德‧莱杜,尼科尔‧拉德米拉尔,Dr.吉贝尔)。1956年︰《死刑犯越狱》(编剧︰布莱松,根据安德烈‧德维尼的回忆录改编,摄影︰布莱尔,布景︰p.夏博尼埃,音乐︰莫扎特,主要演员︰弗朗索瓦‧勒台里埃,C.勒格兰希,M.比尔布洛克,R.莫诺)。1960年︰《扒手》。1962年︰《圣女贞德的受审》。1966年︰《巴尔塔扎尔的机遇》。1967年︰《穆霞特》(编剧︰布莱松,根据拉穆兹原作改编)。1969年︰《一个温柔的女人》(编剧︰布莱松,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作改编,主要演员︰多米尼克‧桑达)。1971年︰《梦想家的四个夜晚》(编剧︰布莱松,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原作改编)。《湖上的朗斯洛》(1974),《可能是魔鬼》(1977),《金钱》(1983)。
1999年12月18日,法国电影大师罗贝尔.布烈松(RobertBresson)死了。他生于1901年,活了98岁。一生导演了14部电影,从1934年的《公事》到1983年的《金钱》。他的电影生涯历经了法国所有电影运动,却未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自成一格。让-吕克.戈达尔说:“布烈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苏珊.桑塔格说,布烈松的影片呈现了“灵魂的实体”。布烈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布烈松说他是一只“熨斗”,把以往世俗电影中虚假的棱角,演员表演的虚假棱角,甚至生活本身虚假的棱角,全都烫平。
  布烈松的故事框架偏好取材于陀斯妥耶夫斯基,只不过将之放到当代欧洲生活的大背景中来。但他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像写实主义那样,精心描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本质。
   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主张与坚持,奠定了他是法国电影大师的地位。由于他不再同意他初期拍片时的那些“妥协”(雇用戏剧演员与采用文学对白),使他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远离制片厂。他的严格道德标准和酷爱古典主义的完美手法,使他采用倍尔那诺斯的作品,摄成《乡村牧师日记》,这部影片使人感到象灰烬中的火炭一样灼热。
电影中的牧师不停地写下日记,背后的导演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同样在书写。这是布列松的第四部电影,根据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s Bernanos)1939年的同名小说改编。《乡村牧师日记》对于布列松意义重大,除了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三座奖杯的褒扬外,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起,布列松开始树立他简约而独特的“电影书写”风格,为他以后的电影创作定下了一个鲜明的方向。被巴赞誉为“《乡村牧师日记》的诞生,意味着电影改编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乡村牧师日记》时,他与文学和戏剧决裂,开始自觉地使用非职业演员。到1956年派《死囚越狱》时,他与“演员”彻底分道扬镳,代之以连非职业演员都称不上的“模特”。
  
经过长时期的思索之后,布莱松终于拍出了他的杰作《死刑犯越狱》。在这部影片里,布列松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把整个故事表现为一个人被单独囚禁在只有几件物品的白色牢房里,这位导演不仅没有因此走到抽象化的死胡同去,反而通过声音以及一些简单的背景,再现了里昂在1943年的气氛、纳粹占领下的暴行、抵抗运动的英勇气概、人质的殉难以及法国人的团结一致。布列松在《扒手》一片中又表现他的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片中那位误入歧途、最后醒悟过来的孤独的主人公有时同《拉斯科尔尼科夫》1中主人公的思想经历颇相类似。继那部崇高朴素的《圣女贞德的审判》之后,布列松接着拍了《巴尔塔扎尔的机遇》一片,展示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和戏剧性的情景,描写一头驴和几个人的故事。

   布列松是一个简约主义者,他能用一幅画面表达出一个作家需要写十几页的内容。但简约不等于没有创造性。布列松不断提醒自己:“打骨子里就不要只想做一个执行者。每次拍摄都为我想象的东西找到一种新的兴味。即时创造。”人们在谈论他的电影艺术观念的时候经常仅用它的这样一句话:“两种影片:以戏剧手法(演员,场面调度等)用摄影机复制;以电影艺术手法用摄影机创造。”布列松选择后者。他呼吁:“(电影艺术)要以自然的存在和事物进行创作,涤荡所有艺术的痕迹,尤其是戏剧艺术的痕迹。”

梅尔维尔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1917—1973),「沉默海洋」(1947维果小说改编)、「可怕的孩子」(1949谷克多小说改编)、「牧师列昂.莫兰」(1961)、「赌徒波普」(1955)、「告密者」(1963)、「费尔硕家的长子」(1964 )、「第二次呼吸」(1966)、「独行杀手」( 1967)、「影子部队」( 1969)、「红圈」( 1970)、「警察/大黎明」( 1972)。

 也许因为梅尔维尔影片的主题所致,他成了一位经常被电影史学家们所忽略的导演。但当人们试图将他的名字从历史上抹去的时候,却发现法国电影会因此而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环。这位被当代著名动作片导演吴宇森及昆汀.塔伦堤诺视为偶像的「黑帮电影大师」,他的「独行杀手」、「红圈」、「大黎明」三部代表作,已成了全球黑帮电影的经典,并发挥着跨世纪的影响力。吴宇森甚至计划重拍他的经典「红圈」。
法国大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是世界影坛最负盛名的黑色电影大师。他于1917年10月2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原名Jean-Pierre Grumbach。青少年时期他到了巴黎读书。他从小就喜爱阅读美国小说和喜欢看美国电影,连他自己的梅尔维尔这个名字,也是由于后来极其仰慕Moby Dick《白鲸记》的作者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足见他对美国文化迷醉程度之深。

梅尔维尔是首开电影独立制作之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并在同年的1945年11月创立梅维尔独立制片公司,从1946年开始导演短片。到1947年,梅尔维尔就用极其低廉的六百法郎制作费亲自导演了《海的沉默》一片,震惊影坛。当时他这种忽视法国电影界传统的制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别是受到诗人尚•考克多的赏识。因此尚•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万法郎的制片费,请梅尔维尔导演他的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结果很成功,而被誉为战后法国电影界最有才华的新人,被视为法国新浪潮间接的先驱者。梅尔维尔被公认为“法国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甚至还在让-吕克•戈达尔的成名作、同时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的《筋疲力尽》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在长达26年的从影生涯里,梅尔维尔共执导了13部电影长片,除了《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们》和《影子部队》等题材各异而又驰誉世界的杰作之外,还有包括《发热》、《眼线》、《独行杀手》、《红圈》和他执导的最后作品《大黎明/警察》等在内的经典黑色电影和著名警匪片,令他成为蜚声国际的黑色电影大师,对世界影坛影响极其深远。1973年8月2日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因心脏病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终年55岁。
而今最为人传颂的还是他的警匪片。他从好莱坞的警匪片中汲取养份,却加入个人独特的风格:手法娴熟、形式严谨、剧作结构前后呼应。他在片中对犯罪行为的描述,「摄影机与蒙太奇技巧和剧本结构融为一体,全部过程可视化,并大量放弃对白,形成影片的特殊风格」。
  
  梅尔维尔虽承袭了美国式的风格,但却为警匪片开出另一条路来,不只在对白上精简,就连影片中的高潮段落都没有激情的场面及故做的惊险时刻。这可能是看惯好莱坞影片的人无法接受的。甚至片中主角的性格也一如影片的性格:冷默冷静及沉着。
《红圈》)被公认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堪称警匪片的示范本。《红圈》由阿兰•德隆(Alain Delon)、伊夫•蒙当(Yves Montand)和布尔维尔(André Bourvil)三大法国巨星,及意大利性格演员日昂-马利亚•沃兰特(Gian-Maria Volonte,曾凭《马里奥•列齐之死》荣获1983年第三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头衔)等知名演员联袂演出。本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极大的成功,是梅尔维尔影片中卖座最好的一部。《红圈》具有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因而既可简单地把《红圈》看作一部经典警匪片,也可以经过更深层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蕴涵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题。在《红圈》的片头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本名)的一个典故:佛祖悉达多曾用红垩石画了个红圈,并说:“尽管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终究有一天他们会相遇。就算他们的人生际遇各异,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时,他们终究会在血环(红圈)中会合。”片头的这段典故对理解好整部电影极其重要,导演梅尔维尔在谈论《红圈》时说过:“血环是魔鬼的标记,它画出了某些人的命运,并使他们同普通人类社会分隔开来。”。显而易见他想要表达的观点: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终究无法逃脱他的宿命和命运的安排。那可能是活着,也可能是死亡。

出色的表演也是《红圈》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艺术层面上,只有效果最能说明问题,因此不得不承认阿兰•德隆是体现梅尔维尔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这点早在1967年他们两人合作的《独行杀手》里就得到举世赞誉和公认。阿兰•德隆以深沉内敛的演技,将《红圈》中最重要的主角——大盗科莱精明强干的个性、如丛林猛虎和独狼般的孤寂心境表现得丝丝入扣,举手投足间总散发着那么一丝一点挥之不去的别样忧郁与哀愁。他的冷峻和沉着恰到好处,散发出慑人的个性魅力。毫无疑问,“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加阿兰•德隆”绝对就是经典黑色电影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
  刘森尧:〈写在梅尔维尔专辑之前〉、〈梅尔维尔晚期的几部警匪电影〉,《电影欣赏双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国家电影资料馆,1983/3:13-14,67-68
  

台長: 人到中年
人氣(1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