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8-25 12:12:23| 人氣9,4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聊聊桃園,桃園尞尞!2023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地景藝術地景必須重於藝術

    二十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戰後執世界發言權、並且建設復甦最迅速的英、美開始,前所未有的龐大「嬰兒潮」,在富足、叛反和創意的連環激盪下,掀起反文化運動counterculture movement)。隨著民權運動演進和美國對越南軍事干預的擴大,形成對傳統權威的挑戰和美國夢的重新詮釋,促成波希米亞主義、嬉皮……等各種嶄新的次文化的勃興,成為革新社會的催化劑,從邊緣滲透中心,形成文化追尋的質變和轉進。

    直接從大地景觀聚焦自然環境的地景藝術」(Land art/Earthworks/Earth art),就在新興蓬勃的文化氛圍中,吸取豐沛的滋養奮力開展,透過風、水、泥土、岩石、有機材質的藝術創作,和大自然形成不可分割的聯繫,保留創作材料被自然力改變、侵蝕的存在屬性,所有的地景討論,最後都趨向對所處環境的重新評價與定位。所以,地景藝術並不意味「改變自然」或只是「放在戶外的裝置藝術」,不應出現「人為工藝超越大自然」的過度裝飾,而是「大自然重於人為工藝」的一種心志的豐饒和重整,創作者毋須對意旨做太多「詮釋」,由參與者重新關注大自然,對地景形成與平常不一樣的感觸和思索

    桃園縣地景藝術節(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自2013年開始,以無圍牆美術館」參與地景重塑,藉荷蘭概念藝術師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巨型黃色小鴨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點點展區」引領話題,開啟藝術和地景的思索。2017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以「秘境」為主軸,希望透過秘境到達另一個世外桃源,發現桃園當地的特殊景觀與大自然生態,慢慢深入「地景藝術」的土地情韻。2018年矗立在富岡的低頭覓食白鷺鷥,就是一種深刻的「地景藝術」。高達八米五的作品高度,在平整的埤塘地景和水面借映,形成視覺聚焦,纖細線條的輕盈感,穿透鏤空設計的強勁季風,以及視覺對比下的生命微渺,隨著五年的時間累積,和周邊情境形成更多的穿錯。

    2019以後,越來越多不鏽鋼、玻璃纖維強化塑膠、光纖、夜燈……等標榜為桃園創造「新的風景線」的絢麗光燦,是扭曲「地景藝術」的起點。而後我們的美感模式慢慢被制約,2023年,行走在更多不鏽鋼、更多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更多光纖、更多夜燈……的青埔展區,簡單天然的青塘園生態步道,掛滿紫藤花燈泡串和超級大隻的閃亮蝴蝶,青蔥素樸的老松斜坡有亮閃閃的石虎撲蝶,滿地發亮的燈泡花,穿梭奔跑的孩子們驚嘆,好美啊!好美啊!

    不知道這樣長大的孩子們,日後將如何看待地景?如何理解藝術?如何想像,甚麼叫地景藝術?           2.當生活日常變成節慶景點,藝術磨掉了地景的悠然

    2019年遷居青埔,喜歡散步閒走的我,趕上青塘生態公園從農業灌溉陂塘轉型為都會親水空間的「最好的時光」。原木棧道、行人步道、景觀平台、戶外劇場和幽深的大樹,杉、松、柏、黃槿、烏桕、台灣欒樹親水緩坡上大片的大花紫薇,從白天到晚上,綠蔭盎然,隨時呈現不同的生活風景。草坪、樹蔭,希望之塔和永恆之塔的斜張橋面,常有不同團體的大提琴、四重奏或薩克斯風現場演奏,野餐巾上鋪滿不同年齡層的休憩閒情,宛如時間停駐在雷諾瓦的畫布上,隨時隨處藏著驚喜。

    2018年以「老城新藝young桃源」為主題的桃園地景藝術節,留下來的「地景磨蝕」,成為流光藝術。停在草坪上的鋁板旅行箱《桃機一號》成為大提琴現場演奏和時尚網紅們穿梭來去的夢幻舞台;水塘上《緣起》的水滴,泛起不凋不朽的漣漪;俄羅斯藝術家尼古拉.波利斯基洋溢著夢想火焰的《渴望》,變成烽火台般的稻穗遺跡,從前打光炫亮的《湧泉》,也從節慶轉為日常,越來越像侏儸紀公園的恐龍骸骨;地景節時圍起攔繩還在趕工的「送子鳥----白鷺鷥與男孩」,同樣進入「最好的時光」,傍著特殊濕地地景,映著水影,在少子化年代凸顯出桃園這個年輕都會的翱翔與希望。

    2020年疫情初起,人潮變少了,頑皮的孩子鬆開「旁觀群眾」的制約,送子鳥的奶嘴硬生生被拉斷了!可能是孩童「吊單槓」的罪證,嶄新的雕塑隨著時間轉換成為「藝術地景」,提醒我們思索教養的鬆脫和無人約束的惡意。為了配合市立美術館新建工程,20211月,「桃機一號」移至虎頭山環保公園;送子鳥切掉一小段腳以便遷移,移往「兒十公園」就變矮了,這樣撐過疫情,總算在2023年以空奶嘴的殘缺,納入地景節「家譜」重新亮相。

    為了呼應第一屆世界客家博覽會,取意客語「來玩」的「桃園尞尞」青埔展區的11件作品,和世界客家博覽會的裝置藝術和炫目夜燈,一起爭搶高鐵特區本來就不算太寬裕的空間。再加上環繞在青塘園邊老街溪堤的各種燈飾,因為擁擠,益加顯露出「加法美感」的侷促。交織造型意象的LED燈條組線成面的織光》;《轉轉桃花的纖維花瓣豔色垂穗和鐵件烤漆;鄰近世界館的鐵花窗通道風自遠方來》和Steven Harrington的充氣雕塑《Mello Travels》,都更適合黑夜行走閒看,Mello手握的「麥穗小甜筒」,記得一讀詮釋,這樣我們才猜得出是魯冰花。

    這些作品,需要更寬闊的天地來展現。唯一自由呼吸的縫隙是,入夜後坐在水面露台,靜靜隨兒童美術館光雕投影《客垠》的幻鳥飛騰,在客家文化的科技展演裡,感受數百年的移墾、扎根、駐留和繁衍。尤其在「太初傳說」的《遂古之初》進入編排最後,每一個夜,散步到水邊坐下,看幻鳥徘徊,宛如活進荒古幻境。

    只可惜,到了白天,半邊青塘園的大樹幾乎砍盡了,新栽植的小樹遮不了蔭。以前總是充滿嬉戲和笑聲,以及在日正當中時,仍有人在樹蔭下的野餐巾上翻讀圖畫書聽風的閑靜,都銷聲匿跡了;標榜「藝術山丘」的散步斜坡白日熾熱,光禿禿的地景和幾乎全透明的玻璃館,總讓人擔心悖離綠能未來。入夜後,沿兒童美術館斜坡散步,青塘園燈火輝煌,水岸拍照,遊人如織。在「好美啊!」、「青埔亮了!」的驚嘆中,我們更可以理解,當建設的努力像拍照打卡,截一段瞬間的美麗當作永恆時,只剩下在傳說中越來越美麗的「結案」。

    只有真心把土地的依憑當作「家」,才會了解,當生活日常成為節慶景點,在公家預算消耗後,沒有燈,也沒有熱鬧,四地暗了下來,濾掉人間煙塵味後的眷戀和惆悵,緩緩縈繞。           3.從「地景」出發,隨「藝術」抵達釋放又再生的遠方

    遠離青塘園的「主角」光環,空間拉寬以後,沿老街溪的「藝術」,總算有比較寬闊的地景可以從容開展。解構紙傘結構的在傘下,將木、鐵件、帆布、LED燈具和植栽匯聚於傘下,化為一座聚集人們入內休憩的藝術裝置,原來的一大片樟樹地景還是得為藝術讓路;幸好事事如意、豬事圓滿」這七隻圖騰豬,帶著Lucky 7」的祝福,沒有任何破壞,找到一個舒適的觀景台「住」了下來,以泰雅工藝的陌生美感,注入多元活水;孟宗竹和桂竹穿織的「奉茶」,安靜地在洽溪路的另一岸,和已然遷居的送子鳥作伴。

    老街溪在華泰名品城前轉了個大彎,擺脫和青埔相依為命的依存線,率性地向出海口奔去。地景藝術節的動線回到青埔特區的核心高鐵站前,竹管、金件和遮陽膜組成乘帆渡海」的時間記憶;再由不銹鋼的鋼板、圓管和塑鋁板搭太陽能LED 燈,銜接航向天際」的空間現實。無論是海和天都需要寬闊的時空才足以撐起想像的流動,幸好,站前廣場目前沒有活動,像活力充沛的孩子剛好找到最適合的遊樂場;再往前走,依傍著橫山書法館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膠花開圓滿」,卻少了這點剛剛好的時空條件,原意在運用草書四字的線條穿透空間,突破書法框限,終究還是困縛在龐大館體前,在掙脫不得中呈現了逆反顛覆的「反敘事」

    在感知瞬間,對所有投射在作品中的感受思想和價值觀,進行交流和重整,這就是我們靠近藝術的意義。承載關於社會、文化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進和逆行,藝術家奮力凝聚一種或多面文化元素,傳遞一種堅持、一些情感,甚至是一個故事,在公共體驗中創造出集體記憶,有撞擊,有共識,還有在各種分歧中重新省思的生活方向。繞完這年「桃園地景藝術節」青埔展區11項作品和光雕投影《客垠》,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經營地景藝術的趨向和期待:

    1.企圖鬆一點無論是鋪設空間和展出件數,可以更鬆一點,扣緊地景的進一步可能,毋須太多聲光科技和遊戲互動,也不必做太多創作意圖的詮釋,儘可能減少水泥和塑膠,畢竟,天地水風自己會說話,地景能夠呼吸,自然不凋不朽。

    2.大樹多一點:只有樹蔭,才能護持步道,人們必須擺脫車子,靠自己的雙腳,在悠然前行間,和地景、和藝術,相互交流撞擊,舊有的意識會鬆脫,騰出縫隙,聆聽故事,領略感情,理解堅持,並且捏塑出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再進一步和地景、和藝術交流撞擊。

    文明企圖鬆一點自然大樹多一點,這又回到了地景藝術的初衷:地景必須重於藝術。

    當我們習慣了法規要求公共工程,必須挪出1%設置公共藝術環境藝術或地景藝術時,更要注意,大量與在地環境不相容的裝飾性物件,是藝術的退化。每一個地景在漫長時空中嶄露出來的生態性社會性和人文性,本身就是藝術!從「地景」出發,與環境和諧共生,隨著「藝術帶我們抵達的遠方,釋放自我,從而溶入天地而再生成任何一種我們喜歡的樣子。

台長: 小蟹子
人氣(9,494)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讓世界更美好 |
此分類下一篇:究竟「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
此分類上一篇:文字很美,世界很大;人生如茶,歲月如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