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23 17:17:38| 人氣1,58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荊軻之義舉迷思:重讀《史記‧刺客列傳》/李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荊軻之義舉迷思:重讀《史記‧刺客列傳》/李覓

【火苗報/李覓文】 2011年4月23日 (轉載)



沒想到因為一首詩而重讀〈刺客列傳〉。

荊軻是一個功敗留名的經典人物。見〈刺客列傳〉,「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太史公這個敘述為他行刺秦王失敗原因提供了一個線索,與荊軻自言「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的理由相背。荊軻對自己的劍術是否沒有自知之明,而找其借口,無從得知。

然而,行刺者武功被質疑,那無疑是用人不當,太子丹本來就不是一個理想的上司,他並不了解用人之道,對於田光與荊軻的能力沒有透徹了解(荊軻的能力從「衛元君不用」、「聶蓋論劍」中已讓讀者起了疑問),他派秦舞陽擔當荊軻副手,卻臨場「色變振恐」,於事無助,又是一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或多或少反射出太子丹這方面的脫節,而一句「願先生勿泄」令田光自殺,雖然誇張,但這個流血的誤會不失指出太子丹待人接物的缺陷,史公筆下多次點出他疑慮荊軻是否真的會去行刺,亦是同理。某程度上,太子丹才是真正使刺秦失敗的主因,令許多人徒然而死。或許因為太子丹不才使荊軻有機會展示他的不才而入史冊,結果負負得正,完成一次演義,前者有點智慧,也許荊軻就無名於史了,此舉同時亦讓《史記》再次表現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公允。

陶淵明〈詠荊軻〉最後道:「惜哉劍術疎,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沒有嘲笑荊軻之意,只替其可惜,而對他的義舉還是肯定。到了余光中的詩,荊軻的不才之處就更被淡化。人們還是較著眼刺暴的義舉,這固值得稱頌,但荊軻背後的問題,還真是大問題。荊軻若自知不才而就義,那就真乃義舉矣,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若非,則死於不自量力而為人們製造假希望。太史公敘述荊軻失敗的那兩句線索相違之處,妙筆也。我會較欣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義。

我還是較喜歡豫讓。

附錄:

〈詠史詩 八首之六〉 左思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已,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廷。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愔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供各位論荊軻。

台長: 火苗文學工作室 Flamesdream
人氣(1,58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李覓專欄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黑紙》:長毛與罪/李覓

PEN
今天要研讀〈渡易水歌〉,於是也讀了〈刺客列傳〉。〈刺客列傳〉談到五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其中又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篇幅最長,也最廣為流傳。但是我讀完之後卻深刻覺得,荊軻的故事之所以高傳後世,只是因為他所刺殺的對象是秦王嬴,這位後來名為秦始皇的皇帝,在歷史上已經成為暴君的代表,大家對他的憎惡就轉而同情刺秦不成的荊軻。所以蘇東坡〈和詠荊軻〉有言:「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又說「至今天下人,湣燕欲其成。廢書一太息,可見千古情。」我想天下人之所以為荊軻嘆惋,也不過是因為他刺秦不成吧。
 
仔細讀來,我並不覺得荊軻高節,更不覺得燕太子丹光明。荊軻最後敗於秦庭上,卻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也不過是死前的一點迴護之言,任誰都看的出來,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沒有那麼深刻的知遇之情,直到易水送別,兩人都還有一些猜疑。
2018-01-24 12:58: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