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25 01:20:08| 人氣453| 回應0 | 下一篇

(轉載)從哭墳看文化的失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2.12.14)最近凌波回台灣,雖不像韓日偶像明星般引起尖叫推擠式的歡迎陣仗,卻仍然吸引影劇記者與影迷們的高度關注。四十年前的「梁祝旋風」至今猶能餘震綿延,顯然不是現下偶像明星潮起潮落各領三五年風騷所可比擬。

 梁祝旋風明顯具備了比一般流行風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的四、五十歲左右的女性朋友沒有未曾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男性朋友在第一時間看過這部電影的倒並不多;但看過的人都表示對哭墳這一段纏綿悱惻留下特別鮮明的印象。有個朋友說:「英台再怎麼搥胸頓足號哭哀嘆,都無法宣洩我隨劇情而生的鬱悶悲憤,直到----」他誇張比出新墳裂開,英台躍入的動作,「當墓再度合攏,兩隻彩蝶翩翩飛起,我才得到真正的安慰。」

 從哭墳這個角度觀察,造就梁祝風潮的因素,除了慣說的諸如:兩人同窗三年理性感性兼具的浪漫愛情、女性情感自覺的社會共鳴、演員扮相的美感、黃梅調音樂的悅耳動聽等等論述之外,不得不加入「信仰文化的貼切操作」這一項。

 藉著哭墳和化蝶,人間的癡情得到冥冥中不可知不可測神聖力量的認可,受苦的際遇尋找到終極的意義,悲愴的心靈於是獲得最後的寬解。眼眶紅腫的觀眾們心滿意足地走出戲院,繼續積極努力過平常生活。梁祝的旋風說明了中國文化渾融兼蓄的特性,也反映了中國人變形蟲般的生活態度,時勢可為時充滿積極奮進的追逐狂熱,挫敗困頓則另有無為歸隱的瀟灑快意,致若世俗得失都難詮解歸類的終極關切,則完全信託祖靈或老天裁奪。

 四十年前,美國著名宗教學者休士頓.史密斯(Huston Smith)曾鮮明地描述中國人的形象為「頭戴儒冠,身披道袍,腳穿佛教的草鞋」,即指中國人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死時是佛家。姑且不談此三個傳統智慧是否在深層哲理上有扞格不相通處,其通俗論述卻足以讓一般人在生活中轉化運用,悠遊自適。

 可是,這個安全閥般的文化機制還在嗎?

 昨天報載王筱嬋到鄭余鎮父母墳前焚香泣訴,這個直擊信仰層面的哭墳行為卻沒有相對引發社會大眾的同情共鳴,看來也彷彿沒有得到人世間男主角謙卑的回應。大眾一路觀賞王鄭的糾葛情愛戲碼,先是看他們勇氣十足突破禁忌挑戰主流價值,再是毅然割捨聲名親情,甜蜜攜手出走,大有五湖四海孤舟獨泛的空靈瀟灑,霎時間竟又恩斷情絕,耍賴惡言相對激昂悲情。閱聽大眾的心情像坐雲霄飛車般跌宕起落,頭昏腦脹驚詫不已的情緒,實在急需公開的撫慰儀式。此時,女主角墳前一跪尋找超世俗的救贖行為,竟只讓多數人解讀成「歹戲拖棚」。我不免暗暗希望,真的能夠有神蹟顯現,至少讓男主角跌斷門牙也好,以重振曾經支持前人走過坎坷旅程的文化信仰。

 由此覷見,傳統宏觀式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已經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失落,理性分析實證主義卻又無力提供意義與價值的解釋需求,於是,我們的社會很快又找到了(或說生產了)宋七力式的缺乏哲理根底、庸俗速成的信仰對象,形成新的社會問題。宋七力也許可以放光可以分身,但這些不是早就在愛迪生發明電燈、視訊傳播興起時就已顯示的「實證神蹟」嗎?顯然,宋七力掀起的問題重點不在「神通有無」,而是有否藉神聖光環遮蔽不義與欺騙。

 庶民的文化失落容或可以理解同情,可悲的是,當我們的社會精英如謝長廷市長都會就此事說出「信仰是個人的事,他信了、滿足了,幸福快樂就好」,不免讓人進一步嘆息後現代人心的飄零無依。謝的話乍聽好像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其實已落入混沌不明的相對主義虛無情態。

 王鄭事件或宋七力現象都表現出現代人在尋訪愛情、信仰、名利的過程中先是缺乏儒家光明磊落、理性積極的勇氣,在失意落敗時又缺乏道家順應自然、接受起伏變異的灑脫;得的時候名不正言不順,弄得鬼鬼祟祟,失的時候則是心不甘情不願,搞成張牙舞爪;最後才又發現自己軟弱的身心需要信仰的柺杖;急慌慌的空乏生命於焉就只能臣服在非儒非釋非道的怪力亂神中了。

 也許,我們需要再結伴去看一次梁祝故事,在哭墳與化蝶中尋找失落的信仰。(2002/12/14中國時報:郭惠芯/屏東社區大學生死學講師)

台長: 鬍子
人氣(4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