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03 01:52:49| 人氣1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論走多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題目: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
作者:陳憲明
出處: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4年12月 頁523~542


摘要:
本文主要以機能區概念加以延伸的祭祀圈,討論澎湖村落的祭祀空間結構。並由此空間結構,去討論隱含在此空間結構背後的社會與文化象徵。調查方式主要以田野調查方式,調查澎湖自然村落的祭祀活動,分為兩項:一為當地守護神的定期活動,如歲末的作醮。二為不定期的巡狩王爺祭祀,此活動包含迎王與送王,活動不定期舉辦,並且迎王與送王間期限也不固定。

由此兩種祭祀活動,並調查村落的祭祀組織,從澳社甲的三層聚落等級,討論澎湖特有的聚落單位「甲」,透過「老大」、「法師」、「道士」、「乩童」、「小法」構成一個祭祀活動,如何組織人群從事去完成祭祀,呈現出的特殊有秩序的空間分佈。其中並以幾個聚落個案去討論村落內部祭祀組織,如風櫃聚落,藉由探討內部三甲頭,與分別歸屬的主廟,去劃分更細部的村落分界。除了中心主廟形成節點,而五營頭與石敢當的分佈,則形成該節點所能影響的範圍。於是一個該村落的祭祀圈便形成。而文章更細部去探討,藉由主廟、五營與石敢當所構成,人對空間土地的概念:聚落內部的神聖空間,對比聚落外的不潔淨空間。更深層的內部人心則為,人藉由神祉所建立起一個安身立命的居所。而根據石敢當的分佈,更可窺見人對於所居住的空間態度,對於較「陰」的東西,如墳墓,便會有較多石敢當。而石敢當的所象徵的空間屬性,除了區別聚落外與內部,另一種私人性的石敢當則是更細部的區別公共與私人空間。空間的階層性於是展現。

再來,藉由祭祀活動,將人群與空間形成一個更緊密的關係。這是一個公共的空間關係,所以聚落守護神繞境也僅會依循聚落範圍,公共的石敢當與五營。並且藉由這樣的活動,瞭解神明如何淨化村落空間,並據此去判別人對於所居住空間的認同歸屬,祭祀活動象徵確保人可以居住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

最後,則藉由村落互相「交陪」來探討村落與村落之間的空間連結。該文認為祭祀活動中,村落相互交陪的情形,反映了人與人相互往來連結,達到更高一層的安定社會功能。與此部分,從交陪的原因:諸如歷史上患難相助,或者現實上維護利益,抑或者是外移人口與原鄉的交流等。接著探討交陪的形式,例如週年性的祭祀活動、建廟宇、或者不定期的送王爺等。這些活動一次次的將這些村落形成一個緊密的關係,人除了關照自己村落內部,更也將觸角延伸至外面的空間範圍。而從此交陪中,除了看見人的向外拓展空間,亦也看見交陪之間存在些許微妙的關係。有可能是門當戶對式、抑或者大村落對小村落的交陪,隨著身份的不對等,所反映在交陪的形式也不盡相同,背後同時象徵著兩村落資源不對等。例如小村落對大村落實質的物質貢獻並不大,主要所需表達的是情感感激。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交陪並不限於在澎湖,隨著交通社會變遷,交陪甚至隨著人遷至他鄉拓展到台灣本島,諸如澎湖與高雄等地廟宇等,這樣的社會網絡隨著時代變遷,也許能反映出在交通等因素下,空間呈現一種更大尺度的表現。


具體評論:
優點:藉由祭祀圈概念去討論隱含的社會空間,文中可以分析出三種地理學傳統,村落祭祀圈的空間分佈、祭祀活動所象徵的人地互動、整合起來形成澎湖祭祀的區域特色。並藉由人對空間的詮釋,討論背後所代表人的想法,如區分出的神聖空間,安身立命的渴望等。例如傳說依附在人所生活的環境特徵(以澎湖為例即為海洋),才能得以流傳,並藉由此傳說更堅定人的信仰。

缺點:澎湖的祭祀可約略分為定期的村落守護神與不定期的王爺信仰,但文中所著墨多半為前者守護神部分,對於迎送王爺的部分較少描述,諸如為何迎送王爺時間長短不一等。如果能更具體探討人對於這樣不定期的王爺信仰背後所隱含的空間與社會關係,也許能讓該文更完整的建構出澎湖的祭祀空間。


心得:
最近看一本書為Tim Creswell所著作的「地方」,他在該書中試圖去定義「地方」這個所日常慣用的名詞。其實這是一個相當文化地理的詞彙,作者認為「地方」的建構,必須是一個讓我們認同的地方,而我們認同的手段包含為空間命名、擺設我們所生活的物件等,而回過頭來看見這篇文章的祭祀圈概念,或許也能視為是人構築生活範圍,定義「地方」的一種過程與目標。

而這篇文章所構築的空間結構,不禁讓我想起了地理學三大傳統:空間分析、人地關係、區域特色。在這篇文章是可以找出這樣的脈絡。學習地理也已有一年多,有時在各種不同學門派別的論述中,會去質疑地理學究竟有些什麼特色,號稱統合的學科是否也有其自己獨身而是其他學門所無法提供的觀點,統合並非是一種拼盤式,而是一種系統觀念。在思索這問題時,倏然地想起了地理學三大傳統。

也許走了很遠,終究發覺自身所固有的特徵,這樣的特徵是會跟隨著我們,即便到了很遠很遠,我們仍舊帶無法脫離一位地理人的身份。

也許走了很遠,我們還是會回到最初的原點,重新思索仰望地理學三大傳統。

回頭來看祭祀圈的概念,文中所描述的是十年前的澎湖,然則時空來到了現今,是否祭祀圈的概念仍舊普遍適用?隨著社會變遷,交通發展,空間隨之重組,以村落為中心概念的祭祀圈是否有必要隨之調整?在較為鄉村,較為符合該文所敘述的模型底下,這樣的節點空間仍舊存在,但其祭祀所主導人的重要性呢?祭祀圈另一種展現—現今媽祖繞境,大尺度與小尺度的差異?如果有一天祭祀圈的概念不再適用,我們又有什麼概念更能去描述建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空間呢?這些問題,都等待著去解答。



後記:
如果說,真正去開始明白學門與學門之間的分界(尤其與社會人文相關的學門,諸如歷史、社會),開始去明白自己是怎麼被形塑,或許是,逐漸去接受這學門所擁有的傳統,繼承傳統.而今,再次的問我何謂地理,那麼答案會是:空間分析、人地關係、區域特色.

台長: Eous
人氣(1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男女話題(愛情、男女、交友) | 個人分類: 關於地理 |
此分類下一篇:從他者回歸自身
此分類上一篇:在山與海的交界—東北角漁港考察筆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