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1 17:46:18| 人氣16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冏男孩 幻想無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晚報╱王慧倫9.21.2008摘要】「囧男孩」這部『勇敢追夢、真實』歡笑與流淚的電影。故事主人翁「騙子1號與2號」,分別來自扭曲家庭,在學校聯手作弄同學、編造謊言,雖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但善良純真且勇敢追夢,雖然終究得『接受長大回歸現實』的苦楚,但曾有過的單純與夢想如此雋永,讓人走出電影院時情緒奔騰。

「囧男孩」的故事主角「騙子1號」與「騙子2號」,由初次拍戲的小四學生李冠毅和潘親御飾演,故事中兩人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成天膩在一起聯手作弄同學、打混摸魚,在成人世界裡被歸類為「頭痛人物」,老師甚至只能處罰兩人每天放學留在圖書館修補黏貼破書,卻意外讓騙子1號『讀遍了圖書館裡的童話故事』,有了作夢的機會。

雖然兩人的舉止受限,但圖書館窗外的『銅像學長』,及口口聲聲的異次元空間、卡達天王,卻變成了真實生活無奈與煩惱的另類出口,讓兩個孩子有了『作夢、尋夢的膽識』,甚至用他們特有的邏輯,編造出「用十隻電風扇製造超大龍捲風」及「去海水浴場滑水道瘋狂的滑上一百次」就能告別家人、告別學校、告別同學與老師,從此進入異次元的世界,讓小小心靈獲得徹底救贖。

在電影營造的現實生活裡,「騙子1號」有個遠在夏威夷的不詳母親,近在身邊的卻是個罹患嚴重精神病的父親,成天披著長髮四處遊走,不但無法照顧他,甚至連吃飯、吃藥都要兒子反過來照料,一幕「騙子1號」要向父親撒嬌,還得把自己的頭頂在父親掌心裡磨蹭,儼然父親溫柔撫摸他的畫面看得讓人心酸;而「騙子2號」則是被父母棄養,轉由阿嬤代為照料的「阿嬤ㄟ子」,隔代教養原本問題重重,卻在導演鏡頭下變成了趣味濃厚的場面,淚中有笑的真實人生雖逃不過悲哀。

故事的衝突點,在於孩子眼中的『大人總是滿口謊言』,無論是「騙子2號」的叔叔總是爽約,還是玩具店老闆承諾扭蛋可抽巨型卡達天王模型最後卻『不依約兌換』,在在無情地撕扯孩子們『脫離哀怨生活』,所編造出的最後一點夢想,鬧得騙子1號、2號友情決裂,1號不得不挾怨報復玩具店老闆而扯破了夢想,最後社工人員才發現他有個精神病之父,不得不將他帶走,也逼得騙子2號強逼自己獨自尋夢,『接受幻滅』是成長開始的無情事實。


【鴻鴻(詩人、電影及劇場導演)】 聽到別人都說「囧男孩」不錯,上映第二天,我就跑到電影院去看。我小時候在書堆裡長大,好像沒有童年,等到長大後才開始玩樂,所以看到囧男孩的電影裡,兩位男孩『住在鄉下,隨時可以到海邊玩耍,抬頭一望就是藍天白雲』,覺得這才是童年!也讓我覺得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好像真的少了點什麼。

「騙子一號」、「騙子二號」一大、一小,一個說故事、一個是忠實聽眾,兩個別人眼中不斷闖禍的小麻煩,卻都是愛作夢的孩子,自己『建構了奇幻的天地,填補了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缺憾』。我覺得卡達天王超了不起!其實孩子真的有自己的世界,大人不見得瞭解。

這部片子也讓我深思到不少父母是否管得太多,因為滿滿的關愛,急著把孩子的生活一格一格的規畫好、一步一步的照步來,但當像片中的孩子『沒人管、自由度增加了,卻諷刺的比起多數都市裡的孩子更富有想像力、更瘋狂,心靈上更滿足』,似乎很難界定得與失、富足與匱乏之間。

當都市裡的孩子忙著上小提琴課、鋼琴課時,看似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要什麼有什麼的生活條件,卻反而失去了許多空間,哪有時間跟同學發展『拜把的好朋友感情?哪有時間作夢,發展自己的想像力?』

而「一號」的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精神失常,只能靠鄰居接濟,「二號」是祖母帶大,隱含在調皮搗蛋後的家庭背景,讓很多影迷鼻酸,其實也適度反映了在台灣,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已成不少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常態。

我想,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每一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不少人可能爸媽不在身邊,也可能因為父母婚姻狀態改變,因此有三個以上的爸媽。但是笑中帶淚的囧男孩能給這些因單親、失親,沒大人隨時陪伴在身邊的孩子一點勇氣,『童年或許苦澀,卻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學會堅強、學會長大』。【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


【聯合晚報╱陳珮琦】電影「囧男孩」中的「騙子一號」、「騙子二號」都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反映在現實社會中,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統計,『在台灣,有33萬個孩子是單親兒童,有11萬個孩子來自中低收入家庭,有8萬個孩子是隔代教養』;兒福聯盟副主任陳雅惠強調,這些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最需要除了物質的資助外,『「教育」更是不能中斷』。

陳雅惠指出,「囧男孩」電影中的「一號」、「二號」正是和許多在第一線志工員所輔導的弱勢家庭孩子,「情況是一模一樣」,而電影中的「二號」,他被父母丟給年邁又獨居的阿嬤照顧,正反映出現實社會中日趨嚴重的隔代教養問題。『隔代教養的孩子,在所有弱勢家庭孩童中約在2至3成』,阿公、阿嬤多半年紀大、又沒有經濟謀生能力,加上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對於孩子多只有「養」,而沒有能力「教」,有時甚至還養不起。

而在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容易產生「是爸爸、媽媽不要我」,『懷疑自己被父母所拋棄,進而產生不安和焦慮,導致有情緒性的口語』 (電影中的「二號」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為什麼」),更造成孩子的心理『對現實生活產生抗拒與排斥,最終產生行為與價值觀偏差』。

不過,陳雅惠強調,並非隔代教養的孩童都會出現偏差行為,「他們不是問題小孩! 」她說,不論是隔代教養或是像電影中的「一號」,他與患有精神病的爸爸相依為命 (甚至他還得反過來照顧爸爸),『儘管親情和物質生活的缺乏,「但這些孩子反而有著超乎年齡的樂觀』,讓志工看了更心疼他們! 」

陳雅惠說,隔代教養的撫養者多為年老體弱的阿公、阿嬤,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幾乎都是『放任孩子自由發展,任孩子自己去摸索成長』;而阿公、阿嬤則認為孫子缺乏父愛、母愛,基於補償心態而溺愛孫子,致孩子易有叛逆行為。

台長: 果凍讀書會
人氣(16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新聞精選 |
此分類下一篇:九降風 找到共同的青春記憶
此分類上一篇:打造半屏山生態生機 濕地保護聯盟淨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