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6 22:15:55| 人氣1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鉅亨看世界-化碳為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鉅亨網
2008 / 09 / 16 星期二 18:00
在美國矽谷素有「天使投資人」稱號的印度富商Vinod Khosla,向來喜愛把他的財富用在對全人類和地球都有好處的用途上。近來他又投資了 4.5億美元在一個新的環保概念上:把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廢氣變水泥。

德國《Spiegel》 報導,大約一年多前,有位名為Brent Constantz 的化學教授寫電子郵件給Khosla。他在簡短的信中提出一個大膽的概念,就是把讓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物變成水泥,以讓天然氣發電廠不再對環境有害。

Khosla接到信後,雖然人在度假中,但還是立刻回電,要 Constantz立刻去找人手和實驗室來進行這個計畫。雖然 Constantz警告他,這個計畫只適合大膽的投資人,而Khosla對他吼道,「有了資金就快去進行!」

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名為Calera,目前已在美國加州一座天然氣發電廠旁建設了一座原型廠。而在這實驗室中, Constantz正在研究如何抽出電廠所排放的碳氧化合物,將它導入海水中作用─海水就來自旁邊的太平洋。

Constantz 原本研究的項目,是用於修補骨骼結構和牙齒使用的填補材料。他的理論,是當碳氧化合物與鎂、鈣結合,並在水中分解時,會產出一種被人類大量使用的物質─水泥。「就化學上來說,當珊瑚在生長時,進行的也是相同的作用。」他說。

讓這個化學反應在海水中進行對氣候是有好處的,因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會結合成為碳酸鹽。而發電廠所產生的熱能恰好可以用來烘乾這些有用的泥巴。「如此一來,就能得到用以製造水泥的材料」。

這個方法,可以讓通常身為「二氧化碳排放者」的發電廠,轉型為碳酸鹽生產槽。一方面,這些二氧化碳可以被轉變為無害物質;另方面,也可紓緩水泥工業製程中的大量能源需求。 Constantz說,以他的方式生產 1噸水泥,可以從環境中移除 0.5噸的二氧化碳。

全球的混凝土產業,一年約生產20億噸水泥。在生產過程中,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約為1000萬噸,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 3大的產業。這個產業的整體排碳量相當可觀,原因是其製程與能源緊密關聯。比如在製程中,需先以攝氏1450度的高溫燒製原料,再用電動馬達將其破碎,製成水泥粉末。

由於這是水泥生產的必然過程,使該產業想要大量減少碳排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最有可能的,僅是把部份原料用細小顆粒的煤渣來替代而已。但煤渣是煉鋼業的副產品,而煉鋼廠已經把全年生產的煤渣都給水泥產業使用,數量約 700萬噸。短期內,煤渣的產量也不太可能增加。

對水泥產業而言,Constantz 所研究的二氧化碳生產法,顯得格外有意義。而他也承諾針對水泥產業的需求,研究他們所需的替代材料。 Constantz預期2009年將有 5座原型廠進行運作,而第一個商業廠將在2010年啟用。

對他的金主Khosla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德國水泥產業研究所總監Martin Schneider卻警告不要太過樂觀。他認為,或許小規模生產還行得通,但要以這種方法大規模量產,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況且,Calera這家公司還沒辦法證明這個理論真的可行,只是在實驗室裡做過而已。

其他許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理論,也都還未通過真實世界的考驗。全球許多工程師、物理學家、化學家,都在研究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尤其在美國,研究機構經常提出新的方案。

比如加州的Planktos就提出,使用大型油輪在全球海洋中添加鐵屑 (iron dust),仿照冰河時期風載塵 (wind-borne dust)所造成的現象,刺激海中海藻的生長。而被海藻所捕捉的二氧化碳,就會隨著它們的死亡一起沉入海底。遺憾的是,由於經費不足,Planktos最近在墨西哥南方、厄瓜多爾西方的 Galapagos Islands所進行的大規模實驗已告失敗。

而美國Maryland大學一位大氣研究者 Ning Zeng還提出一個奇想:把樹幹投入深海中,如此一來存在於樹木纖維中的碳就會跟著葬身大海。而根據Zeng的計算,這項計畫還能帶來 100萬個林業工作機會。

不過這個計畫太過匪夷所思,也遭到許多同僚的批評。況且,試著去追逐已經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感覺並不實際,還不如直接收集從煙囪或管線排放出來的廢氣,再將它儲在地下─這個過程被稱之為「隔離」。

挪威一位科學家Olav Karstad,正想辦法實現這個過程。他將這個理論初次應用在北海Sleipner油田的鑽油平台上,藉著把二氧化碳排放物打進油井,同時推出具經濟價值的天然氣。此後,許多研究團體,都開始尋找合適又安全的二氧化碳儲存地點。科學家也研究如何把二氧化碳打進煤礦縫隙,藉此讓可被作為燃料使用的甲烷浮出。

但就算最終的安全儲存法成功被開發,所有的方法卻都有經濟上的缺點。由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必須在壓縮、隔離的狀態下擷取,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也需要耗費能源。若以燃煤火力發電廠為例,就會喪失 10%的效能。

儘管如此,像身為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諮詢的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這種熱血氣候研究者,也對大膽的提案持開放態度,「我們現處的情形很絕望,這也是我們應追求創新創意的原因。」他說。

(黃 欣)

台長: 葉子
人氣(1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鉅亨看世界-轉貼自鉅亨網 |
此分類下一篇:鉅亨看世界-部落格燭光
此分類上一篇:鉅亨看世界-雷曼之死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