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7 03:54:52| 人氣7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老年人睡眠障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前  言:

        老年人的『睡眠障礙』是最常見到的門診主訴之一,但是所謂的『失眠 症』只是敘述性的症狀描述而不是精確的診斷,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樣性的,臨床上必須仔細進行鑑別診斷。老年人的失眠可能導因於不同的生理或精神疾病,例如因為心臟病無法平躺,以致於失眠,或因為老年癡呆症合併妄想,以致於日夜顛倒。多數的『失眠症』是屬於次發性的,也就是導因於其他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精神疾病,所謂找不到病因的『原發性失眠症』比率約在10%以下。對於睡眠障礙患者,首先必須針對可能的病因仔細鑑別,才能對症治療,而不是給予鎮定安眠劑就可以解決失眠的問題。

        底下將分別由 (1)正常的睡眠現象 (2)睡眠障礙的種類 (3)睡眠障礙的原 (4)睡眠障礙的影響 (5)睡眠障礙的治療等五個不同層面來加以探討。

貳、正常的睡眠現象:

一、睡醒節律Sleep-Wake Rhythm

        人類正常的內部『生理時鐘』週期約在25小時左右,內部的生理時鐘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光線變化、進食、工作、生活作息等的影響,而調整到24時左右,形成一個規律的『晝夜節律』。人體的生理節律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主要受到腦幹和邊緣系統的『網狀賦活系統』的控制,體內的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及身體各部機能相互協調影響。\

        正常的『睡眠需求』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少則4~5小時,多則將近10時,但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約是6~8小時。

二、正常的睡眠週期Sleep Stages

        依據睡眠時腦電波及眼電圖觀察的結果,大致可以把正常的睡眠分為數個不同的週期,交替循環出現。『常型睡眠』:即「非快速動眼期」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75%,其中淺睡期(第一期佔5%、第二期佔45%)約佔50%,熟睡期(三期佔12%、第四期佔13%)約佔25%。『異型睡眠』:即「快速動眼期」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25%

        常型睡眠第一期:淺睡期,由清醒逐漸昏沈。第二期:睡眠漸深,出現睡眠紡錘波及k叢的腦波變化。第三期:睡眠較深的熟睡期,腦波出現相當緩慢的波型(<50%)。第四期:睡眠更深的熟睡期,睡眠的緩慢腦波比例超50%。「常型睡眠」時期的生理變化為:感官的敏銳度降低、肌肉放鬆、動作減少、心跳和呼吸頻率減慢、血壓降低、消化道分泌稍許減少、口腔、鼻腔、眼睛分泌明顯減少、尿量減少、內分泌變化:腎上腺素降低、生長激素增加、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合成顯著增加、基礎代謝率下降(清晨二到四點達最低點,約下降10%)

        異型睡眠當入睡約九十分鐘左右,腦波會突然回到第一期的波型,伴隨有眼球快速運動,此時腦波圖與淺眠期或清醒期相類似。『作夢』通常發生在此時期、臉及頸部肌肉張力消失、身體動作較大、陽具勃起、呼吸、心跳皆較快,變化激烈。

        正常的睡眠週期由『常型睡眠』的第一期循序進入第四期,睡眠由淺而深,『異型睡眠』之後,又進入常型睡眠第二期,如此週而復始,約一至一個半小時循環一次。睡眠的前半夜,以『常型睡眠』第三、四期的熟睡期比例較多,較熟睡不易被吵醒。睡眠的後半夜,『異型睡眠』的時間延長,第三、四期消失,天亮前會有短暫的清醒。

參、睡眠障礙的種類:

一、正常的睡眠變化與睡眠障礙

        影響睡眠的因素很多,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有睡不好覺的經驗,偶發性的失眠或睡眠障礙不一定是病態的。正常情形下,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包括:個別差異(與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有關)、年齡(老年人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容易失眠)、生活事件(如:考試、升遷)、環境因素(如:旅行時差)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對睡眠障礙定義包括兩個要點:(1)連續睡眠障礙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2)睡眠障礙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觀的疲累、焦慮或客觀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損傷。

二、睡眠障礙的種類

失眠:睡得太少或睡醒後覺得沒睡夠、難以入睡、半夜覺醒或是睡眠品質不好。

嗜睡:睡得太多,整體睡眠時間已經足夠夠,但是該清醒時還在打盹,例如「睡眠暫停呼吸症」的患者。

睡醒週期失調:常見於國際旅行,例如搭飛機到美國產生的時差,導致失眠。

類睡症(Parasomnia):睡眠時或前後出現異常的行為,例如:夢遊、惡夢驚醒(夢魘)、遺尿、夜驚。

三、失眠的臨床症狀

        入睡困難:到了夜晚就擔心會失眠,焦慮緊張、胡思亂想、坐立不安,臨床上以焦慮症的患者最常見。維持睡眠困難:睡眠很淺,一點點聲響或光線就覺醒。睡眠品質不佳:主觀地認為睡眠不好,不能熟睡或頻頻做夢,或是雖然有睡覺,卻仍然沒有精神。過早覺醒:半夜或凌晨醒來,輾轉反側,難以成眠,臨床上以內因性「憂鬱症」患者最常出現。

四、失眠與做夢

        『做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西元1953年克第特曼(N. Kleitman)錄睡眠時的腦波及眼電圖,發現『異型睡眠』現象約佔所有睡眠時間的四到五分之一。『異型睡眠』時期被喚醒,通常有做夢的現象。前一天沒睡好,隔天『異型睡眠』比例會大幅增加。

        『做夢』是正常睡眠的一部份,不等於失眠。夢的內容,則與情緒狀態、白天的生活事件、夜裡睡眠的環境等因素有關。

五、失眠的環境因素

        所謂「最佳睡眠環境」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環境的需求不盡相同。有人怕光線,有人喜歡開燈睡;有人喜歡獨自睡,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嗜睡硬板床,有人喜歡彈簧床。

        影響睡眠的環境因素有:生活節驟:以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現在「朝在台北,夕至洛杉磯」,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國際旅行的時差等因素,都容易導致失眠。物理環境:舒適、安全、熟悉的情境較易入睡。有人會有「認床睡覺」的習慣,如:床的硬度、房間溫度、明暗、噪音等等都可能影響睡眠。心理因素:環境刺激的心理意義會影響睡眠,如:母親對小孩的哭聲、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值班時對呼叫器的聲音均特別敏感。

肆、睡眠障礙的原因:

一、失眠和身體疾病

        失眠症:患者有較高比率的身體不舒服症狀,但是經詳細評估後,真有身體疾病的比率並不多。除非刻意的嚴重「睡眠剝奪」,一般失眠症並不會引發嚴重的身體疾病。類身體症狀:失眠者經常抱怨身體不適,比如:頭痛、胸口發悶、呼吸困難、心悸、腸胃不適、肌肉酸痛,這些症狀常常是誘發「失眠症」的「精神官能症」本身諸多症狀之一。

二、病痛導致的失眠

        身體疾病本身以及因為病痛所引發的擔心、焦慮、憂鬱等,均容易導致失眠症。心臟病患者的失眠,可能導因於焦慮、緊張、加上循環不良所導致的腦部缺氧。癌症患者的失眠,可能導因於對疾病的焦慮、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代謝異常、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等。其他疾病,例如:氣喘病、胃腸潰瘍、慢性腎病、內分泌疾病、關節炎、神經科疾病(怕金森氏症)及過度肥胖症等,均容易引發失眠症。

三、失眠與藥物

        許多食物或藥物的成份可能導致失眠,例如:咖啡因:茶葉、咖啡、可可等飲料。安非他命類:提神藥物、減肥藥物等。酒精:少量有興奮作用,多量有安眠作用。此外,酒癮患者,一旦不喝,會有戒斷症狀。麻黃素:如某些感冒藥的成份。此外,氣喘藥、消炎藥、偏頭痛藥物、高血壓藥物、治療過動兒的藥物等,均有可能引發失眠。

四、失眠與精神疾病

        據報告80%的失眠症和精神疾病有關,失眠也是許多精神疾病所呈現的主要症狀之一。

        焦慮性精神官能症:白天覺得心慌、不安、心跳、發抖、頭痛等症狀,夜裡上床,雜七雜八的事情湧上心頭,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憂鬱性疾患:情緒低落、煩悶、自責、罪惡感。尤其是精神病性憂鬱症及更年期憂鬱症患者,早起性失眠為診斷的要件之一。躁症:精神亢奮,家屬常說患者睡不著,其實患者主觀的感覺是精力充沛不需要睡覺或已經睡飽了。精神分裂病:患者可能因為妄想、幻覺等症狀導致失眠。個案在發病初期,睡眠及夢均顯著減少,恢復期『異型睡眠』比常人為多,可能是一種補償作用。酒癮或藥癮:不當使用酒精及某些藥物會影響睡眠,停止使用時,又會產生『戒斷症候群』。器質性腦症:尤其是年老者或動脈硬化所引起者,常常在白天安靜,到晚上出現失眠、激動不安、失定向感、幻覺等症狀。其他精神疾病:可能伴隨有不安、焦慮而導致失眠。如:妄想症、歇斯底里、人格違常等。

台長: Candy
人氣(7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