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2 15:43:32|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蘋果日報試噸P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北到處都有鮮紅的不真實像是打層厚臘的蘋果,覆蓋在身體曲線婀娜與臉蛋略顯衰疲的鍾麗緹身上。五月二日,打從香港來。這是蘋果日報。一個日期,一個事件,一個來源。這就構成了一則新聞。這個日子使人忘記了前一天是勞工節,這個事件使人模糊了新聞是呈現的還是製造的,這個來源使人不禁擔心SARS的病毒潛散。之前在各大捷運站發送大紅蘋果做為行銷,那艷紅到不真實的感覺,就像活脫脫的要挑戰現在人對於「真實」的感觸敏銳度還剩多少一樣。

當然,蘋果日報來台灣,也有好處。好處一,該報初期準備賣五元,為此中時、聯合兩大報紛紛調降報價以應戰,將零售價調回十元,消費者全面受惠;好處二,蘋果日報砸錢進軍台灣市場,準備挑戰三大報的市場佔有率,企圖徹底改變報業生態,使本土舊報如臨大敵,紛以改版強化內容等軟姿態拉攏消費者,使廟堂報紙謙卑和氣許多;好處三,蘋果日報以重金挖掘新的論述撰寫,廣發英雄好漢帖以徵兵買馬,撰述價碼頓時洗牌,新聞生態亦為之改觀,無疑為台灣社會之論述灌注一股新活力。

自然,我們也絕不能忘了蘋果日報的八卦本質,但是所謂入境隨俗,循著壹週刊左手爆窺私醜聞,右手寫另類觀點的模式,無疑的會被蘋果日報奉為圭臬。本文與蘋果日報正式在台發行日同日歡慶,雖仍無緣見識正版蘋果日報的耳目一新,但幾日來,習慣早起的鳥兒總能在便利商店抓到贈閱版蘋果日報的蟲兒吃,故我雖尚未能知正版與贈閱版的蘋果日報差異有多少,但幾日下來,筆者細心觀閱推敲,倒也發現蘋果日報與既有大報間的一些新聞處理差異。

第一是很顯而易見的是巨幅照片跟彩色版面的眩人耳目。照片一多,文字相對壓縮,但圖片所顯示的事件主導性可能會越加藏匿於無形而使讀者不自知。傳統我們都認為「眼見為憑」,認為照片影像的客觀性會高於文字論述,但是這樣的眼見為憑客觀性往往是一種更恐怖的經驗宰制。當我們習慣由別人來代替我們觀看,代替我們客觀,對於主體主觀的覺知無形就削弱,一旦削弱就免不了盲從,一盲從就免不了無知。對於資訊更充分下所帶來的更無知,恐是對民主社會的自我閹割。

第二是新聞處理上,蘋果日報特別對「人」聚焦,而非尋常報紙強調卻做不到的「對事不對人」準則。這一點足以說明了我們文化中對嗜血八卦的好奇性為何如此之強,因為我們對於他人所作所為動機心理的興趣總高過事件來龍去脈的因果關聯。正如同政治場域中官場的載浮載沉,吾人總謂之官祿命相使然,而非啥責任政治的公共事務正義理念來定奪。這未必全然是壞事。但所謂八卦新聞,指得即是對名人的扒隱,名人之芝麻鳥事,自會左右社會風氣社稷觀瞻,故名人鳥事實為國家興亡之風向球,故謂「八卦」也。我倒認為,配合本土化的新聞書寫,以「人」為焦實無不可,但以「名人」為焦則大可不必。小人物新聞報之,挖掘社會真相功能亦能彰顯;反之,標舉「名人」之列,自有藉此攀爬附會沽名釣譽之徒極盡「要出名不要臉」之能事,使八卦變味,新聞專業退位。

有蘋果自香港來,自當不亦樂乎,畢竟來了台灣後,台灣蘋果就不會還是香港蘋果。如果有人對蘋果日報心存排斥,除了可能是其他新聞媒體的敵意渲染外,還有可能是我們對香港這個地方的觀感越趨穢褻。正如某些香港影星面對台灣處理SARS疫情措施的反應時,指責台灣方面歧視香港人(中國時報4/30四版)。這個心理問題顯然更值得探討。

台長: 蔡青駛
人氣(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