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19 22:57:47| 人氣26,92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拉威爾:波麗露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波麗露bolero18世紀末發源於西班牙的舞蹈與音樂。有一說是舞蹈家塞巴斯蒂安‧卡列索(SebastianoCarezo),在1780年左右創作。採3拍子節拍,以響板與吉他打出節奏,由1人或1對舞者跳舞。到19世紀,就傳遍歐洲各地,並譜出許多舞曲。也有不少作曲家寫這種音樂,如韋伯在戲劇音樂「Preciosa(「美麗的」、「貴重的」之意)」中的舞曲(http://youtu.be/9OTMgrlo5Bg 序曲,在開始處可以聽到),蕭邦的鋼琴曲「波麗露」作品19(Arthur Rubinstein鋼琴http://youtu.be/N81H4Wnd-DI ),柴可夫斯基舞劇「天鵝湖」中的西班牙舞(http://youtu.be/619kpa_xms8 )等是比較有名的例子。

波麗露從歐洲傳到美洲大陸,但其形式已有改變,還成為拉丁音樂的源流。19世紀,在古巴變成兩拍子的舞曲,並影響以當地為起源的拉丁音樂「頌」(Son,西班牙語「音」之意,為倫巴舞曲之根源。) 波麗露本身在古巴逐漸頹廢,但傳到墨西哥後,流行於19世紀末,1950年代還傳遍整個拉丁美洲。演奏時使用康加鼓Conga、原音樂器(Acoustic instrument)而不使用鼓組、電子樂器等,這是其特徵。在美國,波麗露成為社交舞的一種而很受大眾歡迎。這是把倫巴的音型與圓舞曲與「狐步」(Foxtrot)的風格結合起來的4拍子舞曲,在拉丁音樂當中節奏最緩慢的一種。

最有名的「波麗露」,是拉威爾在18287月到10月之間譜寫的作品。關於這首名曲,在網路上已有很多介紹文章,請讀者以「波麗露」為關鍵字自行查閱。這裡就只簡單敘述,以免重複贅述。

這首作品是拉威爾受俄國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 Ida Lvovna Rubinstein)的委託而創作的芭蕾舞曲。她原為俄國芭蕾團的團員,這次為了自己率領的芭蕾團,委託拉威爾寫一首西班牙風格的芭蕾音樂。拉威爾從美國旅行回來後,就著手作曲。當年夏天在聖讓德呂跟朋友去游泳之前,曾以單指在鋼琴上彈出一段旋律,問朋友說:「你不覺得這段主題裡好像有什麼固執的東西嗎?」更說:「我想把這段旋律反復好多好多次,完全不給發展,盡我所有能力逐漸把管弦樂擴大。」此曲原先要題名為「方當戈」(Fandango),後來定名為「波麗露」。

          (伊達‧魯賓斯坦)

當初,拉威爾跟魯賓斯坦講好要從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士(IsaacAlbeniz1860-1909)的鋼琴曲集「伊貝利亞」中,挑6首改編為管弦樂曲使用,後來因「伊貝利亞」已有管弦樂版就作罷。

芭蕾的首演是19281122日,由魯賓斯坦的芭蕾團,以她為主角在巴黎歌劇院舉行。這次公演的編舞者為尼金絲卡(Bronisława Niżyńska,俄國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基的妹妹)。芭蕾的場景是在西班牙的小酒店,其內容很簡單。一個年輕的女子在酒店的舞台上懶洋洋的開始跳波麗露。周遭的人本來都不在意,後來慢慢被她吸引,最後大家狂舞。

不過據説,拉威爾本身所構想的內容,與上述的不很一樣。芭蕾的舞台在安達魯西亞的一家工廠,舞蹈從工廠內擴展到工廠外,外面來了一個鬥牛士與一個少女談情,卻被妒嫉的男人刺殺。情節有點像比才的「卡門」,是愛與毀滅的故事。舞台是機器在反復運轉的工廠,這是否與此曲的反復架構有關?此曲全曲只有一個跨及全曲的「漸強」,也就是說從曲頭的最弱音(pp),花15分多的時間,到達曲尾的最強音(ff),中間只有逐漸增加音量與強度而不會轉弱,(因而有「世界上最長的漸強」的異名),這是否配合上述情節逐漸增加緊張度。當然沒有任何證據說明這音樂的安排,是配合愛恨發展的情節。不過有位來欣賞芭蕾首演女士聽到這首音樂後,在現場大叫「這音樂瘋了」,拉威爾聽到後卻說「只有她瞭解此曲」。

1981年法國電影「Les Uns et Les Autres(法語意為「這些人,那些人」,在法國以外多譯為「波麗露」,日譯「愛與哀愁的波麗露」,在台灣譯為「戰火浮生)中使用此曲,由Jorge Donn表演芭蕾。這次的編舞者為MauriceBejart

(1981年法國電影「戰火浮生錄」最後場景)
 http://youtu.be/zKTwvo8gx68

現在被允許依Bejart所編舞步表演「波麗露」的舞者,全球只有幾位。

(Sylvie Guillem主舞者)
http://youtu.be/rybdgpCWk5I

拉威爾本身對這首他最後的舞曲並沒抱有多少期望,他不認為這首作品會成為管弦樂團經常演奏的曲子。沒想到這作品得到爆發性的成功,成為他傑作之一,還把他的名字傳遍世界各地。19301月,拉威爾自己擔任指揮,以演奏會形式首演此曲。之後他經常演奏此曲,而他的指揮總是嚴謹,速度總是中板。19305月,拉威爾聽到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在巴黎歌劇院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的「波麗露」而大發雷霆,因為托斯卡尼尼的速度太快,而且逐漸加快。托斯卡尼尼挨罵後回說「你不瞭解你自己的音樂,此曲只能這樣演奏。」兩人大吵,從此以後,托斯卡尼尼不再演奏拉威爾的一切作品。等到1937年托斯卡尼尼重新在演奏會上排入拉威爾的作品時,拉威爾已病重而不克到演奏會場。

當時托斯卡尼尼演奏得多快,現在已不得而知,但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奏的錄音,演奏時間約為1415秒,而拉威爾在1920年指揮拉慕爾管弦樂團演奏的錄音,演奏時間約為1530秒。兩者相差有115秒,也難怪拉威爾覺得托斯卡尼尼太快。不過據拉威爾的弟子羅森塔爾(Manuel Rosenthal)在他的著作中說,這有名的小故事並不是真的。

拉威爾的演奏或他在場的錄音,其速度大體上都較慢,而總譜上指定的速度是Tempo di Bolero,moderato assai. 4分音符=72,作為舞曲的波麗露,其速度也比較快一些。據説,拉威爾希望演奏時間大約是17分左右,如果以4分音符=60演奏,則演奏時間大約是17分鐘。

(恩斯特‧柯瓦契奇指揮台北市交響樂團)
 http://youtu.be/GdaGfTNOYck

(Valery Gergiev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youtu.be/igWt_WnqmUw

台北市交響樂團的演奏略多於15分鐘,而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奏略少於15分鐘。

這首作品在西班牙舞曲的波麗露節奏上,一再反復西班牙、阿拉伯風格的主題而成。其形式單純又大膽。主題開始於長笛最弱音的獨奏,逐漸更換樂器組合,漸增音量與強度,變化色彩,除了最後的兩小節外,從頭到尾不改變節奏,不發展也不變奏,最後到達全體合奏的最強音尾聲。全曲調性維持在C大調,到尾聲時移到E大調後,又馬上回到C大調結束。

伊達‧魯賓斯坦要芭蕾要求的主角是西班牙人,而波麗露也是西班牙的民族舞蹈,但從拉威爾的手稿可以看出他在作曲過程中,刻意取消三角鐵與響板,而增加Eb單簧管與高音薩氏號。這樣,此曲的西班牙民族色彩就減少很多。

這首波麗露在前半部都由某樂器的獨奏把旋律接下去,因此自然就注意到獨奏者個人。這就使樂手很高興演奏此曲,因為他有展現自己演奏技術的機會,但也很緊張,因為聽眾很熟悉此曲一成不變的旋律,一有錯誤,馬上就被抓到。(其實演奏音樂那麼複雜,彈錯音唱錯詞,大師級演奏家都難免,錄音還好可以事後補救,現場就只好錯就錯了,只是不要錯太多,太離譜。)

這首作品的節奏部分也很重要。波麗露的節拍雖然是3拍子,但完全不同於含有3拍子的1小節為1拍,然後以24小節為一個單位進行的圓舞曲。其節奏由多層聲部組成,其中的各種要素在3拍子中很複雜的連結在一起,形成拉威爾獨特而有力的波麗露節奏。這些節奏,與獨奏旋律一樣,動用各種手法,連同世界上最長的「漸強」,把音樂推向最後的最高潮。拉威爾被稱為「管弦樂魔術師」,他的管弦樂法天才,除了在旋律外,在節奏上也發揮無遺。

樂句一開始,開頭4小節由小鼓以最弱音敲出很有特徵的波麗露節奏,中提琴與大提琴以撥奏補強拍子的重點。(參照譜例)


這個節奏,在全曲340小節中,由小鼓繼續不斷敲出169次,也就是說,小鼓手要不斷敲打小鼓4056次,其他樂器也隨時加入節奏之中。這節奏只有在最後兩小節匿跡不現。而此曲的和聲基礎「C音─G音」,則在326小節之間不斷聽得到。

此曲為C大調,3/4拍子。波麗露節奏,十分中板(Tempo di Bolero, moderato assai)。有如下特徵:

      1. 除最後兩小節外,從頭到尾反復同一節奏。
      2.
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漸強」(Crescendo)
      3.
旋律只有AB兩種。

看到這些特徵,會以為是一首極為單調的音樂,其實此曲具有非常豐富的色彩。

5小節開始的主題可分為較接近全音音階的A部分(16小節),與較接近半音階的B部分(16小節),各以節奏主題為前奏或間奏。每一部分都會出現9次,每一次都換樂器,改變音色。

A部分的旋律起伏較窄,大致在一個八度之間移動。樂句的長度不均勻,多用16分音符作為裝飾。這些地方也許就表現一點西班牙風格。這旋律給人一種悠然的印象。(參照譜例)


B部分的旋律起伏較大,在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域移動。低音管演奏這個旋律,而演奏這旋律的困難度相當高。稍後,長號也會演奏到這個旋律,而長號演奏這個旋律比低音管更辛苦,咸說是全曲最難演奏的地方。(參照譜例)


這兩段旋律以AABB的次序組成一組,然後反復4(也就是AB各出現8),最後AB各出現1次。最後一次演奏B部份時,調性會轉為E大調,但馬上轉回C大調而以主和音結束全曲。此曲不做一般所謂的主題變奏或發展,把趣味焦點完全放在音色的變化與音量的增大,因而在樂器法上富於變化的這首作品,有時會被稱為「音色的帕薩喀牙舞曲」。

樂曲開始時,小鼓以最弱音敲出節奏主題,第5小節由長笛奏出A旋律,奏完就跟小鼓一齊刻出節奏主題,A旋律就改由單簧管演奏。以後就同樣連接由不同樂器,演奏AB兩旋律,節奏與旋律,都逐漸增加其音量,最後使用樂團全部樂器,以壓倒性音量演奏AB兩旋律。其間還借用管風琴手法,讓樂器以完全的並行音程演奏並行3度或5度的旋律。管風琴經常使用這種有泛音效果的手法,運用在管弦樂中,頗有新鮮的聲響。

有關各段旋律與節奏所運用的樂器,在維基百科「波麗露」條有詳細說明,以「拉威爾 波麗露」為關鍵字搜尋,在網路上也會找到許多網站詳述,這裡就省略不贅。下面Youtube上的動畫,很清楚的說明什麼樂器在什麼時候進來,演奏到什麼時候,同時在演奏的是哪幾樣樂器。該動畫的畫面分成4個小畫面,最左邊一格顯示小鼓等敲擊樂器以及豎琴與鐵片琴的樂譜,第2格顯示弦樂器群,第3格顯示木管樂器,第4格顯示銅管樂器。

(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
http://youtu.be/CJRE1y5uxOM

這首音樂在1984年塞拉耶佛(Sarajevo)冬季奧運中由英國代表忒維爾與狄恩Jayne Torvilland Christopher Dean一對在表演滑冰舞時使用。當時他們的表演是最後一隊參賽隊伍。然而他們華麗流暢的演技迷住評判全員的眼睛,全部評判員在藝術分數上都打滿分6分。他們的表演,真可以說是藝術品。之後,在表演花式滑冰時,非有十分把握,都不大敢使用「波麗露」。

http://youtu.be/t2zbbN4OL98

蕭斯塔可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的交響曲第7號「列寧格勒」第1樂章(1941)
http://youtu.be/C8M136tvPqA
也有跟
「波麗露」相同的反復結構,其中可以很清楚的聽到歪斜的要素。蕭斯塔可維奇說,他要描述「被希特勒破壞,現在又要被史達林破壞的列寧格勒」。這就是這歪斜的構造要描寫的地方。因為拉威爾的波麗露太有名,蕭斯塔可維奇只好說:「說我的樂曲模仿拉威爾,就讓他說,我是不一樣的。」

台長: 雲翁
人氣(26,920) | 回應(5)|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管弦樂 |
此分類下一篇:佛漢‧威廉斯:綠袖子幻想曲
此分類上一篇:安德森:「切分鐘」以及其他

兔兔Tootu
很有趣的曲子
每次加進一種樂器
好聽~
謝謝分享
2014-08-11 10:34:07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4-08-11 11:42:28
Eloise
感謝介紹及分享。
2015-01-14 13:46:01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15-01-14 14:09:22
sara
你好謝謝你的介紹
不過在小鼓打的次數方面看不太懂
想請問遺下
4056次的意思是小鼓一直敲的那個節奏算一次,然後整首曲子總共這樣下來共敲4056次的意思嗎?
2015-06-21 22:19:53
版主回應
是敲一次小鼓就算一次,共敲4056次的意思。你可以算樂譜上小鼓有多少音符就會得到總數。例如第1小節就敲了10次。
2015-06-22 11:59:48
sara
謝謝版主,我懂了
是10*169+14*169=4056
真是太感謝您了
最近學校在期末考,我的通識課程修到這個,需要知道小鼓敲打的次數
感謝您的分享~~~~~
2015-06-22 22:52:20
Scott Lin
長號演奏B的部分
加了滑音
2020-03-16 20:20: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