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16 09:56:22| 人氣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災難」成為「商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災難」成為「商品」

桃芝颱風橫掃台灣兩個禮拜,相關的報導仍持續進行,一方面是因為失蹤者依舊下落不明,同時相關的「人禍」責任亦在追究之中。不過,媒體這些看似悲憐死難、追查真兇的正義行徑,仍只是跟隨著政客的口水起舞。例如,各大新聞版面上幾乎炮口一致的把災難的原兇歸究在檳榔樹身上,但是到底檳榔樹在台灣山坡地所佔面積多大?影響多大?為什麼檳榔樹會被大量種植?等等基本的問題卻很少在媒體討論。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死難者的慘狀、救難過程以及記者的冒險患難已被剪成感人的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各大新聞台的螢幕,這些配上動人哀樂的景象訴說著兩件事:「讓悲劇別再發生」,以及「我們的記者很認真」。

如何「讓悲劇別在發生」絕不是幾個簡單畫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媒體真有心,就該好好做個深度報導把人禍問題徹底的連根挖出,或者,追究失責人員的政治與法律責任,否則只會讓人覺得那是多餘的提醒。至於「我們的記者很認真」的企圖,卻能達到宣傳之效。

媒體自我宣傳、自吹自擂沒什麼不可以的,這是商業媒體的本質。但如果把別人的死難當作是成就自我的吹噓手段,其實正是把悲劇商品化、把災難新聞視作爭取收視率的籌碼。

此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桃芝颱風的報導,台灣的災難新聞幾乎同出一徹。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畫面是:攝影機一步步地推進受災家屬的哭紅雙眼,刻意被放大的淒涼哭聲正喚起我們對死難者的同情,而就在我們的目光注視著這些賺人熱淚圖像的當下,調查公司的收視百分比正一步一腳印的向上提升,此刻廣告主的鈔票也一點一滴的進入電視台的口袋。

這樣的作法在強調利潤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早已空見慣,只不過利用「專業」、「正義」宣傳手段掩飾對災難剝削的行徑,實在令人難以苟同。不過,這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媒體高度資本化與私有化的美國,他們的歷史經驗早就提醒我們:「社會關懷」只是「黃色新聞」追求利潤的一種手段。



台長: 五分珠
人氣(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