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0 17:39:40| 人氣1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本土影視政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針對新聞局丟出限制電視黃金時段播出外來劇集的風向氣球,引發輿論或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在這些討論中,不少單一化理解的標籤被貼附,諸如「鎖國政策」、「錯愛本土」、「抵抗好萊塢」等修辭,將這政策討論的可能,限縮在極小的範圍內,也失去了藉由這一議題,深入省思台灣電視產業畸形發展的深刻成因與現狀之機會。這其中,與其將限播一事寄望為抵抗外來文化、或提昇本土文化的良方妙藥(或毒藥),不如務實地藉此審視如何保障本地演藝勞動者的工作權益。

歷史上,許多論者已然指出,過去限制日劇、港劇的播放,與現在限播韓劇,不可等而視之。日劇與港劇的禁播,有意識型態的背景,卻也有著壟斷電視結構的支撐。當時一樣美言要藉此抵禦文化侵略,但卻在錄放影機與第四台普及的發展下,無法防堵。那現在呢?姚局長說要抵抗好萊塢,可單希冀透過限播,是否就能抵抗呢?近來經常被提及的南韓模式,事實上提供了一個反諷的對比。姚局長的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只是衰弱已久的媒體產業得要全盤構思才能挽救。

限制外片,從來就只是南韓政府「消極」抵抗好萊塢的政策手段,真正使得南韓電影從九零年開始起飛的,是更為「積極」的擴大產業資本等作為。這也是近日許多批評所指出的,缺乏配套的限播,是沒有意義的。連戰與蕭萬長任職行政院長時期提出的亞太媒體中心,也曾試圖將餅作大,在政黨輪替後,卻也無疾而終。對比之下,單單限制電視不得於黃金時段播送外劇,同時放任好萊塢電影的進口,這樣究竟能產生怎樣的抵抗效果,實在讓人難以想像。

此外,這個政策要面對的,事實上也並非好萊塢,而是在商言商的商業電視環境。商業媒體營運的模式,本來就有極大化利潤的傾向,在這原則下,跟著市場的喜好趨吉避凶,便在自然也不過。更何況,在過去五年內,媒體市場中整體廣告預算的腰折,更使得電視業者一方面必須精算本益,一方面不敢創新、而只能沿襲成功模式。這也是為何即便韓劇購入成本已從早期的一集兩三萬,到現在的九十九萬天價,業者仍寧願購入的緣故。同樣地,所謂的「本土劇」,不論是台語劇、或偶像劇,也因此是在這樣的保守心態下出現的,而非出自振興文化的誇大之詞。

然而,這項政策仍有值得我們重視,但可惜沒能務實地被提出討論的地方。就在姚局長釋出禁播的政策芻議後,演藝圈對此政策的反應不一,然仔細觀察,整體的意見氣氛,似乎仍對限播一事寄予期待。他們盼望的,不僅僅是本土文化或本土劇的提昇,更關鍵的,應是因此而帶來更多工作機會的政策效應。可惜的是,這般基本的期待,卻總是得遮遮掩掩,並包裝著「本土」、「抵抗」等合法化的說詞。

為何勞動權益的保障,總是只能成為這類議題的花絮呢?事實上,如我們已經指出的,單靠消極的禁止,是無法放大到積極抵抗好萊塢或提昇本土文化的目的。因此,當新聞局指出要檢討目前電視台自製比率,以及自製節目播放的時段分配,這些議題直接關連到的,更多的是對演藝工作者的權益保障。可當自製率變成重播(新)影片或以老舊影片墊檔的算數與比例問題,或被包裝成以上的神聖使命時,也難怪我們只能務虛的消耗著。由於演藝勞動是創意勞動,個別的明星魅力或光暈,往往遮蓋了創意勞動一如其他勞動的本質,使得勞動的保障孤懸在個別而非集體之上。缺乏勞動意識,也使得演藝人員透過自主的公民團體,積蓄議題能量的力道大減。這些都在在使得這個議題被邊緣化,或去正當化。

禁播、限播與自製比率的討論,當然也無法簡單地解決演藝勞動的問題,然而,與其務虛地爭執是否能保護本土影視產業、或者對抗好萊塢等外來文化,不如將焦點指向對演藝工作者的切身保障。我們不是說要放棄提昇、抵抗等議題的討論,而是寄望更縝密的政策規劃,同時,也希望諸如自製率的嚴格把關,與自製節目的比例調整,與基本合約的設置等與演藝勞動有關的討論,能夠更為清晰的呈現。
姚局長的出發點是對的,企圖提振本土影視產業更是新聞局政策重點,我們也期待政府的善意可以喚起更多的力量加入,讓台灣的文化媒體產業可以在一片「韓流」中突圍。

作者:阮昭雄
世新大學兼任講師

摘至「南主角」雜誌2006.0116

台長: 綠色小頑童
人氣(1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