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1 22:51:12| 人氣1,2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種進步:花蓮的海洋文化交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花蓮因為坐擁山海景觀為人羨慕的同時,它也時常被描述為發展落後的地區,地方政府便時常挾帶這種「花蓮情結」,對外要求大量資源,卻忘了重點應在於培養公務體系具有統籌、使用資源的能力。

身居花蓮,我時常見到的卻是進步的一面。力量從民間團體散發,比如花蓮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以來結合田野調查、藝術展演、培力工作坊等方向,向社會大眾傳遞台灣特有的海洋文化,今年11月,他們還受邀至澳門城市藝穗節,參與「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

這項召集澳台港三地藝術、環保及社區組織、工作者,結合生態教育、社區導覽、環境展演的文化行動,隱隱回應澳門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新城填海區」方案。事實上,澳門運用填海擴充城市發展在澳門史並不罕見,根據資料,2008年較之1840年的澳門,面積增加3倍有餘。如澳門國際機場,就是建造於填海工程之後的土地上。

此項計畫策展人暨澳門劇場工作者莫兆忠,在他的策展前言《是儀式?是送別?或持續的反思》提到:「有說澳門是『海風吹來的城市』,可是對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都將目光聚焦在土地之上,對於未來填海新城的規劃,我們大部分時間在討論新生土地的分配,而被活埋掉的海洋呢? 是否都被我們遺忘了?當我們在思考未來的土地將帶給我們什麼的同時,其實也該想想今日我們將海洋侵吞之後,海洋會還給澳門人什麼,或者說,澳門人要還給生態什麼」?

這項旨在「透過實地考察、研究報告和藝術創作,喚起人們關注生活與海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了解填海造地對海洋生態的長遠影響」的計畫,原來承載著澳門人在進入21世紀以後,面對城市進行再一次大舉發展的焦慮與反省。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這個時間點前赴澳門,在藝穗節的氣氛下經由攝影展與裝置藝術展、淨灘行動、繪本講座等媒介,裝置藝術還是運用淨灘行動撿拾的漂流物,將自身累積的經驗與澳門朋友做一對話,希望能在澳門居民面對新一波填海造地計畫的情勢下,對城市發展與海洋生態的關係,增加更為多元的觀看角度,進而豐富自身對於島嶼的想像。

除了來自花蓮的黑潮,台灣「再拒劇團」團長暨獨立音樂人黃思農、香港的說故事人雄仔叔叔、澳門新近十分活躍的「ROOT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以及一人一故事劇場「零距離合作社」、藝術團體「足跡」等都是共同參與的伙伴,間接亦促進台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黑潮長年累積的海洋文化經驗,相信可以帶給其他地區的人士更多樣化的思考。

今天,台灣對於「進步」的解釋仍深陷於大量開發與利益導向,輔以金融霸權的全球傳 播,讓青年屢屢跌落崩世代,中年紛紛放起無薪假,但社會依舊停滯不前,所得仍然分配不均。從某種相對性觀點看,黑潮此次的出行,其實表示了一種花蓮經驗乃至台灣經驗的有效性,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有我們的經驗,可以提供給他者參考,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有能力走出去,提供自身累積的能量。


附:「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專頁


※原文刊於《台灣立報》2012.10.23

台長: 吳思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