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17 00:57:47| 人氣9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攻擊的邊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林玉鳳

 

  奧巴馬選美國總統,出了白人至上主義者要刺殺他的新聞。事後,美國傳媒沒有任何一個公開評論支持刺殺行動又或是認為刺殺是對的。這樣的情況,在一百年前的美國,原來不是同一回事。

 

  當年美國最流行的報紙是在紐約發行的《世界報》與《新聞報》,兩報除了發明了類似今天香港《蘋果日報》那種煽動性大標題以外,還會偽造新聞圖片,甚至捏造事實。新聞史學者普遍相信,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在古巴的短暫戰爭是因為兩份報紙刺激銷路的結果。《新聞報》的負責人赫斯特(William Hearst)的兩句名言──“小型戰爭可以刺激報紙的銷路”,“你供給圖畫,我製造戰爭”,就是當中的明證。

 

  不過,最終令美國人醒覺兩報的鬥爭是什麼一回事的,是美國總統麥金萊(WilliamMcKinley)被刺殺而死的事件。

 

麥金萊在1896年當選美國總統,當時,《新聞報》的赫斯特支持的是麥金萊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的白里安(William Bryan)。1900年,麥金萊再次擊敗白里安連任成功,自此,《新聞報》便展開對麥金萊的攻擊。1901年初開始,《新聞報》多次刊載鼓吹刺殺總統麥金萊的專欄文章,同年2月,肯塔基州州長戈拜爾被刺殺,《新聞報》隨即刊登讚美詩,主張要“迅速採取行動,將麥金萊裝入棺木”。同時410日,《新聞報》在晚刊社論中說:“若除掉壞人和不良政府只有暗殺這一個方法的話,現在就是應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同年9月,麥金萊真的被刺殺,事後行兇者傑高茲(Leon Czolgosz)的口袋被發現藏有一份攻擊麥金萊的《新聞報》,此事令讀者非常憤怒,《新聞報》銷數直線下降,其後更被迫更名,令《新聞報》成為歷史名詞。




 

這次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煽動言論事件。美國政府事後所做的,是加強美國總統的人身保護和譴責報章,沒有其他的行動,因為作為報紙,《新聞報》已經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被讀者唾棄,罷買。自此以後,美國的新聞同業開始對攻擊公眾人物的言論有更為嚴謹的區分:善意的批評、辛辣的嘲諷和刻薄的形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惡意的煽動則需要有所約束,新聞學的教科書,也開始確認了這樣的言論準則:可以叫總統下台,但不能叫公眾刺殺總統。

 

(自由的構成.之四)

原載2008116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台長: 小鳳
人氣(9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媒體觀察 |
此分類下一篇:實質惡意
此分類上一篇:判決的原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