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20 22:41:47| 人氣2,1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文科國學常識輔助資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興高級中學高中部國文科國學常識輔助資料 91.12.30.
一、韻文與非韻文:以以發生時代言,韻文早於非韻文。
名稱 區分 例子
韻文 有韻文之學 如:詩經、楚辭、賦、樂府詩、古詩、近體詩、詞、曲等
非韻文 無韻之文學 如:著作文中的經(詩經除外)、史、子、駢散不分的魏晉六朝文,唐宋以後的散文,唐以後的駢文、小說等。
二、各代文學主流:
時代 主流 說明
春秋 詩經 為我國韻文之祖。(散文之祖為尚書)
戰國 楚辭 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漢 賦 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來。(漢代文學主流) 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樂府詩 多為民間所作 入樂可歌 多長短句,亦有句法整齊者 以功述事居多 (遒勁)
古體詩 多為士大夫所作 (雅) 不入樂 衹可誦 多五、七言少六、雜言等 重言情 (溫婉)
魏晉 南北朝 駢體文 又稱「四六文」。
唐 古文 乃仿三代兩漢所作質樸無華之散文
近體詩 別名 句法 格律 押韻 體製
今體詩 皆五言、七言。 分平仄 平仄不通 (不可換韻) 絕句: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律詩:八句-四十字、五十六字。排律:八句以上-字數不限。
宋 詞 詩餘、長短句、樂府、曲子詞、填詞、倚聲 長短句,亦有句法整齊者 分平仄,部分仄聲又分上去入。 平仄不通押 (可換韻) 小令:五十八字以內。又稱「令」。中調:五十九字至九十字。又稱「引」「近」。
元 曲 詞餘、樂府 長短句、可加襯字。 南曲分平上去入。北曲無入聲。 南曲四聲通押。北曲平上去三聲可互押,韻腳靈活。 散曲(無科白)-分小令、散套(套曲)(套數) 據曲(有科白)-分雜劇(北曲)、傳奇(南曲)。
明清 小說 以散文書寫有情節之故事者。
◎以句法言,詞比近體詩自由;以格律言,詞比近體詩嚴格。
◎曲每句字數原本固定,歌者為增加韻律之美,可加襯字。
賦-漢代的文學代表,與詩經之賦體,名同而實異。
1. 形式:介乎詩文之間的混合體,只能誦讀,不被管絃。
2. 淵源:導源於詩經,創始於楚辭,(屈原所作離騷等二十五篇,國最早的辭賦)。
3. 名稱:肇名於荀子(荀子賦篇為最早以賦為篇名者)
4. 盛於漢代衰弱於唐宋。
(1) 賈誼有 鳥賦之作,上承屈宋,下開枚馬,為漢賦之聲。
(2) 司馬相如有子虛、上林、大人、長門賦之作,有賦聖之譽。
(3) 賈誼、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蔡邕皆為漢賦名家。
(中間四人乃漢賦四傑)
5. 體:
(1) 短賦───先秦。(荀子賦。篇章短小。)
(2) 古賦───漢代。(亦稱大賦。詞藻華麗,筆勢跨張,好堆砌冷僻文字,長篇巨幅。)
(3)俳賦───六朝。(亦稱駢賦、小賦。篇幅縮小,而抒情多於鋪陳。)
(4) 律賦───唐代。(亦稱唐賦。特色以諧平仄,精對偶為工,毫無內容。)
(5) 文賦───晚唐及宋代。(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極近散文,故稜「文賦」為避與陸機文賦歧混又稱「散賦」。)
(6)股賦───明清代。
6. 杜牧之阿房宮賦,歐陽修之杰聲賦,蘇東坡之赤壁賦,皆為散賦之名篇。
7. 辭、頌、贊、箴、銘、誄、哀、祭等文體是由紛化出來,用韻而較短的文體。
樂 府 詩:
1. 淵源:
(1) 樂府一官,秦已有之,至漢武帝立樂府官署,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採民間詩歌,被以管絃,稱為「樂府詩」,作者多不可考。是以「樂府」一詞,由官署之義而為詩歌之體裁。
(2)其後士人仿製而入府者,亦稱樂府詩,略可知其作者。
2. 特色:內容繁富,形式多變,句法參差,多長短句,但以五言較為突出,可被管絃。(唐代新樂府辭則為不入樂之辭)。
3.名稱:有歌、行。如飲馬長城窟行、琵琶行、長干行、長恨歌。
4. 作品:
(1) 南朝尚婉轉(如焦仲卿妻、長干曲)。
(2) 北幹趨樸實雄渾(如木蘭詩、敕勒歌)。
5. 宋郭茂倩搜集樂府詩,合為樂詩集-集樂府詩之大成,最稱完備。
6. 後以詩、詞、曲之可歌者,稱樂府 如東坡樂府(詞),小山樂府(曲),東籬樂府(曲)。

古 體 詩:(由樂府而來)
1. 淵源:
(1) 漢時已有古詩;但命名係為區別唐之近體詩而來。
(2) 東漢班固的詠史詩,五言時可謂正式成立。
(3)曹丕之燕歌行出,七言詩始正式形成。
2. 特色:多五、七言,只可誦,不可歌。
3. 作家:
(1) 三曹皆長於樂府詩及古詩。曹植的五言時稱建安之傑,鍾嶸詩品列為上品。
(2) 王粲被劉勰文心鵰龍譽為「七子之冠冕」。
(3) 陶潛為田園詩名家,謝靈運、謝朓為山水詩大家。
(4) 宮體詩起於齊、梁之間,綺靡而格低,蕭衍、蕭網、蕭繹父子為代表
作家。徐陸、庾信文采華美,稱徐庾體
4. 古詩十九首-作者多不可考。
(1) 殆為東漢之作,為五言詩。
(2) 質樸自然,簡潔生動,對後世五言詩之發展,影響極大。
(3) 無格律規定,平仄,句數,字數,無嚴格規定,不被管絃。
(4) 首載於昭明文選。
近 體 詩:
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詩體和古體詩為相對之詞。
有五言、七言二種。
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均有定格,此與古體詩有別。
分平起仄起兩式,(以首句第二字為準)。
1. 分絕句、律詩、排律:
● 絕句-又名短句、斷句。
1. 淵源:(A)明王夫之薑齋詩話云:「絕先於律。」(B)五絕來自五言古詩,七絕來自樂府歌行。
2. 特色:
(1) 唐人七絕大抵協律,可被之管絃,發為歌詠。
(2) 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首句不押韻為正,七言首句押韻為正)。
(3) 通常為散體但亦有用對句的。
● 律詩:
1. 每首八句,兩句為一聯,一、二句名首聯,三、四句名頷聯,五、六句名頸聯,七、八句名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偶。
2. 二、四、六、八句須押韻,首句起韻為正格,第二句起韻為變格。
3. 俗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但五言詩第三字,七言詩第五字,在4. 音調上在有重要關係,不可隨易改易。
5. 排律:每首八句以上,平仄、對偶,一如律詩。
2.古體詩與近體詩:(基本差異為格律之不同)
區別 時代 句數 字數 平仄 對偶 押韻
古體詩 漢已有 不定 不定 不嚴 不嚴 平仄不通(可換韻)
近體詩 盛於唐 一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一定 每句平仄有規定。 絕句不嚴 平仄不通押(一韻到底)
律詩中間兩聯須對偶
◎樂府詩之格律與古體詩相同。
3.唐代詩人:
1. 初唐:
1. 唐初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繼南朝華靡之風 ,而平仄稍和諧,為五律之前驅)
2. 五言律詩完成者:宋之問、沈佺期。
3. 七言律詩完成者:杜審言。
4. 開盛唐詩風者:陳子昂、張九齡。
2. 盛唐:
1. 社會派:杜甫(詩聖、詩史)-寫實詠史,刻劃社會人心,感人肺腑。
2. 田園派:孟浩然、王維(詩佛)-長於五言詩,淡遠閒靜。
3. 飄逸派:李白(詩仙、詩俠)-清新俊逸,飄然不群。
4. 邊塞派: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長於七言詩,豪放雄直。
3. 中唐:(亦有將中唐併入盛唐分三期者)
1. 社會派:張籍(詩繼杜甫寫實作風)。元稹、白居易(以通俗之社會寫實詩著稱)。
2. 田園派:韋應物(詩近淵明)
3. 怪誕派:韓愈(以文為詩,雄偉奇崛)。孟郊、賈島(郊寒島瘦)。李賀(鬼才)。
4. 晚唐:(又走上南朝華靡香艷之風)
唯美派:杜牧、李商隱、韓偓(以香奩體著稱)。
4.唐以後的詩人:
1. 宋初楊億等學李商隱體,有西崑酬唱集,詩雖不謂不工,而失之華艷。
2. 北宋黃庭堅、陳歸道與陳與義奉杜甫為師祖,號稱江西詩派。
3. 南宋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稱南宋四大家。
詞:
1.始於:唐。李白之菩薩蠻、憶秦娥二闋為今流傳最早之詞,唯此二首恐係後人偽作,故可信的詞約在中唐。
2.盛於:兩宋。宋為詞之黃金時代。
3.詞牌又稱詞調:(猶今之歌譜)如念奴嬌、清平樂、蘇幕遮、賀新郎皆詞牌名。
(1) 與詩旨無關,欲知涵意,可見詞牌下所附的題目。如蘇軾之念奴嬌下附「赤壁懷古」即該詞之題目。
(2)同詞牌者音節相同,調有定格,字有定音,寫詞者必須按調填詞。
4.又稱詩餘、長短句、樂府、曲子詞填詞,倚聲其單位稱闋。
5.體製:
(1) 宋人草堂詩餘分詞牌為小令、中調、長調
(2) 清毛先舒謂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又叫(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又叫(引、近),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又叫(慢)。
6.風格:
婉約派:以李清照、歐陽修為代表。(為詞之正宗)
豪放派:以辛棄疾、蘇軾、陸游為代表。(又稱倚聲家變調)
7.重要詞人:
1. 詞中之帝、詞聖-李煜,詞中之龍-辛棄疾。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
2. 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為詞的大家。尤以後主降宋後之作,血淚之筆,允稱傑作。
3. 南唐馮延巳,為詞清新秀美,含蓄情深,開北宋一代風氣。
4. 北宋詞家有晏殊(最早)、歐陽修、晏幾道。
5. 晏、歐專工小令,至張先(柳永)出,乃有慢詞,開後來長調之先。
8.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溫庭筠、韋莊等晚唐及五代詞家十八人作品,計五百闋,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詞集。
9.重要詞集:
1. 李煜-李後主詞 (2)周邦彥-清真詞(片玉詞) (3)歐陽修-六一詞 (4)李清照-漱玉詞 (5)蘇軾-東坡樂府 (6)辛棄疾-稼軒長短句 (7)陸游-放翁詞(渭南詞)。
曲:
1.分散曲、戲曲:
類別 來源 內容 性質
散曲 1. 由詞轉變而來的。2. 源自北方 的諸宮調。3. 受胡樂之影響 有曲,無科白 元之新詩(不能表演)
戲曲 1. 遠溯於周之巫覡歌舞。2. 近始於宋真宗時已作之「雜劇詞」。3. 直接根據宋金之諸宮調已有之規模,加以演唱而 有曲,有科白 元之歌劇(可在舞台上表演)
◎科、介(動作)、白(說白)、曲(唱詞)
2.散曲:分小令、散套(或稱套曲、套數)
3.戲曲:分雜劇、傳奇
類別 細分 體制 作品
元散曲 小令(單牌曲) 單獨一闋,形式與詞相似,唯可加襯字。 前期:(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後期:(張養浩、喬吉、張可久)
散套(套數) 合一宮調中數曲牌,相聯貫而成為一套。(全套首尾一韻到底)
戲曲(劇曲) 元、明雜 劇(北曲) 1. 每本四折(猶今之幕)。2. 每折用一宮調,一韻到底。3. 每折均由一人獨唱。4. 視劇情之需要,得加楔子使圓滿。5. 腳色:末、旦、淨、丑、雜。 元曲四大家:(王實甫、鄭光祖可互代)1. 關漢卿-竇娥兔。2. 白樸-梧桐雨。3. 馬致遠-漢宮秋。4. 鄭光祖-王粲登樓。5. 王實甫-西廂記。
明、清傳 奇(南曲) 1. 不名折而名齣,齣數不限。2. 不限宮調,且可換韻。3. 不限獨唱,可以合唱。4. 每劇之首必有家門(或稱開場),表明作者編劇用意。及劇情概況。5. 腳色:生、旦、外、貼、丑、淨、末。· 外:飾老年男子(女子)。 · 貼:女配腳。 · 淨:飾剛猛、粗魯、多疑之人,俗稱「花臉」。可扮男扮女。 · 末:男配腳。 1. 明代五大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高明-琵琶記。(前四者合稱「荊、劉、拜、殺」稱四大傳奇)2. 晚明:湯顯祖-玉茗堂四夢。(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3. 清代:洪昇-長生殿。4. 孔尚任-桃花扇。5. 李漁-笠翁十種曲。
◎元朝北曲作家周德清作中原音韻,為作曲之規範。
◎元代散曲、戲曲作家首推關漢卿。
詩、詞、曲 之 整 理
類別 說明
樂府詩 1.漢武帝定郊祀,乃立樂府。樂府本官署之名,後人乃將樂府所采之詩稱為樂府。樂府及變為文學之名。2.樂府詩本采自民間歌謠(部分為文士作品),用來合樂歌唱。3.樂府內容繁雜,形式多變,句法參差,但以五言較為突出。4.中唐元白提倡新樂府,新樂府則不入樂。5.宋朝郭茂倩編有樂府詩集。
古體詩 1.相對於近體詩。又稱古風、古詩。2.產生於兩漢,發展於魏晉。3.每篇句數不拘,不求對仗,平仄用韻均較自由。4.有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以五、七言為多。
近體詩 1.亦稱今體詩。有絕句、律詩之別。2.字數、句數(除排律外)、平仄、用韻都有嚴格規定。3.是我國古典詩格律發展的極致。
詞 1.承襲漢魏樂府遺風,接受外來音樂影響,並改變唐詩形貌而成一種文學體裁。2.盛行於兩宋。為宋代文學的代表。3.有律化的平仄,固定的字數和長短的句度。4.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為我國四大韻文。
曲 1.曲有散曲、劇曲之分。2.散曲只有曲文,而無科白,僅可清唱。3.散曲就其體制,可分小令及套曲(或稱散套、套數)二種。4.小令只用一曲,與詞之小令略同,但雅俗各異。5.套曲則合一宮調諸曲為一套,自成首尾。6.劇曲則除曲文以外,尚有科白(科為動作,白為獨白或對話),俾供表演。
現 代 詩:
1. 又稱新詩,民國以來白話詩之統稱。
2. 以民國以來通俗的語體文為主,採長短不一的新詩體。呬然不必像舊詩,講平仄、講押韻、講對仗。但仍應注意其意象之美及自然聲韻之和諧
3. 「現代」乃相對於「古代」而言;「新」乃針對於「舊」而言。
紀弦組現代詩社,立現代派(此派倡「橫的移植」,宗法國波特萊爾,強調知性,排斥情緒之告白),此現代詩社乃現代詩之一支派,二者不可混淆。
4. 胡適於民國九年出版「嘗試集」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新詩。
5. 新詩有主張「縱的承繼」,有主張「橫的移植」。實則固執守舊與盲目騖新都是絕不可行。應當一方面承繼傳統而去蕪存菁,另一方面吸收域外文學精萃,使二者溶合重鑄,建立國族化的、適宜現代時空的、新的詩文學。
「縱的承繼」:強調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吸收、轉化:「橫的植移」:重視對西方詩風的學習。
小 說:
1. 中國古代小說,所謂街談巷語,道聽塗說,實都為零星記事,全無整體結構。
(1) 隋書經籍志所列小說二十五部,以燕丹子為最古。
(2) 漢魏六朝小說有託名東方朔作的神異經、十洲記,為神怪小說。張華之博物志、干寶之搜神記,也是記鬼怪之事。
(3) 南朝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記魏晉時名人舊事。西京雜記,記西漢零星掌故。-皆為筆記小說。
2. 唐朝:
(1) 唐小說已有整個結構故事,為文言所寫的短篇小說,大致分愛情、豪俠、神怪三類。
(2) 唐小說又稱「傳奇」。有沈既濟之枕中記,白行簡之李娃傳、陳鴻之長恨歌傳、杜光庭之虯髯客傳、元稹之會真記等,多保存於宋李昉所輯之太平廣記中。
(3) 「傳奇」一辭,始於唐裴鉶的傳奇一書,自此宋人稱唐人的小說為「傳奇」。
(4) 唐人的傳奇小說,給予後代的戲曲增加不少寫作的題材,甚至明清的戲曲也稱「傳奇」,影響所及,尤為可見。
3. 宋朝:仿唐人,或述神怪或記人物,如徐鉉稽神錄。
4. 元朝:
(1) 開章回小說之始。
(2) 施耐庵之水滸傳最著名,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最通行。
5. 明朝:
(1) 明代馮夢龍輯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作二拍(拍案驚奇初刻、二刻),後抱甕老人就三言、二拍將近二百篇小說中,選出四十篇,名為「今古奇觀」,至今流行-非章回小說。
(2) 盛行章回小說,惟趨於神怪,有許仲琳之封神演義,吳承恩之西遊記。
6. 清朝:作品頗多
(1) 以吳敬梓之儒林外史、曹雪芹之紅樓夢、劉鶚之老殘遊記為代表。
(2) 蒲松齡之聊齋志異則頗似唐人之傳奇。-非章回小說。
7. 清末:
(1) 清末民國翻譯外國小說以林紓最早,自西洋小說東漸,國人受其影響,小說日趨革新 。
(2) 梁啟超又提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一語,以為號召,故至今新文藝小說儼然成為現代文學的主流。
小 說 比 較:
書名 類別 時代 作者 內容 特性 價值
世說新語(世說) 筆記( 零星記事 ) 南朝宋 劉義慶集門下客所共撰 1.所記多為東漢至魏晉間名士的軼聞事。2.分為三十六篇,起自德行終於仇隙,以類相從。 1.全書用散文寫成,文字清俊簡麗,故事機趣橫生,極富文學價值。2.開後世說部之先河。 1.我國三本說話經典-左傳、戰國策、世說。2.有梁朝劉孝標為之作注。
水滸傳 俠義(章回) 元 1.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2.施耐庵、羅貫中 1.寫北宋准安大盜宋江等一百零八人嘯聚梁山泊的故事。2.雖據民間傳聞,加以想像與渲染,宋江等起河朔,轉略十郡,確有其人其事;梁山泊亦確有其地。(今山東省壽張縣)(一百回-一百二十回) 1.人物狀寫神態活現,故事鋪精彩緊湊,創作內涵豐富深刻。2.金聖歎謂前七十回為施耐庵撰,七十回後為羅貫中所續。3.由大宋宣和遺事一書敷衍而成。 1.我國通行最早之白話章回小說。2.金聖歎取莊子、離騷、史記、杜詩、 水滸傳、西廂記並稱天下六大才子書3.李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稱小說界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 歷史(章回) 元 羅貫中 1.演述東漢靈帝黃巾賊起,至西晉武帝王濬滅吳,九十七年間史事。2.凡明以前正史、雜書涉及三國之故事詩文,皆加意採輯,巧為穿插。(一百二十回) 1.以淺近文言文寫成。2.誇飾而不甚背於歷史,奇詭而仍近乎人情。(七實三虛) 1.我國民間最流行之通俗讀物。2.毛宗崗師金聖嘆批改水滸傳及西廂記成法,又加以增刪改削,此即目前通行之版本。
聊齋志異 神怪筆記(短篇) 清 蒲松齡 1.所記雖皆仙狐鬼魅之故事,但字裡行間寓有深刻之寄託,富於諷刺警惕之意味。2.四百三十一篇,共八卷。 1.為文言短篇小說。2.作者筆下的花狐妖魅,往往情意深摯,與俗塵之人心相較,倍覺可親可愛。 文字之精煉簡潔,描述之深刻細緻,人物個性塑造之成功,值得高度肯定。
儒林外史 諷刺(章回) 清 吳敬梓 以寫實手法,揭露舊禮教與科舉制度之弊害。(五十-五十五回) 1.雖為章回小說,實由許多自成格局之短篇銜接而成。2.缺點:結構鬆散。 1.最負盛名之諷刺章回小說。2.對思想迂腐,道德墮落的士大夫加以嘲諷。3.對人情人性觀察透徹,故刻畫入木三分。
紅樓夢 言情(章回) 清 曹雪芹高 鶚 作者幼長繁華,後遭貧困,乃以十年之力,將一生所見所聞,以血淚寫成。(一百二十回) 1.初名石頭記,又名風月寶鑑,亦名金玉緣。2.胡適和林語堂謂前八十回曹雪芹作,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 1.清代乾隆間最出色的白話長篇愛情(言情)小說。2.世界性的文學名著,中外學者紛紛研究,形成所謂「紅學。」
老殘遊記 諷刺(章回) 清 劉鶚(洪都百鍊生) 1.書中多寫身世、家國、宗教之感情。2. 於揭發清官之罪尤為獨到。 (二十回) 1.以遊歷方式記述作者言論與見聞,反映清末社會。2.胡適云:本書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 1.雖名遊記,實屬社會諷刺小說。2.老殘是作者在書中所用的化名。
虯髯客傳(選自太平廣記) 傳奇(短篇) 唐僖宗 杜光庭 1.故事以隋末社會動亂,群雄逐鹿為背景。內容多屬杜撰。2.主旨雖在「唐有天下,乃天命所歸」,情節卻以李靖、紅拂、虯髯客三人為敘述主線。 1.藝術手法成熟的文言短篇小說。2.對李靖之遠見,紅拂之慧眼,虯髯之壯志,各具典型,充滿濃厚的英雄傳奇色彩;尤以虯髯之能讓能捨,更見過人的智慧與胸襟。 作者身處唐末,天下攘亂,所謂「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當有警世之意。
散戲(選自黑面慶仔) 白話(短篇) 民國 洪醒夫 1.小說全部的情節被安排在一幕戲中-即「包公鍘陳世美」。2.透過飾陳世美的秀潔的敘述及觀點來呈現小說的旨意。 1.散戲,戲演完的意思,作者用它來象徵農村文化的結束。2.表現舊文化被新文明吞噬的小說 象徵舊農村文化的歌仔戲也許光輝不再,但秀潔與金發伯這樣的守護者仍勇敢、執著的堅持著、支撐著,留下永恒不死的精神。
◎金瓶梅-明笑笑生所著。西廂記-元王實甫所著。西遊記-明吳承思所著。
◎桃花源記用小說的筆法,以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
一、甚麼是文字:
1.說文敘云:「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2.宋鄭樵云:「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3.秦以前只言文,不言字,呂氏春秋,懸之咸陽市,曰:「有能增減一字者,予千金。」此為稱字之始。
4.秦始皇瑯琊刻石云:「同書文字」,是文字連用之首見。
二、文字的形成:
1.傳說是黃帝時,史官倉頡所創造。
2.先有圖畫符號乃有文字。
3.文字的形成是因生活上的需要,而根據語言而來。
三、文字的特質:
1.單音獨體—一字一音節,一字一形體。
2.兼形、音、義三者,而不是拼音符號文字。
3.古音分平、上、去、入,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4.今之國音分陰平、陽平、上、去聲。(入聲分別歸入四聲裡)
※入聲字:以臺語發聲,音極短促。如白、石、竹、合、福、傑、節、薄、髮、別、發、物…等。
四、六書:
1.六書之名首見周禮地官保氏。
2.六書為我國文字創造的方法。非先有六書再創文字,而是文字創造成功之後,分析歸納而成六書。
3.六書的名稱:(定六書次序者是宋徐鍇)
名稱 意義 字例 備註
象形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日月 以形象表物。
指事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上下 以形象表意。
會意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 武信 合二文以上成字,以表字義。
形聲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江河 合二文以上成字,一部份表義,一部份表聲。
轉注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 多字同為一義。
假借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令長 一字而生多義。
五、我國文字演變簡述:
※象形、指事—獨體為文。會意、形聲—合體為字。轉注、假借—造字成功以後,才形成的蕃衍或借用的方法。
甲骨文→金文(鐘鼎文) → (東土)孔壁古文 → 小篆 → 隸書 →
→ (西土)籀文
→ 楷書 → 草書 → 行書。
字體 甲骨文
盛行時代 殷商
說明 1.又稱卜辭、殷虛書契。2.刻畫書寫在龜甲獸骨上面。字畫纖細,很像圖畫,唯已具有六書意義。3.目前所知時代最早(三千年前),而發現最晚的文字(清末)。4.光緒年間,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5.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書籍。
字體 金文
盛行時代 商周
說明 1.又稱鐘鼎文。2.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
字體 孔壁古文
盛行時代 周秦間東土文字
說明 1.為孔壁所發掘出來的古文。2.又稱蝌斗文,時人不識。3.即許慎說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
字體 籀文
盛行時代 周秦間西土的文字
說明 1.又稱大篆。2.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凡十五篇。3.說文解字中保留籀文二百二十三字。
字體 小篆
盛行時代 秦
說明 1.秦用以統一文字之字體,亦為秦代通用文字。2.李斯取自籀文而加以省改。3.上接籀文,下開隸書,字形仍存「六書」原意,為研究文字學之根據。4.說文解字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是今日所能見的全部小篆文字。
字體 隸書
盛行時代 漢
說明 1.為漢代通行的字體。(即所謂「今文」)2.相傳秦程邈為求書寫簡易而作。3.大改篆書體形,亦不再遵守六書原則。
字體 楷書
盛行時代 東漢以後
說明 1.現在通行的字體。為我國文字的正體。2.又稱正書、真書。唐代稱為「今隸」。3.相傳漢王次仲以隸書作楷法,去掉尾部挑法而作。
字體 草書
盛行時代 東漢以後
說明 1.大約起於漢,稱為「章草」。東漢章帝時杜度所作。2.為了書寫簡便快捷而作,與六書無關。3.以晉王羲之所作最精,後代奉之為法規。4.東漢張芝、唐張旭世稱為「草聖」。
字體 行書
盛行時代 魏晉以後
說明 1.據楷書而簡易書之,筆畫連綴,流動運行,故稱「行書」。2.與草書同為非正體,惟書寫簡便,而比草書易識,故頗盛行。3.相傳後漢劉德昇所造。4.晉王羲之所寫最佳,其蘭亭集序,後世共推為千古之冠。※王羲之世稱王右軍,後人尊為「書聖」

六、小學:研究文字之形、音、義,藉以明瞭文字之構造、運用與變遷之學問。

分類 對象 代表著作
文字學 字形 研究文字學名著—說文解字。
聲韻學 字音 研究聲韻學名著—廣韻。
訓詁學 字義 我國最早的訓詁書—爾雅。
七、說文解字:解釋字形結構的字書。
1.簡稱「說文」,凡三十卷。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最為精博。
2.依部首排列,凡五百四十部,九三五三字。其書以小篆為主,兼收籀文。
3.為我國現存最古之字典。
八、我國之標準「國語」與「注音符號」:
1.國語:以北平方言為主,與各地漢語方言出自同一語源。
2.注音符號:(對全國統一國語之貢獻甚大。)
(1)民國二年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製成注音字母三十九個,民國七年由教育部公佈。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令改為注音符號。
(2)現行注音符號共有三十七個符號:
聲母
兩唇 唇齒 舌尖 舌根 舌面 舌尖後 舌尖前
ㄅㄆㄇ ㄈ ㄉㄊ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韻母
單韻母 複韻母 聲隨韻母 捲舌 介韻
ㄚㄛㄜ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ㄦ ㄧㄨㄩ
※聲母除ㄓㄔㄕㄖㄗㄘㄙ外,其餘皆不能單獨標音。
※介音及韻母均可單獨標音。
九、「雙聲」與「疊韻」:
1.雙聲:凡上下兩字之聲母相同(即發聲相同),如叮噹、髣 、流連、躊躇。
2.疊韻:凡上下兩字之韻母相同(即收聲相同),如螳螂、崑崙、蕭條、逍遙。
十、反切:
1.古代文字拼音之法。舊傳創自孫炎,又名 切、切字、切語。
2.用兩個字標注字音,以上字之聲和下字之韻母切成一音。如「古紅」二字切成「公」。

台長: A1星人
人氣(2,1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春藥
2020-01-14 01:30: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