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7 20:41:56| 人氣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15 東漢好官的雞瘟現象與幾個東漢好官的傳奇故事(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15 東漢好官的雞瘟現象與幾個東漢好官的傳奇故事(1)

中國歷朝歷代好官不能說少,冤死了一個楊震其實不算什麼;問題是,兩漢政治體制就是一個專門坑殺忠臣、好官的體制,這是非常弔詭的。

所謂雞瘟就是禽流感、雞的傳染病是也;一旦發生雞瘟,死一大片雞那是常見的現象。而兩漢就出現忠臣雞瘟現象,凡是後世所共認的忠臣、好官,好像很難不死於非命。就正如傳統鼓兒詞唱的:「說忠良,道忠良,忠良自古無下場。」忠臣、好官得的當然不是雞瘟,應該說是「先國後君病」;膽敢將帝王的利益置於國家之後的代價是也。相對來說,那些「先君後國」的官僚,通常總能得意非凡,因為他們將帝王利益置於國家之前;討好了權力的源頭||帝王||於是有權。有權便能既貴且富,既富且貴當然得意非凡;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關於西漢的部分,我們曾作過較多的敘述;本文主要以東漢作為說明重點。

楊震以「四知先生」聞名於史;曾有昌邑縣令王密,爲感謝他的提拔之恩,夜送十斤黃金。

楊震說:「故人(楊震自稱)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轉移話題回說:「暮夜無知者。」
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是東漢安帝劉祜的大臣,後來當到宰相、太尉,貴為三公,可說已經位極人臣。楊震還有句名言流傳於史:「死者,士之常分」。意思是說,盡忠而死是知識份子的本分。照當時甚至到今日的觀念看,楊震都算得上是個好官、忠臣;他最後也盡了自己的「常分」,死了。

楊震在朝時,正是王聖、伯榮奶媽宦官集團最得意的時期;他為官清正敢言,得罪宦官、奶媽群那是必然的。於是被宦官誣指怨望,免官回故里;楊震「乃慷慨謂其諸子、門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塚次,勿設祭祀!』因飲鴆而卒。」(以上《後漢書˙卷五十四》)

以「萬乘之國, 有爭臣四人, 則封疆不削」的標準看,中國歷朝歷代好官不能說少,冤死了一個楊震其實不算什麼;問題是,兩漢政治體制就是一個專門坑殺忠臣、好官的體制,這是非常弔詭卻又是必然的。

西漢時期起了個七國之亂,以後皇族就在政治上給「禁足」了,代之而起的是外戚。但詭異的是外戚在呂后時也鬧得嚴重,卻一直長存兩漢時期,不僅沒給禁足,反而愈來愈興。但,更詭異處就在於外戚雖然愈來愈興,但外戚的下場卻愈來愈慘。所有兩漢的外戚,大多數都給滅族了。

劉祜就是以外藩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接任帝位的。選他當皇帝的是太后鄧綏,但鄧綏犯了個預料不到的錯:劉祜個性相當邪門。鄧綏死後,劉祜執掌大權,他不僅拔升他的母系、妻系外戚,他還特別信任宦官;除此之外,他對他的奶媽之好,好到無以倫比。我認為這實在不能怪他,奶媽是他最親近的人,甚至比父母兄弟都更親近。富貴不忘舊恩,這點表現應該算正常。但以他作為一個皇帝來看,卻又屬異常甚至變態了。

《資治通鑑˙卷五十》載楊震奏言說:「臣伏念方今災害滋甚,百姓空虛,三邊震擾,帑藏匱乏,殆非社稷安寧之時。詔書爲阿母(奶媽王聖)興起第舍,合兩爲一,連里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攻山採石,轉相迫促,爲費巨億(柏楊翻譯為幾百億,不知他是否有所本)。周廣、謝惲兄弟,與國無肺府枝葉之屬,依倚近幸奸佞之人,與之分威共權,屬托州郡,傾動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來海內貪汙之人,受其貨賂,至有臧錮棄世之徒,復得顯用;白黑混淆,清濁同源,天下讙嘩,爲朝結譏。臣聞師言,上之所取,財盡則怨,力盡則叛,怨叛之人,不可復使,惟陛下度之!」

而王聖一家人除了闊氣之外,她的女兒伯榮還「使者(王聖女伯榮)所過,威權翕赫,震動郡縣,王、侯、二千石(王侯是貴族,二千石是最高等的官)至爲伯榮獨拜車下,發民修道,繕理亭傳,多設儲偫,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賂遺僕從,人數百匹,頓踣呼嗟,莫不叩心。」(《後漢書˙卷四十六》)

這種政治現象很難以什麼文字來形容﹔說兩漢是極權統治、家天下或說人治體制,都無法敘述為何伯榮能烜(ㄒㄩㄢˇ)赫到這種地步。因為該烜赫的是劉祜自身,而非奶媽王聖,尤其不該是伯榮。整個權力、榮耀應該圍繞在皇帝的人身之上,或說,權力圍繞在掌權者身上。但王聖母女之貴重,「河間托叔父之屬,清河有陵廟之尊,及剖符大臣,皆猥爲伯榮屈節車下」、「伯榮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於臣妾」。顯然,竟有太阿倒持之勢。

就是在這種情勢下,被外戚、宦官、奶媽搞死的官員實在難以一一計算;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楊震、陳蕃、李固、李膺、馮緄、杜喬、陳龜、張綱等人。由於例子太多了,這裡就隨檢幾個介紹。我們看看王朝是如何在進行內部的自我清洗,使「官不聊生」、「內則無法家拂士」實現,好讓王朝自毀。

象林(今越南南部)變亂擴大,州郡政府聯合圍剿,不止無法取勝,甚至還被象林反包圍一年多。中央擬徵調各地民兵,集結成大軍支援前線作戰。因從事中郎李固以「七不可」反對,於是遣派張喬、祝良為刺使、郡守;「喬至,開示慰誘,並皆降散。良到九真,單車入賊中,設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數萬人,皆爲良築起府寺。由是嶺外復平。」(《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二》)

一個棘手的、曠日費時的叛亂問題,竟然因張喬、祝良到任而得能迅速解決;而且僅僅以「開示慰誘」、「單車入賊中,設方略,招以威信」,就達成目標。顯示出張喬、祝良抵達以前,當地官僚的治理確實存在問題。我們也可以想像「官逼蠻反」確實存在。同時,在李固奏文「若荊、揚無事,發之可也。今二州盜賊磐結不散,武陵、南郡蠻夷未輯,長沙、桂陽數被徵發,如復擾動,必更生患」中我們可以看出,那時連擬作為民兵徵調地區的荊、揚(今日之兩湖與徽贛),一樣「盜賊磐結不散」。在天災不斷外患持續的時候,官僚體系堅持「官逼蠻反」、「官逼民反」戲目,毫不懈怠,顯示東漢王朝幾乎已經到了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地步。

「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這裡所指「荊州盜賊」其實就是變民;都是給官方逼反的變民。朝廷又任命李固爲荊州刺史。李固一到,派遣吏員在境內各地察訪、慰問,寬赦寇盜舊案,與之更始。於是變民首領夏密等人,率領手下六百餘人自縛歸案,李固一概不追究。此後,各地變民開始互相招集自首;半年之間,荊州之內不再有動亂。(《資治通鑑˙卷五十二》)

李固不動干戈,就平定一州治安,簡直就是在變魔術。後來李固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貪瀆;高賜等以重金賄賂梁冀,梁冀爲他們向李固求情。但李固反而追索更急迫,梁冀只好釜底抽薪,將李固調職爲泰山太守。這時泰山長年盜賊聚集,郡兵常年派出一千多人到處追討,卻總無法戡定。李固一到,將軍士遣散歸農,只留善戰者百多人,待之以恩信。不一年時間,所有的盜賊集團都平靜了。這已經不能說變魔術了,相同的任務,他在異地再完成一次;不管時代觀念怎麼變,李固都絕對稱得上是個能臣、好官。

李固後來升到三公的地位,但得罪跋扈將軍梁冀,免官;太尉杜喬也因地震負責下臺。但兩人在朝官與人民心中聲望極高,梁冀不能容忍。這時,正好是東漢沖帝、質帝相繼以稚齡繼位,又相繼死亡(質帝死於梁冀下毒);再迎劉志以外藩嗣位,但清河王劉蒜聲望更高些;於是梁冀以「清河劉文與南郡妖賊劉鮪交通,妄言:清河王當統天下,欲共立蒜(清河王劉蒜)」(《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為由,清算劉蒜。

皇帝既然已經繼位了,還出現「清河王當統天下」這樣的話,當然相等於大逆。劉文、劉鮪被朝廷逮殺;有官員趁機彈劾劉蒜,東漢桓帝劉志順勢貶劉蒜為侯,劉蒜自殺。梁冀擴大打擊面,誣陷李固、杜喬正是這件謀逆大事中的要員;李、杜先後喪生。殺死後陳屍示眾。

殺死貴為三公的官員,震撼不能謂為不大。而且一次兩人,又是人民心目中的大好官員。

度遼將軍陳龜上疏桓帝劉志,陳述邊界地區土地貧瘠,又遭水災,土地荒蕪,民不聊生,再加上匈奴不斷寇邊,至使「舉國掩戶,盡種灰滅,孤兒寡婦,號哭空城」(《後漢書˙卷第五十一》)。他建議桓帝體恤民情,減除並、涼二州一年賦稅,以安民心。對駐守邊界的官吏,要獎功罰過,選賢任能,簡練文武,授之於法令,使「善吏知奉公之祐,惡者覺營私之禍,胡馬可不窺長城,塞下無候望之患矣」,能這樣,才能達到長治久安。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爲陳將軍(陳龜)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省息經用,歲以億計」。

但,這樣可以以聲威震敵的將領,卻因為與梁冀不和,梁冀遂誣他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沽名釣譽。桓帝聽信讒言,將他調回京城,回朝後陳龜以有病爲由,告老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爲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爲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爲其舉哀,並紛紛到他的墓地吊祭。

台長: 老伙仔
人氣(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